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2025年第25届亚洲国际物流技术与运输系统展-上海物流展参展介绍
2025-09-16 10:38  浏览:11
2025年第25届亚洲国际物流技术与运输系统展-上海物流展参展介绍

2025上海物流展|第25届亚洲国际物流技术与运输系统展览会(CeMAT ASIA)
物料搬运、自动化技术、运输系统、物流的国际盛会

时间:2025年10月28日-10月31日
地点: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龙阳路2345号)
主办单位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汉诺威米兰展览(上海)有限公司

同期举办
上海国际工业零部件及分承包展览会(ISA)
亚洲国际动力传动与控制技术展览会(PTC ASIA)
亚洲国际高空作业机械展览会(APEX)
上海国际压缩机及设备展览会(ComVac)
亚洲国际冷链设备及技术展览会(CCA)

展会介绍
CeMAT ASIA 2025
CeMAT CeMAT ASIA亚洲国际物流技术与运输系统展览会于2000年首次举办,秉承德国汉诺威展会科技、创新及服务的先进理念,立足中国市场,迄今已有二十余年历史。作为汉诺威上海工业联展重要组成部分,展会已成长为亚洲地区物流仓储与运输行业重要的展示平台。

CeMAT 立足物流,打造高端制造业**性平台,CeMAT ASIA展出规模预计超80,000平方米,吸引超800家海内外知名展商,展品范围包含系统集成及解决方案、AGV与物流机器人、叉车及配件、输送分拣等板块,全方位展示最新技术及发展趋势。携手国内外**专家、协会、机构、媒体与合作方,CeMAT ASIA将继续打造一年一度的物流与高端制造领域盛会,带来行业最前沿创新成果展示,为观众带来智能制造的延伸体验。


新能源及能耗管理技术助力物流中心绿色转型发展

新能源及能耗管理技术

助力物流中心绿色转型发展







图片

针对物流中心的能耗特点与痛点问题,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民航工程院的专家们进行了专业分析,详细介绍新能源技术在物流中心的应用,包括分布式光伏、储能技术等,并阐述能耗管理技术的应用,还列举自动化仓储区、冷链物流园区等典型应用场景及显著成效,对未来物流中心发展进行展望。

图片


喜崇彬


在现代物流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型仓储物流园区因涵盖自动化分拣设备、冷链仓储系统、照明及通风设备等多元用电场景,普遍面临用电能耗总量庞大、设备能耗数据分散、人工统计效率低下等痛点。随着新能源技术与智能能耗管理技术发展,其融合应用正推动物流中心从传统高耗能模式向低碳高效模式跨越,为行业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在本期专题中,来自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民航工程院的专家接受本刊记者采访,对新能源及能耗管理技术如何助力物流中心绿色转型发展进行了专业分析。

图片项目总监:高学忠图片暖通动力室主任:刘雪源图片项目总监:常华斌图片副院长:张海桥



物流中心能耗痛点分析


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民航工程院的项目总监高学忠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当前物流行业,碳排放主要分布在站点间的交通碳排放和站点内的园区碳排放。前者主要是大交通领域的降碳,水陆空的情况各不相同,对于物流企业来说,更多是对陆路交通工具的新能源化,这部分无需多说。能降耗减碳的难点和重点,其实是在站点内园区碳排放的控制与减排。

从用电结构来看,物流中心的能耗呈现出多元化、高负荷的特点。自动化立体仓库中的巷道堆垛机、穿梭车等设备需要持续高负荷运行,冷链库区的制冷机组更是24小时不间断工作,分拣中心的传送带与智能分拣机器人集群耗电量巨大。为破解物流中心高耗能难题,新能源技术的应用成为重要突破口,其中分布式光伏、储能技术及氢能等清洁能源的推广,可有效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比如,风光发电替代灰电的使用、园区微电网的建设、提高新能源设备的经济效益和保障安全性,以及因地制宜的综合能源建设等。

现代物流中心的能耗管理也面临着业务特性与设备构成带来的双重挑战,这些痛点不仅制约着运营效率提升,更成为实现绿色转型的主要障碍。在物流中心和物流园区内,除高负荷的设备用电外,还有园区照明、办公区域用电及新能源物流车充电等需求,形成多维度、多时段的复杂用电网络。这种多元化的用电场景使得能耗总量庞大,管理难度陡增。传统管理模式下,各区域能耗数据主要通过人工抄表汇总,存在严重的滞后性,通常滞后1~2天,难以实时掌握能耗动态。由于计量表具分布零散,数据缺失率高达15%~20%,无法准确反映真实能耗状况。例如,某电商物流园曾因缺乏实时能耗监测,制冷系统管道泄漏导致能耗异常升高30%,两周后才被发现,造成数万元额外电费支出。



