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着六月灼人的热浪,驱车出二连国门,从蒙方边境口岸扎门乌德登上开往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的列车,开始了探寻这个与内蒙古有着不解之缘的北方邻国之旅。陈旧落伍的绿皮车在国内已很少见到,车速之慢更平添了几分焦灼与无奈。一路上尽管是黄沙漫漫的空旷风景,但我的眼睛却始终流连着每一处景致,偶尔发现一群黄羊或几座俄式民居,心情便旷达起来,这给我们枯燥单调的旅行带来些许快慰。在我眼里,火车俨然就如草原上的勒勒车,一路赶着太阳,直到天边后一抹红晕褪尽,眼睁睁地等来了暮色四合。夜间经过东戈壁省会赛音山达市竟然灯火稀疏,毫无生气,让人提不起精神。经过十多个小时的旅途劳顿,黎明时分,浩瀚雄浑的高原景物渐次呈现眼帘,晨雾迷蒙之中,清澈的江河水無羁地奔腾,苍翠迷人的原始林海铺满了起伏的山峦,城市的轮廓渐入眼帘,木栅栏围墙之中点缀着座座洁白的蒙古包……啊,好一派牧歌式的田园风光!惊叹寻觅之际,随行导游告诉我们:乌兰巴托到了!
乌兰巴托原名也叫“库伦”,素有“毡包之城”的美誉,是世界上年轻的城市之一。据说七十多年前,这里除了几座寺庙和几家商铺作坊外,便是成片的蒙古包。历史上中国旅蒙商人络绎不绝到这里进行“茶马交易”“绢马交易”,使乌兰巴托成为一个商贾云集、佛教盛行的草原都市。而今的乌兰巴托楼房林立,高高低低、新新旧旧的建筑布满图拉河谷,就连远处的山冈上也是房舍密布,一百七八十万人口的乌兰巴托市铺陈得让人多少有些遗憾,其规模几乎可与上千万人口的墨西哥城相比,并不宽阔的街道上汽车川流不息。在我眼里,这是一座幽静的草原城市,坐落在肯特山山脉图拉河上游河谷地带。它四面环绕着轮廓柔和的山峦,图拉河水绕城缓缓流过。站在宝格达汗山上举目眺望,乌兰巴托市容像一幅油画长卷徐徐展开,尽收眼底。东西狭长的地面上,一片散散漫漫的白色现代建筑错落有致,远山连绵起伏。成片的天然林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层次感很强。蜿蜒的图拉河畔绿树成荫,绵延不断的建筑群落展示着城市的规模,宝格达汗山上的森林形成了一道绿色屏障。漫步乌兰巴托街头,你会发现,虽然市区楼房林立,但几乎没有几幢高层建筑。厚重粗犷的俄式建筑在当今看来有些陈旧落伍。只有那为数不多的新式建筑才透出一些现代气息。
位于市中心的苏赫巴托广场是乌兰巴托的心脏,也是蒙古国的象征。宽阔的广场中央耸立着蒙古人民伟大的儿子、蒙古人民革命党的苏赫巴托的骑马雕像,马头高昂,鬃鬣飞扬,威武雄壮,很有感召气势,不禁使人联想起高原上那动荡不安和艰难曲折的岁月。雕像基座下摆放着鲜花和后人们敬献的花圈,斗转星移,世事沧桑,如今蒙古国人民依然敬仰着这位杰出的民族英雄。然而,这代表国家形象的中心广场竟然千疮百孔,坑洼不平,着实与首都很不相称,有些令人不可思议。
乌兰巴托处处显现出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开放的交融与撞击。在乌兰巴托市区,现代化的楼群周围点缀着不少白色毡包和木板搭建的简易民居,虽然乍看起来有些零乱,倒也传达出一种古老游牧图景与现代文明相互交融的氤氲,仿佛时刻在提醒着人们,这里是一个游牧王国的国度,从而成为首都中独特的一景。在中国人眼中,乌兰巴托就像一个不修边幅的汉子,城市规划显得随意而缺少规矩,基础设施的陈旧落后,显得有些跟不上时代的节拍。据说蒙古国没有一条高速公路、乌兰巴托市区道路也因硬化不够而在汽车疾驰时尘土飞物,市区街道普遍卫生较差。乌兰巴托满大街跑的是日本、韩国汽车和少量的俄罗斯汽车,看不到一辆国产汽车。蒙古人生活并不算富裕,但却提前进入了工业社会的消费行列。乌兰巴托街头,年轻女士穿着入时,十分洋气。偶然看见几个老者全副武装地穿着蒙古袍,倒增添了几分稀奇。
