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等级认证
信用管理是一个过程,即对信用销售全过程进行信用风险控制。工作的起点是筛选合格的信用销售客户,终点是货款收回或形成坏账。信用管理过程分事前、事中和事后3个阶段。事前管理是指授信以前的工作,主要是筛选合格的信用交易对象。事中管理是指授信和赊销合同存续期内的管理,主要在于避免客户纠纷、客户预警和转移风险;事后管理是出现了逾期应款以后所实施的管理,主要是追回货款,处置失信客户。以前,我国企业基本上都是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国营企业都是以信用为基础,没有自己立的信用,集体企业则需要一定的信用,但并不明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开始建立企业以其自身的资产承担风险的体制。目前大部分企业都是以其自身的信用参与市场的竞争,在市场上运行。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体制转换过程中,由于需要新建信用制度,树立信用观念,各方面对信用问题都缺乏经验,因而企业信用出现了混乱。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由于普遍缺少健全的内部信用管理,不仅导致自身赊销业务管理混乱、信用风险损失过高,而且使得企业间难以建立起真正符合现代市场特点的信用交易关系。帐款拖欠等失信行为难以得到有效的约束和控制。这种状况是阻碍我国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发展乃至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原因。企业在开展信用销售业务时,在业务授权、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合理性。由于信用管理职能的缺乏,使得企业作为一个立的社会经济主体,没有对自身的信用及交易对象的信用进行合理的、有效的管理。这种状况使得每个企业作为个体,其失信的成本较低,然而整个市场的信用交易成本却大为提高。研究表明,企业如果在交易之前没有能力对将面临的市场营销风险和自身的财务风险做出准确的预测和规划,不仅无法稳定地获得预期的收益,而且将失去对资金运行的控制能力。一方面使得企业的财务预算和风险防范机制其脆弱,一旦发生交易就有可能被拖欠,呆账、坏账大量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