新能源技术的应用


关于新能源技术的应用,暖通动力室主任刘雪源介绍道,分布式光伏和储能技术的应用已成为物流中心建设项目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手段。

其中,分布式光伏系统在物流中心的应用具有天然优势。物流建筑往往拥有大面积的金属屋面,为光伏组件安装提供了充足空间。通过采用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或BAPV(建筑附着光伏)技术,可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为物流中心提供绿色电力,显著降低用电成本。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大型物流园区的光伏屋顶年发电量可达数百万度,满足园区30%~50%的用电需求。例如,某电商华东区域物流中心铺设了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的光伏组件,年发电量约600万度,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约2000吨,减排二氧化碳约5000吨。

储能技术的配套使用,则解决了光伏发电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问题。分布式储能电站可实现削峰填谷,在用电低谷时段储存电能,高峰时段释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我国南方沿海城市,由于峰谷电价差较大,建设分布式储能的经济效益尤为显著。对于冷链物流中心等长时储能需求高的场景,氢能或液冷电池成为理想的补充方案。某冷链物流园配置了1000kWh的储能系统,结合光伏屋顶,不仅实现了用电负荷的平稳过渡,还通过峰谷电价套利,年节省电费超50万元。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在物流中心的应用也逐渐展开。相比传统燃油叉车,氢能源叉车可实现零排放、噪音低,且续航能力强,特别适用于封闭的仓储环境。部分物流园区还建设了加氢站,为氢能源物流车提供能源补给,形成“光伏制氢-储氢-用氢”的闭环系统。如,某汽车零部件物流中心引入50辆氢能源叉车,替换传统燃油叉车,年减少碳排放约800吨,降低了燃料及维护成本。

刘雪源解释说:“新型物流园区的区域内异质能源一体化解决方案,目前项目主要通过多能互补、智能调控与全生命周期管理,可实现能源供应的高效、低碳与经济性。在具体实施方面,搭建具备系统展示、集中监控、全局调度管理、能源能效管理、运维管理、告警管理、能源费用管理、设备档案管理等功能的综合能源管理平台,通过 AI 算法预测光伏、风电出力、冷热源系统性能和负荷需求,为调度提供依据,大幅降低整个系统的运行能耗。系统开机、能源选择、调度由全局决策调度来实现,系统以各类不同能源的成本价格为依据,结合负荷预测技术,科学判断运行成本。利用大数据分析和筛选,科学合理选择最低成本的能源优先投入运行,提高一次能源利用率,降低用户运行成本,发挥能源互补的优势。例如,通过分析历史气象数据与实时云图,提前24小时预测光伏发电量。利用智能能源管理模块对能源分配进行动态优化,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光伏直供);余电优先储存在储能系统,过剩部分可上网;负荷高峰时,按“储能放电→电网购电” 的顺序补充。”



能耗管理技术的应用


关于能耗管理技术,项目总监常华斌谈到,先进的能耗管理技术是新能源技术发挥最大效益的保障,通过智能化、数字化的管理手段,可实现物流中心能耗的精准管控与优化。综合智慧物流管控平台整合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构建起 “感知-传输-处理-应用” 的全场景智慧物流技术体系。在感知层,利用RFID标签、二维码追踪货物全生命周期,通过视觉设备实现货物识别与人员、设备定位,物流建筑内的工艺设施设备则通过物联网技术采集运行参数,为平台提供实时数据。传输层通过LoRa、5G、工业以太网等混合组网方式,将分散的监测点数据实时传输至云平台,网络延迟控制在50ms以内。应用层则具备系统展示、集中监控、全局调度管理等功能,通过AI算法预测光伏出力、负荷需求等,为能源调度提供科学依据。

QQ_1754013309753.png

智慧零碳技术

需求侧响应机制的应用,可帮助物流中心更好地适应电网负荷变化,促进新能源电力的消纳。通过价格信号引导物流中心在新能源富集时段增加生产用电,安排充电、冷库预冷等高耗电作业,直接消纳光伏电力。物流园区还可通过储能、光伏、充电桩等资源接入虚拟电厂平台,响应电网调度指令,采用“源-网-荷-储”协同模式,获得收益。某物流园区参与虚拟电厂项目,通过调整用电负荷,年获得补贴收益约30万元。

