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国际养老、辅具及康复医疗博览会(以下简称“上海老博会”)将于6月11日-13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浦东新区芳甸路1201号)举办。
历经25年的发展,上海老博会已然成长为国内乃至全球具影响力的综合性福祉行业博览会。2025年,展会面积预计将达46,000平方米,吸引来自全球的500+参展企业及65,000+观众共聚一堂。
中国“银发食品”行业调研报告
传统意义上的“银发食品”在我国出现其实由来已久,早期基本等同于我国的“保健食品”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起步,zui早的保健品多以传统中草药和滋补品为基础,市场上有代表性的产品有蜂王浆、人参、鹿茸等。进入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消费者健康意识的进一步提高,保健食品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国内外资本开始进入保健品市场。
而如今40年过去,现代意义,或者说专 业意义上的“银发食品”行业,却没有太多模式上的升级。类比上世纪90年代,日本的知 名食品品牌丘比已经以日本人的家常菜为设计灵感,结合UDF(Universal Design Food)分级,推出了本国首 款商用介护食品「やさしい献立」(温情菜单系列)。而我国“介护食品”的发展,除近两年进驻国内相关领域的少量海外企业之外,目前尚不成规模。
这里我们首先明确一下,“银发食品”的开发大体可以分为功能性食品和质构改良性食品两大方向(在实际操作中两大方向并不是完全平行的,存在交叉糅合)。前者主要满足长者的特定营养物质需求,有时也被称为保健品食品,比如调节三高、骨关节健康、改善认知功能等等,在这一领域我国市场的相关产品相对丰富;后者则更专注于满足长者的生理功能以及心理需求,也就是食物的“易食”属性。众所周知,高龄长者普遍面临着牙齿脱落、咬合力减弱、唾液分泌减少、口腔肌肉力量不足以及协调协同能力下降等问题,无法咀嚼常规食物。我国目前在这一方面的“银发食品开发”依然以冲调类的糊粉类产品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通过长期提供冲调糊粉状或丸剂状的营养品或药品作为解决方案,不仅会影响长者的充分营养摄入,也无法很好地满足长者正常进食的心理需求。
那么,如何提供柔软、美味、健康且具有正常食品形态的质构改良性食品,也就是“介护食品”,就成为了我国银发食品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是挑战,同时更是机遇。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40年后的今 天,或将成为中国整个“银发食品”行业一飞冲天的跳板。接下来,本文将从政策环境、人口结构、学术研究,“银发食品”行业发展至今的相关市场状况以及未来可以尝试探索的方向分别进行论述。
谈到银发食品,除了聊它的功能性或者易食性之外,食物本身烹调过程的便利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随着身体机能的下降,对老年人而言烹饪一日三餐本身就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对机构而言,传统的老年餐也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备菜,且做成常食后还要进一步加工制作成方便老年人食用的软食,即便刨去烹饪所用时间,为不同营养需求的老人配备餐食也十分繁琐,需要大量具备相关营养知识的人员投入其中。因此,绝大多数的“介护食品”都同时具有“预制”属性。
比如玛鲁哈日鲁提供给医院和养老院使用的慕斯和啫喱型冷冻产品,此外还有也供家庭食用的加热即食型高温杀菌食品、冷冻食品,消费者可根据形、色、味、物理性质、营养价值等进行自由组合搭配。此外,玛鲁哈日鲁海推出了无需烹饪,自然解冻后即可食用的14款熟食系列。包括卷心菜、南瓜、黄油菠菜慕斯,洋葱沙拉、凉拌豆腐果冻等产品。在操作上,将手工制作耗时90分钟的产品调整为10分钟即可完成制作,同时仍能保持其美观性。
在我国,由于“介护食品”上下游市场尚未成型,而我国空巢老人占比又很高(据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空巢老人人数占比超过一半),空巢老人中更不乏独居老人,为解决他们的“做饭难”和“吃饭难”问题,我国政府的解决方案是通过大力支持各类企业和机构参与老年助餐服务体系的建设,打造社区食堂、社区助餐点,提供上 门送餐服 务。
换言之,同样是解决食物烹调的复杂性问题,我国的着力点不是开发食物本身(“预制”),而是开发过程(“代制作”与“代配送”)。