历史上蒙古的喇嘛教兴盛,喇嘛曾达二十万之众。乌兰巴托的喇嘛庙甘丹寺就坐落在市区中心,这是蒙古国黄教寺庙典型代表之一,也是乌兰巴托的旅游胜地。来到古刹近前,只见藏式风格的主殿嵯峨,殿内金碧,庄严肃穆,正中矗立着一座高达二十五米的世界上寺内高的镀金铜佛,气势雄伟,富丽堂皇,堪称蒙古国的国宝。作为蒙古国宗教信仰的文化中心,这里每天都会有信徒来烧香、占卜、念经。毕竟时过境迁,它早已被现代生活的潮流所淹没。我们在寺院里欣逢一群群穿戴整洁的青年人,他们手捧鲜花,兴高采烈地在大殿门前合影,纪念他(她)们喜庆的事情。如今年轻的一代只把它当作一个景点、一处名胜,全然没有老一辈的执着和虔诚。
在乌兰巴托逗留期间,我们还有幸来到了中国驻蒙古大使馆。踏进使馆院落的一刹那,望着鲜艳的五星红旗、精美的长城挂毯和一张张热情的笑脸,就像见到了久别重逢的亲人一般,中国驻蒙古国特命全权大使黄家骙率商务参赞、文化参赞等热情地接待了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人们。从大使那热情洋溢的介绍中得知,蒙古人盛赞的英明伟大,进而慨叹蒙古没有这样的领导人。在蒙古人眼里,二连、呼和浩特比想象得还要美,北京简直就是天堂,而深圳更是天堂的天堂……
返程的路上,一行人已不似去时那样激动,彼此交流着对蒙古的看法,有惊讶有感慨,但更多地流露出对祖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由衷地赞叹和感激。透过车窗眺望我方二连一侧,那高大的彩虹拱门和幢幢高楼叠印出的美妙轮廓,令人油然涌起一种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此时,我更真切地体味出祖国这个强磁场在我心中的分量。
凝望西伯利亚
对于中国人来说,俄罗斯联邦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国度,长久以来,在老一辈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俄罗斯情结”。作为中国大的邻国,几个世纪以来,她带给国人的可谓几多酸辛,几多回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那场的沧桑巨变,恍如隔世,更给这个古老国家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金秋八月,我怀着好奇的心情有幸踏上了广袤的俄罗斯大地,开始了为期四天的西伯利亚之行。
满洲里是我国通往欧洲大的陆路口岸,置身口岸旅检大楼,一眼就能看到对方口岸飘扬的白、蓝、红“三色旗”。俄罗斯远东城市后贝加尔斯克与满洲里山水相连,但两边景物却迥然不同。同日新月异的满洲里相比,这里好似我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水平。从后贝加尔斯克乘火车到赤塔州首府赤塔市全程六百多公里,列车仍是过去的那种墨绿色,车体之陈旧,车速之缓慢,令一行人大为惊讶,先前的激动与浪漫不免少了一半。俄罗斯国土面积居世界之首,其辽阔的程度让人哑然无言,西伯利亚更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车窗外到处是茂密的松林和广袤的草原,不时掠过成片的水面,整个世界万籁无声,静谧、空旷得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这同我印象中的寒冷、荒凉的西伯利亚简直相去甚远,这是一个真正的人迹罕至的地方。