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CHCC全国医院建设大会2026年天津|白墙之内的温度:医疗空间中物理环境与精神疗愈的共生逻辑
2025-05-28 10:23  浏览:0
CHCC全国医院建设大会2026年天津|白墙之内的温度:医疗空间中物理环境与精神疗愈的共生逻辑白墙之内的温度:医疗空间中物理环境与精神疗愈的共生逻辑

2025年5月24日—26日,全球医院建设风向标品牌盛会——“第二十六届全国医院建设大会暨国际医院建设、装备及管理展览会”(简称 CHCC2025)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盛大举办。会期,筑医台融媒体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围绕热点话题进行了直播对话。

有研究表明,75%的患者在就医时感到焦虑,其中40%和空间设计直接相关。人们总以为技术决定医疗质量,却忽略了‘物理环境’的力量。在“多维对话转型中的医疗空间——超越功能的精神探索”主题对话中,不同领域的专家从多维视角探讨了如何让医院成为真正的‘生命驿站’,构建超越物理界限的医疗人文生态。

该场对话邀请到的专家有: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陈旭;山东省建筑工程大师,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三院院长王岗;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谢辉。对话由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博导,建筑系书记、建筑学院党委委员,医疗建筑与环境设计研究所负责人郝晓赛主持。

直播现场

Part One 解构与新生——医疗空间的功能转型


郝晓赛


随着医疗需求从单一诊疗向全周期健康管理演变,传统的医院功能边界正在被打破,智慧技术、环境疗愈、服务模式等多重因素的迭代,推动着医疗空间从功能容器向生态化、人文化场域转型。请各位嘉宾站在不同的视角谈一谈医疗空间需求的转变。


陈   旭


现代医疗空间设计正经历从效率优先向人文关怀与技术赋能并重的深刻变革。传统医疗空间以功能分区为核心,候诊区拥挤压抑,动线冗长,导致医患双方承受双重焦虑。

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星星城社区健康服务中心


当前需求转向空间疗愈力的构建:通过模块化候诊单元、自然光环境调控、嗅觉体验设计等空间语言缓解患者焦虑;依托互联网医疗实现流程再造——预约制诊疗压缩候诊时间至30分钟内,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使90%流程可通过移动端完成,患者停留时长较传统模式缩短60%。这种转变本质上是通过空间叙事重构医患关系:医疗建筑不再是冰冷的治疗容器,而是整合智能系统、人文设计与服务流程的疗愈综合体,在提升效率的保留医疗温度,实现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平衡。


王   岗


随着AI与互联网医疗的深度应用,医疗空间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效能升级"的范式转变。作为设计师,我们关注到三大核心变革:


1

实体空间正与虚拟诊疗系统形成有机耦合,诊疗区需预留智慧医疗设备的集成界面,通过科技符号强化空间未来感;

2

空间功能呈现弹性化趋势,远程会诊中心、AI辅助诊疗区等新型模块正在重构传统科室布局;

3

患者体验维度发生质变,空间设计需更注重隐私保护与人文关怀,通过智能导诊、环境感知系统提升服务温度。


未来的医疗建筑将演变为虚实交互的智慧中枢,其核心价值在于构建"实体空间精准服务+数字平台全域覆盖"的复合型健康生态系统,这要求我们在空间规划中前瞻性植入技术升级接口,实现医疗资源的最优空间配置。

谢   辉


医疗空间设计正经历从功能导向到疗愈本位的范式重构。在健康中国战略驱动下,疗愈性设计正突破传统医疗空间的被动配套定位,转向以空间叙事重构医患关系的主动创造维度。通过解构传统空间的科层化布局逻辑,当代设计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为可感知的空间语言:模块化重组打破科室壁垒,营造去病耻化的流动场域;自然光线的艺术化介入构建昼夜节律疗愈系统;柔性边界设计赋予患者空间掌控权,使治疗动线转化为自我康复的仪式进程。


创新实践表明,当空间设计从"疾病容器"转型为"康复发生器",患者角色便从被动接受者升维为主动参与者。


Part Two 跨界与共生——技术赋能与空间人文的碰撞


郝晓赛


转型之路并非线性,人文关怀又该如何嵌入智能化的毛细血管,避免成为标签化的装饰?请三位深耕不同领域的专家从技术、设计与人文视角展开分享。

陈   旭


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作为城市医联体建设的实践者,深度融入国家“预防为主、医防融合”战略布局。医院通过三级医院联动社康中心,构建覆盖“防筛诊治管”全周期的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体系。


依托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首诊在社区-疑难转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分级诊疗模式,目前80%常见病已在社康完成首诊。我们创新性升级社康环境,建立家庭医生团队,并通过数字平台实现全科医生与院内专科实时联动,确保诊疗安全性与连续性。作为深圳“院办院管”试点单位,我院推动线上线下服务融合,社康承担慢病管理、康复随访等职能,三甲医院则聚焦急危重症救治。当前正着力建设“书香医院+书香社康”服务体系,未来将强化中西医结合特色,构建以预防为核心的医防融合新生态,成为城市医联体改革的区域示范biaogan。


王   岗

医疗建筑设计正从传统空间向精细化、人文关怀纵深发展。以乌鲁木齐儿童医院为例,我们将新疆地域特色作为设计母题,将雪山、草原、湖泊等自然元素及地域动植物转化为室内视觉语言,使医疗软环境成为地域文化的载体。

