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胃肠起搏点?带你走进大鲸胃肠动力治疗仪发展历程
1922年
1922年,Alvarez和Mahoney记录到存在于肠道即现在所称的慢波,揭开了胃肠电起步研究的序幕。先从功能和生理上被证实的是胃起步点,人胃起步点位于胃体部大弯侧向头端约1/3处的局部区域。小肠起步点则位于十二指肠球部距幽门约4cm处。
1966年
1966年,Berger和Fitzpatrick及Vardar就分别对胃切除术后或肠梗阻术后病人胃肠起步点作过研究,探讨了胃窦、十二指肠和空肠运动对胃肠起搏的反应,或应用肠刺激器或人造“起搏器”对胃肠术后患者施行实验性胃肠起搏,期望改善术后症状。
1986年
1986年,欧阳守实验结果发现:类正弦或人工模拟胃电波形的驱动电流能获得较为满意的驱动效果,脉冲电流对胃起步点的调制作用则不明显。对动物的胃起步点表明,驱动电流确实作用在胃肠起步成分上。成为国内提出“体表胃肠起搏概念”人。
1996年
1996年,由美、法等七个国家组成GEMS研究组对原发性或糖尿病引起的胃轻瘫患者胃起搏治疗进行研究表明,采用经皮内窥镜粘膜电极或腹腔镜内电极,施加外部刺激或采用完全可植入系统产生刺激。结果发现病人呕吐显著减少,效果明显改善。
2015年
2015年,河南迈通根据刺激胃肠道的特定起搏点,驱动胃肠平滑肌收缩,控制胃肠道基本生物电节律,推动胃肠道节律蠕动,刺激胃肠分泌各种消化酶,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结合多年临床实践和大量用户反馈意见,成功研发出胃肠动力治疗系统。
2019年
2019年,理疗用体表电极配合胃肠动力将导电凝胶刺激胃肠道起搏点,把刺激输出的电刺激信号通过导电介质传导至病变部位,完善了胃肠动力治疗方式,避免了治肠伤胃、治胃伤肠的传统起搏方法,减少了物理治疗的全身效应,被临床患者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