也许是地广人稀的缘故,沿途车站大多冷清、寂静,与国内站台的喧扰与多彩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一路上看到许多门窗全无被遗弃的楼房、破败的厂房和闲置已久的机车车厢,一派萧索景象。杂乱搭建的“木刻楞”民居,斑驳的颜色记载着岁月的沧桑,眼前的一切与往昔的似乎很不相称,不过这正折射出解体后的苏联真实的一面。
赤塔是一座美丽的山城,坐落在赤塔河和因戈达河的河谷地带。她是俄赤塔州政府所在地,也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工业和军事重镇,现有人口三十八万,面积五百平方公里。赤塔市建城的历史,可追溯到1653年,从1851年起,赤塔即成为外贝加尔州的中心。1900年,从斯列坚斯克贯通赤塔的铁路修成,1903年由赤塔经满洲里到海参崴的铁路建成,使赤塔成为当时外贝加尔大的交通枢纽。1920—1922年间,赤塔是远东共和国首府,1937年则成为赤塔州首府。在苏联时期,赤塔州从来不是集约化开发的区域,她更多地被视为一个边境地区———俄罗斯的军事前哨阵地。
赤塔是俄語“白桦树”之意,这是一座掩映在绿色之中幽静的城市,远山层林尽染,房前屋后林木葱茏,绿意浓郁。城里不高的楼房都被包围在树丛中,郊外便是密密的白桦树林和樟子树林,可谓人少、树多、空气好。我们在这里惊喜地发现,这里人和动物相处的是那样和谐,和平鸽、小鸟旁若无人地在人前觅食,随处款款信步。市区富有民族特色的哥特式建筑,充满俄罗斯艺术风情和魅力,但建筑物外观略显陈旧,极少有鲜亮颜色。不过,这里极为丰富,从全部木料制成的木刻楞到宾馆、住宅一应木料制作的门窗、阳台,显得典雅而古朴。那有着“彩色雕塑”之称的木刻楞民居工艺精湛,雕刻精细,格调古朴天然,堪称建筑艺术品中的精品。记得有人说过:哪里脚手架林立,哪里的经济必然飞速发展。遗憾的是,我们在赤塔难得看到几副脚手架。整幢城市中看不见一栋现代化的、玻璃幕墙的高层大楼,更没有一座高速公路立交桥,简直感受不到新兴的、世纪之交的点滴气息,更感受不到城市的激情与活力。在这里,时间和空间仿佛是凝固的,一切都是按部就班的自然安逸。赤塔的大街上看不到一辆自行车,式样笨拙的老式公共汽车喘着粗气仍在服役,除了伏尔加、拉达等国产车型外,款式新颖的日本和韩国汽车也不在少数。这里通信设施落后的程度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我们下榻的“旅行者”宾馆据说在赤塔属上乘的宾馆,但房间里设施却很陈旧、简陋,一台国内少见的黑白电视居然是坏的。偌大的宾馆竟没有安装电话,只在大厅里发现一部老式拨号电话,大街上也几乎看不到打手机的人,这同国内形成强烈反差。
俄罗斯是一个包容着多元文化的国家,也是一个热爱和尊重自己历史的国度。几天里,作为渴望全面了解俄罗斯社会真貌的我,时时处处都在寻觅着苏联的遗迹和解体后的变化。尽管苏联解体得那样迅捷彻底,世事沧桑,今是昨非,使人一度迷惘,但这座英雄城市的独特魅力却无所不在。位于市中心的列宁广场上,高大的列宁雕像巍然耸立,成为这个城市引人注目的景观,使人顿生几分亲切,镶嵌着斧头和镰刀的苏联国徽在广场建筑物顶部依旧高悬着。十月革命广场、纪念“二战”的胜利公园,那一尊尊高耸云天、主题鲜明的大型雕塑,那一组组无言的坦克、大炮、战车,似在保留着一个军事大国值得炫耀的纪念,又仿佛向游人讲述着那段凝固的历史。先驱者无言,瞻仰者无声,俄罗斯人没有在激烈动荡的社会变革中砸烂或毁灭历史,这些符号和记忆,如今都成了纪念和感怀历史的凭证,不仅凝固在城市的建筑上,也永存于人们的心中。