数字孪生技术的引入,为物流中心能耗管理提供了全新视角。通过构建园区数字模型,实时模拟能源流动与设备负载,可提前预测能耗变化趋势,优化设备运行参数。某智慧物流园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对园区能源系统进行仿真优化,使整体能耗降低 10%,设备维护时间减少20%。



典型应用场景及实施效果


新能源技术与能耗管理技术的融合应用,在不同类型的物流中心场景中都取得显著成效,为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对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刘雪源进行了举例说明。

如在自动化仓储区,某智能制造企业的自动化立体仓库在应用能耗管理系统后,可对堆垛机、穿梭车、货架照明等设备进行分项计量,发现堆垛机在货物存取间隙存在30%的待机能耗浪费。通过开发设备休眠模式与智能调度算法,使设备待机能耗降低60%,年节电约5.6万度。系统根据货物出入库频率,自动调节货架照明亮度,使照明能耗降低35%。该仓库铺设了光伏屋顶,结合储能系统,实现电力自给自足,年减少电费支出约80万元。

冷链物流园区是能耗管理的重点领域,某生鲜电商冷链物流园应用综合智慧物流管控平台后,通过分析制冷机组的运行数据,发现机组COP(能效比)在不段波动较大,最低时仅为2.1(行业**水平为3.0)。系统结合库房温度需求与室外环境温度,优化了制冷机组的运行台数与负荷分配,将COP提升至2.8,年节省制冷用电120万度。通过监测冷库门开启频率与时间,加装快速卷帘门与风幕机,减少冷量流失,降低能耗8%。该园区还引入了氢能源叉车,替换传统燃油叉车,年减少碳排放约500吨。

image.png

智能化图片

综合物流园区在公共设施能耗管理方面成效显著。某综合物流园区对停车场照明、卫生间通风设备、园区道路照明等公共设施进行智能管控,通过安装光照传感器与人体感应装置,实现停车场照明“有人时全亮、无人时 30% 亮度”的自动调节,道路照明根据日出日落时间自动开关并调节亮度,卫生间通风设备采用湿度感应启停。改造后公共设施能耗降低45%,年节电约30万度。该园区建设了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为新能源物流车提供绿色电力,年减排二氧化碳约 200吨。

跨境电商物流园在绿色转型中也收获颇丰。某跨境电商物流园依托能耗管理系统提供的精准数据,顺利通过第三方能源审计,获得节能认证奖励。园区通过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与大电网的有机结合,将建筑用能柔性化,满足用能需求的减少对大电网的冲击,年发电量达800 万度,可满足园区40%的用电需求,年减少碳排放约1000吨,运营成本降低15%。



未来发展


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民航工程院副院长张海桥最后谈到,随着环保标准的日益严格与技术的不断进步,物流中心在新能源和能耗管理方面仍有巨大潜力待挖掘,未来将朝着更智能、更低碳、更协同的方向发展。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将更加多元化、高效化。钙钛矿光伏组件等新型光伏技术的出现,将提高光电转换效率,降低单位成本;固态电池、液流电池等储能技术的发展,将解决储能系统的安全性与长时储能问题;绿氢制备与应用成本的降低,将推动氢能在物流中心的大规模应用,实现全链条零排放。未来,物流中心有望实现 “光伏+储能+氢能” 的多能互补系统,使能源自给率大幅提升。

技术创新将成为推动物流中心绿色转型的核心动力。AI驱动的全场景优化有望实现突破,通过AI大模型实现智能预测、动态优化和风险预警,预估能耗成本可降低50%,风险预警准确率达99.8%。物流建筑引入AI大模型后,结合订单量、天气数据、设备状态等多维度信息,可动态调整分拣机、输送机的运行时序,降低电费,提升货车匹配效率,显著降低物流成本。数字孪生与能源流模拟技术的融合,将实时模拟能源流动与设备负载,减少设备维护时间,提升货物出入库效率。

***新能源及能耗管理技术的应用,为物流中心绿色转型提供了坚实支撑,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政策的持续完善,物流中心将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为实现“双碳”目标与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相关新闻
联系方式
公司:参展参观详情-冯冬明
姓名:冯冬明(先生)
职位:参展联系人:
电话:13122552507
手机:13122552507
传真:13122552507
地区:直辖市-上海-上海闵行
地址:中国展会信息平台
QQ:1054479953
微信:13122552507
拨打电话
微信咨询
请卖家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