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滤池运行时,通过管道将待处理的臭气由风机送入预洗池,预洗池中适当地放置惰性填料。在水雾喷淋的效果作用下,表面覆盖大面积的水膜,与臭气接触之后,可以有效地去除易溶于水的致臭物质及颗粒物。对于不溶于的污染物,附着在滤料的表面或微生物的体外,由胞外酶进行分解。进入到微生物的细胞后,致臭物质作为营养来源和能量物质,被微生物所利用,逐步分解,终消除臭气。
生物滤池除臭系统的相关影响因素
滤料的种类
在生物滤池处理发酵臭气的过程中,常用的滤料一般分为可降解滤料和不可降解滤料。影响生物滤池处理效果的一般为可降解滤料,因其滤料层在处理过程中表面积不断减少,从而增大了风阻。与可降解滤料的作用效果相反,不可降解滤料不易堵塞压实,在生物滤池除臭过程中的滤层阻力较小,符合预期设想,以珍珠岩、硅藻土为代表。但是,不可降解滤料的孔隙度很小,在日常的作业操作中,应注意扬长避短,善于利用不可降解滤料的滤层处理效果,适当地增加碳源,维护好滤层中微生物赖以繁殖的环境。此外,因其初始调试时间较长,运行的维护成本也会随之增加。
滤料含湿量越高,氨的去除效果越明显。当滤料的含湿量降低时,氨的去除率也对应降低。因此,滤料的含湿量比例成为生物滤池处理项目中一项较难掌控的影响因素。安全的滤料含湿量比例应控制在40% ~ 60%,超过这个范围,氨的去除率便很难保证。只有控制在这个范围内,才能达到理想的氨净化效果。
滤料层的厚度
滤料层的厚度过高会导致生物滤池的阻力加大,给生物滤池除臭系统造成能耗负担,同时也会增大气流短路的危险状况。考虑到这一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滤料层填料的选取便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选取能使滤料层布气均匀的填料质地,还有选取符合滤层高度的填料,工程建设中滤料层的厚度一般设在1 ~ 1.5 m。
生物滤池停留的时间
生物滤池停留的时间有两种,分别是有效停留时间、空床停留时间。有效停留时间考虑的制约性因素为工作风压,工作风压是人力较难把控的,其他的因素如滤料的孔隙度、密度,虽然会影响有效停留时间,但在工程上可以有选择地避开其短处。一般而言,选择所需空床停留时间进行生物滤池的设计是较为科学的做法。至于可溶于水的污染物,因空床停留的需求时间较短,人力可以合理控制。
生物滤池除臭工艺中,滤料池的 p H 值之所以会下降,是因为滤料池中采用喷淋液循环的运行方式,使微生物的副产品或降解产物呈现酸性。可适当采取持 续跟踪喷淋液的 p H 值、定期更换喷淋液的改良措施。
生物滤池除臭工艺的设计与应用
在整个污泥发酵项目中,当生物滤池除臭系统运转时,若生物滤池管理不善,将会使 pH 值的调节滞后时间过长,造成的负面影响极大,既破坏了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能力,也使系统的运行受到阻碍。滤料的种类、滤料的含湿量比例、滤料层的厚度、生物滤池停留的时间、滤料池 pH 值都是影响生物滤池除臭工艺的因素,因此对于生物滤池除臭工艺的设计,应当懂得多角度考量。
控制滤池的 pH 值及滤料的含湿量
运用生物滤池除臭工艺时,为保持滤层中微生物的正常生长、繁殖及新陈代谢,滤池的 pH 值应维持在 7.0 ~ 8.0。生物滤池除臭过程中,滤料的含湿量一般合理地保持在 40% ~ 60%。控制好滤料的含湿量好处很多,不仅有利于微生物和滤料之间的传质,还有助于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生活污泥发酵工程中,臭气产生的根源是局部厌氧现象及大分子有机物在降解过程的中间产物积累,发酵翻堆不及时、发酵的鼓风量不足等皆会导致局部厌氧现象。氨基酸脱羧作用产生的致臭胺类,以及不完全降解有机物在发酵高温期内直接作用的挥发性脂肪酸,这些都是生活污泥发酵臭气的重要组成成分。
生活污泥发酵恶臭的危害
生活污泥发酵工程中产生的臭气具有浓度低、产生量大的特点,当发酵臭气累积到一定的浓度时,其主要的恶臭物质通过特定的致臭基团对人体内的嗅觉细胞产生一定的刺激,严重时可致人晕厥,造成事故。操作人员长期暴露于臭气中,对身体危害极大,易引起头痛、头晕、呼吸道不适等,因此更应做好防护措施。同时,由于生活污泥发酵工程中发酵设备长期处于高湿的工况环境下,容易发生电气短路,对生产安全造成威胁。
生物滤池处理发酵臭气的技术原理
作为一种经济、运行难度小、高效便利的生物除臭工艺,生物滤池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污水处理工程的恶臭处理。通过滤料层将致臭污染物吸收,借助滤料上的微生物有效地降解污染物。其结构层级分明,主要由预洗池、喷淋、滤料池、循环系统,以及配套的管道系统、风机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