1)输入采样阶段
在输入采样阶段,PLC以扫描方式依次地读入所有输入状态和数据,并将它们存入I/O映像区中的相应单元内。输入采样结束后,转入用户程序执行和输出刷新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即使输入状态和数据发生变化,I/O映像区中的相应单元的状态和数据也不会改变。因此,如果输入是脉冲信号,则该脉冲信号的宽度必须大于一个扫描周期,才能保证在任何情况下,该输入均能被读入。
2)用户程序执行阶段
在用户程序执行阶段,PLC总是按由上而下的顺序依次地扫描用户程序。扫描每一个梯形图时,又总是先扫描梯形图左边的由各触点构成的控制线路,并按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顺序对由触点构成的控制线路进行逻辑运算,然后根据逻辑运算的结果,刷新该逻辑线圈在系统RAM存储区中对应位的状态,或者刷新该输出线圈在I/O映像区中对应位的状态,或者确定是否要执行该梯形图所规定的特殊功能指令,即在用户程序执行过程中,只有输入点在I/O映像区内的状态和数据不会发生变化,而其他输出点和软设备在I/O映像区或系统RAM存储区内的状态和数据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而且排在上面的梯形图,其程序执行结果会对排在下面的凡是用到这些线圈或数据的梯形图起作用;相反,排在下面的梯形图,其被刷新的逻辑线圈的状态或数据只能到下一个扫描周期时才能对排在其上面的程序起作用。
西门子dp通信模块
浔之漫智控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本公司是西门子授权代理商 自动化产品,全新,西门子PLC,西门子屏,西门子数控,西门子软启动,西门子以太网西门子电机,西门子变频器,西门子直流调速器,西门子电线电缆我公司**供应,德国进口
PLC按结构可分为整体式和模块式。整体式的PLC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价格低的优势,适合常规电气控制。整体式的PLC也称为PLC的基本单元,在基本单元的基础上可以加装扩展模块以扩大其使用范围。模块式的PLC是把CPU、输入接口、输出接口等做成独立的单元模块,具有配置灵活、组装方便的优势,适合输入/输出点数差异较大或有特殊功能要求的控制系统。
PLC按输入/输出接口(I/O接口)总数的多少可分为小型机、中型机和大型机。I/O点数小于128点为小型机;I/O点数在129~512点为中型机;I/O点数在512点以上为大型机。PLC的I/O接口数越多,其存储容量也越大,价格也越贵,因此,在设计电气控制系统时应尽量减少使用I/O接口的数目。
西门子S7-200系列属于整体式的小型PLC,S7-300系列属于模块式的中小型PLC,S7-400系列属于模块式的大型PLC。
可编程序控制器是在继电器控制的基础上开发出的产品,是一种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它是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综合了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数字技术和通信网络技术等发展起来的一种通用工业自动控制装置,主要面向控制过程和用户。可编程序控制器采用可编程序的存储器,能够执行逻辑控制、顺序控制、计数、定时和算术运算等操作功能,并能通过开关量、模拟量的输入和输出完成对各种机械或生产过程的控制。西门子S7-300 PLC主机。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功能是不断变化的。*初,其产品名称为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主要用于顺序控制,替代传统的继电接触控制系统。虽然它采用了计算机的设计思想,但是实际上它只能进行逻辑运算。随着微处理器技术的发展,其功能不断完善和加强,现在的可编程序控制器已具备了算术运算、模拟量控制、过程控制,以及远程通信等强大功能。因为早期的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已不能描述其多功能的特点,所以1980年,美国电气制造商协会NEMA(National Electrical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给它起了一个新的名称“可编程序控制器”(Programmable Controller,PC)。但是国内已将PC作为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的代名词,为加以区别,因此国内仍沿用PLC表示可编程序控制器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于1987年2月颁布了可编程序控制器的标准草案第三稿,对PLC做出了如下定义:可编程序控制器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它采用了可编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的操作指令,并通过数字式和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PLC及其有关外部设备,都应按易于与工业系统连成一个整体,易于扩充其功能的原则来设计。
从控制方法上看,电器控制系统的控制逻辑采用硬件接线,利用继电器机械触点的串联或并联等组合成控制逻辑,只能完成既定的逻辑控制,其连线多且复杂、体积大、功耗大,系统构成后,想再改变或增加功能较为困难。另外,继电器的触点数量有限,因此电器控制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受到很大限制。而PLC采用了计算机技术,其控制逻辑是以程序的方式存放在存储器中的,要改变控制逻辑只需改变程序,因而很容易改变或增加系统功能。又由于其系统连线少、体积小、功耗小,而且PLC所谓的“软继电器”实质上是存储器单元的状态,所以“软继电器”的触点数量是无限的,PLC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好。
(2)从工作方式上看,在继电器控制电路中,当电源接通时,电路中的所有继电器都处于受制约状态,即该吸合的继电器都同时吸合,不该吸合的继电器受某种条件限制而不能吸合,这种工作方式称为并行工作方式。而PLC的用户程序是按一定顺序循环执行的,各软继电器都处于周期性循环扫描接通中,受同一条件制约的各个继电器的动作次序决定于程序扫描顺序,这种工作方式称为串行工作方式。
(3)从控制速度上看,电器控制系统依靠机械触点的动作以实现控制,工作频率低,时间为ms级,而且机械触点还会出现抖动问题。而PLC是通过程序指令控制半导体电路来实现控制的,速度快,程序指令执行时间在μs级,且不会出现触点抖动问题。
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汽车工业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但由传统的继电器控制装置来进行控制,不仅体积庞大、故障率高、柔性差、不灵活、耗能,而且调试困难,可靠性也差。虽然小型计算机已日趋完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但小型计算机用于开关控制系统,又显然存在“大马拉小车”的情况,这是由于小型计算机的特点决定的:编程复杂,要求有较高水平的编程人员和操作人员;需要配套非标准的外部接口,对环境和现场条件的要求过高;功能过剩,机器资源未能充分利用;造价高昂。需要与可能性,促使人们寻求新的出路,PLC应运而生。
196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提出了使用新一代控制器的设想。第二年(1969年),美国数字公司研制出了基于集成电路和电子技术的控制装置PDP-14,首次采用程序化的手段应用于电气控制,这就是第一代可编程序控制器。这时的PLC用固态(集成)电路来代替继电器逻辑电路,用存储器电路中的存储数位(程序)来代替继电器系统的布线,以程序来规定逻辑关系,用固态I/O电路来检测按钮和限位开关的信号,给出输出以控制电动机和其他执行机构。这时的PLC系统只要改变系统中的程序即可改变控制“逻辑”,而无须改造或更换控制硬件等。差不多同时,美国MODICON公司也研制出了084控制器。它们的问世,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美国的其他公司和西欧、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也相继研究开发出类似的产品。
PLC具有计算机的许多特点,但是其工作方式却与计算机有着很大的不同。计算机在工作过程中使用的是中断的形式,而PLC采用的主要工作方式是“循环描扫”,这是PLC工作原理中*重要的一个工作形式。
当PLC投入运行后,其工作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输入采样、用户程序执行和输出刷新三个阶段。完成上述三个阶段称作一个扫描周期。在整个运行期间,PLC的CPU以一定的扫描速度重复执行上述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