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安峰堂收藏的一件西汉有铭铜瓿,前后两次分别刻有铸造官署、官员、容量和重量及对铜瓿的检校记录。它的发现对研究西汉宫廷的祭祀制度、职官设置以及度量衡检校制度等问题,都具有重要价值。8-211年,笔者先后参加了由英、美、德等国博物馆专家举办的数场专题讲座,主题是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本文结合国外同行的先进经验,从摄影角度谈谈对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一些认识和理解。主要探讨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数字化博物馆的特点及其建设的必要性,二是数字化博物馆中摄影技术的运用,三是大英博物馆数字化摄影管理经验。本文根据灵宝西坡墓地出土玉钺的特征,对灵宝市文物保管所收藏的三件玉钺的性质与年代进行了认定,并结合玉钺采集遗址的基本信息及考古成果,对三件玉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三件玉钺属于仰韶文化中期遗物,灵宝一带仰韶文化中期的部分墓葬或多或少都随葬这类玉钺,玉器原料产地很可能在当地,相比墓葬规模及大口缸,玉器在仰韶文化中期的墓葬等级指示性方面不具较强代表性。
河济地区在仰韶文化中期时文化面貌并不发达,到仰韶文化晚期和龙山时代早期时,随着气候向冷干转变,而迎来了发展的机遇,文化开始繁荣。濮阳高城的城墙*早为这一时期兴建。到龙山时代后期,随着一场长时期的大洪水的到来,河济地区的文化又走向衰落。16年12月,巩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巩义大黄冶村新兴家园发掘两座唐墓,其中M599出土有较多的唐三彩。由于此墓的年代已接近三彩俑消失的年代,故对研究巩义唐三彩的兴衰有重要意义。6年12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原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配合郑西铁路客运南站项目工程考古工作中,清理唐代豆卢氏家族成员墓3座,其中编号为C7M366墓主为唐平原郡开国公豆卢恕,出土有部分随葬品及一方墓志。该墓的发现并发掘,有助于厘清隋唐时期豆卢氏家族世系渊源,为研究洛阳地区唐代高等级墓葬的埋葬习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各省都督府代表会是辛亥时独立各省为组建统一而成立的权力机构。它由江浙立宪派与上海都督陈其美共同发起于上海,后随时势变化而辗转武汉、南京。同盟会与立宪派是各省都督府代表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两大派别,由于军事形势的变化而使重心从武汉转向南京后,他们结成联盟,选举黄兴为大元帅,向代行元首的黎元洪发起挑战,虽然未获完全成功,但严重削弱了黎的地位。孙中山归来使同盟会与立宪派的联盟占据压倒优势,顺利当选临时大。象纹青铜器主要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装饰风格别致,主要在簋、鬲、壶等几类固定的器形上出现,且出土地域较为集中。本文在象纹青铜器类型学分析的基础上,试对其进行分期、分区研究,并探讨象纹装饰铜器的起源、发展及其衰落的原因,同时对青铜器装饰象纹的思想内涵作以探讨。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纪游图册》,可能是董其昌现存有明确纪年作品中*早的一件。但因其与安徽省博物馆收藏的《山水图册》中的多幅作品近似,围绕二者真伪问题引发了一场"双胞案"讨论。就实际情形而论,"台北本"有十九开,共计三十六幅画作和两幅书法墨迹,"安徽本"仅有十六开,共十六幅画作。两本中的近似作品也仅有十二幅,并非如杨岩松所说有十五幅之多。"安徽本"中有四幅作品摹自董其昌晚年的一件山水图册。"台北本"共计三十余条题跋,所含带的历史信息远远大于"安徽本",尤其是第十九开《西兴暮雪》的创作背景,涉及万历辛卯(1591年)的"争国本"事件。借助两件山水图册近似现象的讨论,深入反思当前单纯以宏观的文人画概念和笼统的笔墨趣味等标准,是否能够有效地解决好董其昌作品真伪鉴别。本文在系统梳理反映汉代男子首服的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利用考古类型学研究方法,结合文献对汉代男子首服的名称种类加以考证,总结其发展特征及演变规律,论证了男子首服做为汉代服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中原汉文化的形成传播的过程是趋于一致的,多元一体的发展脉络是汉代服饰(包括首服)发展的总体趋势。西周时期采邑的城邑分为主邑与小邑两种。周公庙聚落遗址与孔头沟聚落遗址揭示了采邑内部功能区的完善。采邑的统辖模式有两种:一是"主邑—小邑",一是"主邑—次级邑—小邑"。国家博物馆收藏有近百面西汉、新莽时期的铜镜。这些铜镜不仅种类多样,纹饰精美,而且铭文内容丰富。本文结合考古发掘资料和有关著录,对馆藏西汉与新莽时期铜镜的类型、流行时段及分期作一整理和研究。抗战初期,河南省委为指导河南的抗日救亡运动,创办《风雨》周刊,积极宣传的抗日救国纲领,呼吁各界人士团结起来,共同御敌,有力地支持了河南各地的抗日救亡工作,在抗战初期起到了积极作用。
华豫之门古董鉴宝在线鉴定微信-在线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