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微信公众号的在看功能的作用,公众号在看100个
2023-12-20 09:56  浏览:19
微信公众号的在看功能的作用,公众号在看100个

微信公众号上线“在看”是出于怎样的需求?

本文将从三个角度切入分析:用户角度、产品角度、业务角度。

思路一:从用户角度来看1. 作者的需求

但*近两年,随着公众号的注册数量和文章数量持续增加,反而给用户带来了信息过载的困扰,与之而来的还有日益下降的公众号打开率。

据公开数据表示, 2016年的平均打开率降到了2%,到了2019年平均打开率又降到了1.2%。

(1)增长乏力

朋友圈社群其他公众号

其他公众号的分发又分了三种:

对方主动转载对方接收你的广告投放对方和你互推引流

而这三种其实都是有门槛的:

内容质量足够高,且能够被大号看到;你砸钱;找到和你差不多体量、用户群的号达成一致。

(2)期待情感认同

就好像,你进到一家商店,对老板说:你们家的装修真好看,商品也不错,我喜欢。然后你回家了,在朋友圈发了几张图:xx店我太喜欢了。

前者之于公众号是“点赞”,后者是“在看”。

2. 读者的需求

我们先分析「使用场景」,再来分析「需求」。其中,使用场景又可以拆为两部分:使用场景和不使用场景。

读者使用“在看”的场景

我们先把读者所有点击「在看」的场景梳理出来,我大致梳理了几类:

支持朋友(友谊类)公司政治任务(工作类)引发强烈情感共鸣(抒情类)内容好、有干货(学习类)信息共享(通知类,如人民日报发疫情)

读者不用“在看”的场景

点击「在看」相当于「一键分享」,不是你的朋友圈,而是「看一看」,但也有很多人表示反感,有几种典型的用户心理:

觉得好,但只想悄咪咪自己看(个人相关)觉得好,不好意思分享(内容相关)觉得好,分享出去和人设不符(个人相关)我喜欢,但我不想让别人知道我在干嘛(隐私相关)

这四种用户心理,第二个不好意思分享看似取决于内容,其实和第三个心理一样:觉得内容好,但发出去和人设不符合。

说白了,用户不分享的场景就是:我不想分享。而主观意愿的不想分享,我们没办法强迫,但是,我们可以提高它的分享意愿。

前面站在产品的角度分析了下读者「用」和「不用」“在看“的场景,那么“在看”能满足他们怎样的需求呢?也就是,基于读者怎样的需求,微信团队上线了“在看”。

需求1:提高分享效率

对于真正有分享需求的用户,平常想要朋友圈会有3-5个步骤:点击分享–朋友圈–(输入文字)–(选择可见范围)–发送。

加括号的两步是可选项,即便不操作这两步,仍有三个动作。「在看」就很简单了,点一下就可以了,同步显示在「看一看」,这无疑缩短了用户的分享步骤、节约了用户的时间。

需求2:强化阅读态度和行为

如果说此前的「点赞」或「好看」只表达喜欢的情绪,那比情绪更浓重一点的就是「行为」了,在看就是「情绪和行为」的综合体。

需求3:个人表达

每个人都是立体的、有标签的,它取决于别人看到了怎样的你,就比如你每天都在朋友圈发明星的娱乐八卦,你的形象就会和“好奇心强”、“爱八卦”挂钩。

你分享了怎样的内容一定程度也代表了你的审美、你的观点、你的态度,你在分享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说白了就是你的人设。

思路二:从产品角度来看

2017年5月份的微信版本6.5.8中,微信实验室上线了“搜一搜”、“看一看”功能。到了2018年2月份,微信团队认为新功能已经打磨完毕,才开始正式上线。

1. 产品底层逻辑

现在的「在看」则升级了这种机制,把它平台化了,读者的点击行为相当于把文章推进到了“指定专栏”,整个沟通机制就变了。

2. 产品设计逻辑

用心的用户可能发现了,「在看」用的是类似「圈子」的六芒星图标,而以前的点赞是个经典的「大拇指」的图标。而大家都知道,图形也是一种很好的「语言」。

六芒星的图案看起来像“圈子”,而大拇指则是非常经典的“认同”和“赞扬”的手势。

而且大家都知道「在看」需要搭配着「看一看」服用,相当于微信的「另一个朋友圈」:只有这一个阅览入口。另一层面来看,也是把朋友圈的内容进行了分流。

思路三:从业务角度来看

在2019年年初的微信公开课上,谈到加入“好看”这一功能的原因时,微信创始人张小龙表示,看一看中有两个内容分类板块,分别是“好看”和“推荐”,各自代表了社交和机器推荐。

他认为, 机器推荐其实遇到了瓶颈,只能尝试社交推荐这条路,希望通过社交推荐这种模式,打破信息茧房,帮用户“发现更广阔的世界”。 随后不久,“好看”变成了“在看”。

1. 内容生态是否健康

其次,越是从“吸睛大法”中获益,就会有越多的标题党、裂变党刷屏,导致大家看到的信息越来越同质化,基于微信的内容生态系统也逐渐出现“恶性循环”。

张小龙在微信八周年的演讲里提到过一个数据:“尽管好友越来越多,但是每个人每天在朋友圈里花的时长却基本是固定的,大概就是30分钟左右。”

假设每篇文章阅读需要5分钟,你阅读2篇文章就占据了每天浏览朋友圈平均时长的1/3。 但是,你看朋友圈不是为了看文章,如果你真的想看文章会去对应的平台。

比如你想看八卦、你会去微博和豆瓣;你想看行业知识,你会去虎嗅、36氪;你对奇闻逸事感兴趣,会去知乎搜索。

你刷朋友圈无非是为了“放松”,为了看到更多的“朋友日常”,你只会拿出更少的时间点进去看文章(或者直接收藏回头有时间再看)。

微信想要看到什么?你多分享生活,发发感想、晒晒美照,它打造的是一个“生活圈”。

在看+看一看解决了什么问题?解决了朋友圈内容分类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在朋友圈分享工作、干货、新闻,甚至有些人的朋友圈一眼看到底全是链接。

公众号数据业务返回主页联系我们,或者百度搜索,热搜新媒体助手


相关新闻
联系方式
公司:武汉热搜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姓名:肖经理(先生)
手机:13826915991
地区:湖北-武汉
地址:武汉市光谷
QQ:1822018080
微信:renxiseo
13826915991 请卖家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