游览途中,我们有幸在胜利公园里碰到两对新人正在举行婚礼,身穿洁白婚纱的新娘手捧鲜花,与新郎手挽手走向燃烧着长明不熄圣火的烈士墓,献上纯洁的祝福,这使我感到国内婚礼的场面何等庸俗!也许这正是东西文化的差异。赤塔还珍藏着俄罗斯历史的十二月党人教堂,这是1825年十二月党人发动反对沙皇的武装起义失败后流放于此的集会场所,如今这里作为活的历史教科书供人们品味。在赤塔,旅行社还特地安排我们拜访了一位苏联红军的遗孀,老人名叫冬妮娅,她的丈夫参加过伟大的苏联卫国战争,去年刚刚病逝。望着墙上挂满功勋奖章的军装和这位老战士身着戎装的照片,我们不由得产生几分敬意,一行人纷纷与这位慈祥的老妈妈合影留念,我和几个同事还在留言簿上郑重地写下了题词。在赤塔的大街上时不时能够看到推销邮票、纪念币和军功章的商贩,列宁、斯大林、高尔基、加加林,还有十月革命、卫国战争,那一幕幕熟悉的历史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很容易勾起人们对往昔的回忆。哦,赤塔!城市不大,文化积淀却足够深厚、凝重。低回往事,感慨颇多,穿行在历史的烟云间,这段珍藏着的历史无疑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毕竟这才是我脑海中的苏联,看到这些,我似乎才真的找到了感觉,由此我感到,一个不肯忘怀过去的民族是有丰富底蕴的民族,一个珍视自身荣誉的民族是有尊严的民族,而一个看重历史和文化的民族,才是能够创造未来的民族。
与历史遥遥相对的,是我们随处感受到的现实。走进赤塔中央商场和集贸市场,只见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全然没有解体之时那种空空如也的羞涩和拮据,但就是物价比较高,平均高出国内两倍以上,部分商品甚至高得有些离谱。在赤塔,姑娘被喻为美丽的白桦树,小伙子被喻为坚实的橡树。俄国姑娘之美,全世界。年轻姑娘个子高挑,身材修长美丽大方,那种挺拔美妙的韵致,极具观赏价值。俄罗斯姑娘不但美丽,而且大方,如果中国游客邀请她们合影,她们总是笑靥盈盈欣然接受,全然没有国人的猥琐和白眼。俄罗斯中年妇女体态丰盈,步履稳健。老年妇女身材臃肿,走起路来看似负担很重。不过,无论俄罗斯女人还是男人普遍穿着干净整洁,讲究有加。随行的俄罗斯导游是一位热情奔放、颇具气质的中年妇女,她操着一口略显生硬的普通话,说起话来幽默、乐观、诙谐、风趣,言谈中流露出对中国人的好感与善意,仿佛又让我们重温了一次中苏友好的甜蜜记忆。她给我们带头唱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梅花儿开》《卡秋莎》《三套车》等苏联怀旧歌曲,也许这熟稔的歌声是能沟通心灵的好润滑剂,尽管她用俄语演唱,但那耳熟能详的旋律即刻消除了陌生,拉近了距离,引起了心灵的共鸣……
哦,久违的俄罗斯!你就像一只折断翅膀的雄鹰在艰难沉重的起飞,纵然目前需要更多的忍耐和坚持,但希望的曙光已在胸中升腾。“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犹豫,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回来/我们的心永远向前憧憬/尽管活在阴沉的现在/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伟大诗人普希金这首的诗篇也许能为我们作出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