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5月22日,美国加州施乐公司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鲍勃·梅特卡夫(Bob Metcalfe)在备忘录里描述了他新发明的网络系统,这个新系统把一批名叫施乐阿尔托(Xerox Alto)的gaoji计算机工作站连接起来。
鲍勃·梅特卡夫的网络系统的灵感来自早期的 Aloha 网络。Aloha 网络最初诞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那时,夏威夷大学的诺曼·艾布拉姆森(Norman Abramson)及其同事在夏威夷群岛为岛间通信建立了一个无线电网络。Aloha 网络系统是共享信道机制的一个早期实验;更确切地说,Aloha 是一个共享的广播信道。
梅特卡夫改进这个可随意访问共享通信信道的 Aloha 系统。他发明了一个包含冲突检测机制的新系统。这个系统还包含“先听后传”,即基站在发送信息前先侦听活动(载波侦听),并支持多个基站访问公共信道(多路访问)。最初的以太网信道访问协议叫作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协议。梅特卡夫还发明了一种更复杂的退避算法,这种算法结合 CSMA/CD 协议,使以太网系统能够在负载高达 **** 的情况下正常运转。
梅特卡夫的第一个实验网络叫阿尔托 Aloha 网。1973 年,梅特卡夫将其更名为“以太网”,以表明这个网络不仅可以连接阿尔托设备,还可以连接任何计算机,同时也表明这个新的网络机制已经远远超越了 Aloha 系统。他用“以太”一词描述这个系统的本质特征:物理介质(如网线)将数据传给基站,这个过程类似于人们曾经设想的“光以太”在空间传递电磁波的过程。至此,以太网诞生。
随着市场的推动,以太网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简单介绍一下以太网发展历程:
70年代初,以太网产生;
1979年,DEC、Intel、Xerox成立联盟,推出DIX以太网规范;
1980年,IEEE成立了802.3工作组;
1983年,第一个IEEE802.3标准通过并正式发布,通过80年代的应用,10Mb/s以太网基本发展成熟;
1990年,基于双绞线介质的10base-T标准和IEEE802.1D网桥标准发布,90年代,LAN交换机出现,逐步淘汰共享式网桥。
1992年,出现了100Mb/s快速以太网,通过100base-T标准(IEEE802.3u),1997年全双工以太网
1996年千兆以太网开始迅速发展,1000Mb/s千兆以太网标准IEEE802.3z/ab问世;
1998年IEEE802.1Q和IEEE802.1P标准出现
2006年,IEEE802.3ae 10Gb/s以太网标准出现。
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以太网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3-1982):以太网的产生与DIX联盟
第二阶段(1982-1990):10Mb/s以太网发展成熟
第三阶段(1983-1997):LAN网桥与交换
第四阶段(1992-1997):快速以太网
第五阶段(1996-现在):千兆以太网及万兆以太网
1980年西门子将以太网发展成为一种自动化网络,品牌为SINEC H1,这是西门子的又一个里程碑。这种适合工业应用的以太网成为自动化网络市场的lingdaozhe和未来的成潮流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