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对于美丽说和蘑菇街可谓是养虎为患,但它们规模至此,也奈何不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则绝不可能再重蹈覆辙。导购APP在发展不到半年时间即被全面封杀也是意料之中,只是导购APP的迷茫不仅在于被封杀,而在于商业模式是否成立。毕竟不导购到淘宝,还可以导购到其它电商平台,现在已经是处于大电商时代,几大电商的话语权已定。
目前,“互联网+心理咨询”主流产品形态是App,产品模式分为以下三类:
一、工具类:包含心理测试,心情记录,心理及心率测量等功能,主要作用是帮助用户观察和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护状况;
二、内容类:包含社交,心灵鸡汤,心理音频,心理学家专栏文章,心理小金句等等,主要作用是以的内容大范围的教育用户,并给予用户积极的心理暗示;
三、内容+付费咨询类:结合了内容类App的特点,以内容吸引用户,进而引入的心理咨询师,付费咨询。
其中,第三种是目前商业模式较为清晰的类型之一。
那么,目前跻身“互联网+心理咨询”赛道的APP各有怎样的特色呢?
一、壹心理:
它的上线较早,沉淀的用户量可观,产品定位是心理学平台,连接需要心理帮助和提供心理帮助的人,建立一个心理服务在线生态。在产品线上也不断做加法,聚合了现存的3类App:口袋心理测试、心理FM、壹心理。
二、鸭梨心理:
鸭梨心理早期的切入点是抑郁心理管理,目前的定位是心理健康管理平台,走“互联网+心理诊疗”的盈利模式,形成线上线下的导流。特色之处在于针对用户和咨询师设计了两款APP,用户拥有心理健康档案,也可以设置隐私管理。
三、简单心理:
曾是大学老师的简里里(真名:李真)在创办简单心理前,是在微信上做一些心理咨询科普的东西,在此期间,她经常收到关注用户的付费咨询需求,也由此看到了心理咨询行业的信息不对称。
基于在微信运营方面的经验,简单心理被打造成一个有趣的心理咨询平台,弱化了心理咨询讳莫如深的部分,让它成为一种体验式的消费品。其特色之处在于比较注重对咨询师个人品牌的打造,也会组织和发布一些付费心理课程,以咨询师说、漫画、文章、视频、电台、简答题等多种轻松形式呈现心理学的难题。
四、云树:
云树的定位是“靠谱,有爱的心理咨询互助社区”。云树的主界面为“发布求助”以及根据答疑热度实时更新排序的咨询师列表。通过侧面菜单栏可以进入求助广场,浏览他人的求助,进行评论、点赞、分享;也可了解到咨询师的基本信息、服务价格、回答问题记录、笔记、评价等;还可选择多种分类的心理测试。
比较而言,云树的特色在于展示方案较为全面,随着下拉刷新随机变换的多彩界面也给浏览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五、心理帮帮:
初,这是一款面向高考生及考生家长的心理疏导类APP,现在的心理帮帮也更倾向于做个人心理健康管理平台。特色之处在于内置心理FM,用户可以通过收听音频减压放松。
在心理帮帮上,若用户希望获得的心理帮助,则需根据咨询的时长、方式、场景不同,价格也不同。在它的“探索”模块可以看到其他用户的咨询过程,个人认为,这对用户转化方面能起到不错的激发效果。
六、心理记:
心理记定位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平台,它的5个主要模块分别为咨询、测试、解梦、群组、心事。特色之处在于其“咨询”板块,分为图文资讯和音视频咨询。“解梦”和“心事”模块加强了心理记的社交属性,而在“群组”模块,既有心理患者群组,也存在咨询师学术交流群组。
剩下的则是拥有强大线下人流资源可轻易通过移动APP进行转化成移动用户,轻松进行交易转换。对于京东、当当、1号店、苏宁易购来说,它们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还需要导购来增强定向购物流量的获取么?再说了,它们的融资主要不是用来获取流量,而是用来拼更夯实的基础设施(仓储物流技术等)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