乌鲁木齐儿童医院


深圳市健宁医院的设计则聚焦特殊医疗场景:针对患者长期封闭治疗的特点,我们首创"山水云台"疗愈空间,通过日光渗透、自然通风和生态景观缓解患者身心压力;构建三级安全体系——从建筑动线规划到门窗五金选型,从防撞圆角设计到独立转运通道,每个细节都经过行为模拟推敲。


深圳市健宁医院二期


当前医院设计已形成多维度创新矩阵:既要传承在地文脉,又要融合气候适应性策略;既需统筹声光热物理环境,也需关注香氛等感官体验。这种"硬环境科学化,软环境人性化"的深度整合,正是提升医疗安全与疗愈效能的关键路径。


谢   辉


疗愈空间设计的核心在于打破形式主义,实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深层融合。当前实践中存在将疗愈设计简化为风景画、绿植或自然声光等元素堆砌的误区,虽具审美价值却未能触及本质。真正的内核应立足于患者多维感知系统——需通过医学研究揭示不同病症(如肿瘤科、精神科、产科)患者在生理节律、心理状态与空间环境的交互机制,进而构建光环境调节、声频干预、触觉反馈等多感官协同的治疗系统。


技术创新应用需避免"技术堆砌",强调系统集成与场景耦合。智能照明、空气净化、香氛系统等模块应深度融入医疗行为动线设计,如手术室的降噪声场需匹配医护人员操作节奏,产科光环境需适配产妇昼夜节律。建议建立"空间医疗-数据验证"闭环,通过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患者皮质醇水平、心率变异性等生物指标,用客观数据验证空间干预效果。


最终目标是通过循证设计构建具有医学靶向性的疗愈环境,使每个空间解决方案都承载着对特定患者群体生理病理特征的深度理解,以及医疗行为场景的精准适配,从而实现从表层美学到深层疗愈的价值跨越。


Part Three 

超越与回归——医疗空间的原乡

郝晓赛

技术正在重塑医疗空间的形态,人文正在注入医疗空间的灵魂。但当我们走得够远,总要回头审视来时的路——医疗空间最本质的功能是什么?未来科技与人文的融合,我们应如何在"创新"的迷雾中,保持医疗空间的初心?

陈   旭


我们医院一直致力于打造人文型智慧医院,通过"技术+人文"双轮驱动提升医疗服务。技术上依托互联网、人工智能实现全域协同,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社区;人文建设方面,借鉴国际医疗理念,实现空间设计与患者关怀的深度融合。例如产房采用恒温新风系统,消除传统产科的冰冷感,并首创家属全程陪伴分娩机制。在细节设计上,从药房标识系统到服务动线均融入人文关怀,让"有温度的医疗"渗透每个环节。未来将持续推进医疗技术与人文温度的交织共融的理念。

王   岗


在科技革命推动下,医疗建筑设计正面临深刻变革。当前我们着重探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医院物理空间的重构效应,试图将无形的算力革命与有形的建筑载体进行有机融合。这种技术迭代对建筑师提出了双重挑战:


既要持续追踪AI诊疗空间优化、智能设施嵌入等前沿技术,又需突破传统设计维度,在工艺流程之外深化对空间效率、人文细节的考量。小到一家社区医院的座椅设计为例,智能交互设备的融合应用已纳入我们的创新实践。



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浪潮,我们主张建立跨界协作机制,通过引入计算机、医疗等跨领域专家开展思想碰撞,打破建筑师固有的认知边界。这种多学科融合的创新模式,既能确保技术落地的专业适配性,又能激发突破性设计思维的诞生,最终实现医疗空间软硬环境的协同进化。

谢   辉

现代医疗空间设计正经历从疾病治疗向人文疗愈的范式跃迁。传统医院作为临床技术集成的物理容器,正向承载生命尊严的疗愈场域转型,其核心价值已升维至构建"归属感"——通过空间叙事传递被尊重、被理解的情感共鸣,激活患者对生活的希望。

这要求设计突破标准化范式,实现包容性创新:病房系统需具备模块化适配能力,针对老年病患、术后青年等不同群体提供差异化解决方案;诊疗动线应植入舒缓压力的情感触点,将空间转化为抚慰心灵的治愈媒介。

在AI技术深度介入的背景下,我们建立跨学科协作机制,将智能算法与艺术疗愈相结合,但始终坚持"人性光辉"的buketidai性。医疗建筑的zhongji价值不在于技术先进性,而在于创造有温度的人性化界面,让每个生命个体都能在空间中寻获情感共振与精神归属。

结  语

医疗空间的zhongji形态,或许应是这样的图景:当清晨的阳光穿过智能调光的玻璃幕墙,住院部中庭的鸟鸣与AI诊断仪的提示音和谐共鸣;康复走廊里,患者与家属共享的绿植墙与远程问诊的电子屏幕形成奇妙共生;社区诊室中,中医药柜与5G设备并肩而立——这就是我们正在构建的未来:科技与人文共舞,效率与温情交融,传统智慧与现代创新相生。

此刻,也许我们无法为"完美医疗空间"写下zhongji但几位专家的思考已为我们点亮星辰。让我们带着这份启示继续前行——因为医疗空间的zhongji使命,始终是让每个踏入其中的生命,都能感受到被精心照亮的希望。

2026年5月23-25日

CHCC全国医院建设大会2026年相约天津,精彩再续!


相关新闻
联系方式
公司:展会咨询刘献花
姓名:刘献花(女士)
电话:13524502776
手机:13761777608
地区:直辖市-上海
地址:上海市崇明区长兴镇江南大道1333弄11号楼(临港长兴科技园)
邮件:353802333@qq.com
微信:13761777608
拨打电话
微信咨询
请卖家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