比如,2016年12月北京市发布《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提出支持餐饮企业、养老机构、专 业送餐机构和单位内部食堂等通过开设老年餐桌、“中央厨房配送+社区配送+集中就餐”等方式,为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餐饮服务。2017年5月,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市民政局印发《关于推进老年人助餐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表示要发展三种助餐模式,即改造提升或新建社区老年食堂、建设社区助餐服务点、社会餐饮企业送餐上 门。2023年民政部等国家11部门联合印发的《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要求,“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民生工程,是支持居家社区养老、增进老年人福祉的重要举措。”2024年的“国办1号文”更是将扩大老年助餐服务列为“发展民生事业,解决急难愁盼”首项。今年,上海宣布计划到2025年全市社区长者食堂数量达到400家,老年助餐点达到2000个,日供餐能力达到25万客。
目前在上海,缘源餐饮、“老友记”、医家通智慧养老乃至中国银行等品牌都在长者助餐领域发力,从社区长者食堂运营到居家送餐服务再到智慧助餐线上系统的开发不一而足;上海康养集团依托集团全产业链布局,旗下各企业相互赋能,打造“从田头到餐桌”的美食服务方案,助力构建以“为老助餐”为特色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良友集团以光明城市厨房为主导,以物业和商业服务为协同的人性化发展模式等等。
人性化的价格、丰富的菜品选择,以及zui重要的,便利的就餐过程——老年助餐服务的长足发展,无疑对解决我国银发群体“做饭难”和“吃饭难”问题,提升长者晚年生活的幸福水平,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相对的,如前文所提及,我国的“介护食品”仍然处在“蓝海”阶段,开发程度还有很大空间。
还是以日本为例,由于步入老龄社会的时间比中国更早,当地自带配送服务,同时拥有线下门店的老年配餐企业不在少数。相较中国,日本的助餐服务更多以市场为主导,其中部分企业已成功上市,且营收上亿。比如以为老人提供餐食及配送服务起家的“SILVER LIFE”(后文简称“银龄生活”),根据其发布的2024财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净收入达到135.55亿日元,同比增长10.5%;经营利润7.68亿日元,同比增长14.7%。日本另一知 名老年配餐企业为Watami集团旗下的“我的宅食”品牌,其用户平均年龄达到75岁。2022年,Watami集团的营收达到779亿日元,其中“我的宅食”业务营收占比达到了56.16%。
而同样是老年助餐,日本相关企业的配餐在丰富菜品种类的同时,还为长者准备了包括“介护食品”在内的多种食物类型选择。比如“银龄生活”将配餐划分为普通餐、普通餐便当、卡路里调整餐、蛋白质调整餐、慕斯软餐五种类型,截至2024财年,银龄生活一共开出了985家加盟门店。其“真心便当”、“爱的配餐”、“宅食生活”三个品牌对应的线下门店数量分别达到525家、305家和129家。
“银龄生活”不同种类的老年配餐
从另一个方面看,要完成如此品类丰富且有专 业要求的菜品开发/加工,加上大量的门店和配送网络配置,非规模化、集成化的大企业很难完成。在我国,由于地域面积广阔、行政服务及养老服务本身的区块化特征明显,加之缺少“介护食品”品类因此准入门槛较低,目前在老年助餐领域以零散化服务为主,成本上和实操上都很难复制日本老年配餐这种商业模式。不过,由于我国早已出现了类似“饿了么”这样的大型专 业外卖配送平台,在市场终端助餐点大量配置的前提下,未来随着“介护食品”相关企业和产品的丰富、供给端建设的完善,是否可能完成上下游服务的链接与打通,诞生一种“中国特色”的老年助餐模式,可以拭目以待。(上海松江区新桥镇与饿了么合作,在新桥镇社区食堂上线了打通政府补贴与线上点餐的社区为老助餐项目。老人可在外卖APP上,选择相应的社区食堂点餐,同时直接使用补贴。)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在“食”上绵延千年的锦绣之心,未来又将在“银发食品”行业有怎样的作为?综合本文分析,展望未来,我们认为中国“银发食品”行业有望在政策红利、科技进步、市场需求和社会关注的共同推动下,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方面,企业需加强产品研发和技术革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应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策略调整,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同时,行业内各主体还需携手合作,共同构建完善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日益增长的老年群体,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