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Web3 行业,“技术先行” 的误区往往导致项目陷入 “自嗨式开发”—— 团队沉迷于底层技术迭代,却忽视了用户的真实痛点。某公链项目曾投入千万资金优化共识机制,TPS 提升至 10 万 +,但因未解决 “普通用户上手难”“DApp 生态空白” 等问题,上线半年后日活不足百人,最终沦为 “技术玩具”。
真正可持续的 Web3 项目策划,需遵循 “需求 — 价值 — 生态” 的底层逻辑。要完成 “三维需求调研”:一是用户层,区分 “散户投资者、机构用户、开发者” 三类核心群体,通过 Discord 社群访谈、Twitter 投票、线下 Meetup 等渠道,明确其核心诉求(如散户关注 “资产安全性与收益稳定性”,开发者重视 “开发工具易用性”);二是行业层,分析赛道竞争格局,避免陷入 “同质化红海”,例如在 DeFi 赛道,若借贷协议已成红海,可聚焦 “细分场景(如 质押借贷)” 或 “技术创新(如跨链清算机制)”;三是监管层,提前调研目标市场的合规要求,如美国 SEC 对 “证券型代币” 的界定、欧盟 MiCA 法案对 “加密资产服务提供商” 的资质要求,避免项目上线后因合规问题被迫下架。
以 Solana 生态的借贷协议 Solend 为例,其策划初期通过调研发现 “Solana 链上用户普遍面临‘ 持有成本高、流动性差’的问题”,锚定 “ 质押借贷” 这一细分需求,设计 “用户质押 即可借出 USDC” 的核心功能,适配 Solana 的高 TPS 特性,实现 “秒级到账”,上线 3 个月便吸引超 10 万用户,TVL 突破 5 亿美元。
二、核心模块策划:经济模型、技术架构与合规布局的 “三角平衡”(一)经济模型:拒绝 “通胀游戏”,设计 “价值闭环”Web3 项目的经济模型绝非 “发币 — 拉盘 — 割韭菜” 的简单循环,而是要构建 “用户行为与价值增长” 的正向闭环。以 Arbitrum 生态的去中心化交易所 Camelot 为例,其经济模型设计包含三大核心:
代币分配:总量 10 亿枚的治理代币 Camelot,60% 用于 “流动性挖矿、交易奖励” 等用户激励,20% 分配给团队(锁仓 2 年),20% 用于生态基金(用于 DApp 孵化与合作),避免 “团队过早抛币” 冲击市场;
通缩机制:将交易手续费的 50% 用于 “回购销毁 Camelot”,当代币价格下跌时,销毁力度随 “交易量增长” 同步提升,形成 “交易越活跃,通缩越强” 的缓冲机制;
治理赋能:代币持有者可投票决定 “手续费比例调整、新交易对上线” 等核心决策,质押 Camelot 可获得 “交易手续费分红”,激励用户长期持有。
这种模型让 Camelot 在上线 1 年内,代币价格虽有波动,但用户留存率始终保持在 40% 以上,成为 Arbitrum 链上交易量前三的 DEX。
(二)技术架构:适配场景需求,拒绝 “过度开发”技术架构策划需遵循 “够用即好” 原则,避免为追求 “技术先进性” 而增加开发成本与用户门槛。例如,面向 “跨境支付” 的 Web3 项目,若目标用户是 “非加密原生人群”,则应选择 “Layer2(如 Optimism)” 或 “兼容 EVM 的公链(如 BSC)”,降低用户钱包接入与转账成本;若目标场景是 “高频次游戏交易”,则需优先考虑 “高 TPS 公链(如 Solana、Aptos)”,确保 “游戏内道具 转账秒级确认”。
技术架构需预留 “生态扩展接口”。以 Polygon 的 Layer2 解决方案 Polygon zkEVM 为例,其在技术策划阶段便预留 “跨链桥接口”,支持与 ETH、BSC 等主流链的资产互通,后期通过接入 “Curve、Uniswap” 等 DeFi 协议,快速形成生态协同,上线半年 TVL 突破 20 亿美元。
(三)合规布局:提前 “踩线”,而非 “踩雷”合规并非 Web3 项目的 “枷锁”,而是 “全球化扩张的通行证”。项目策划初期需完成 “合规沙盘推演”:
代币定性:通过 “Howey 测试” 判断代币是否属于 “证券型资产”,若属于,则需提前申请美国 SEC 的 “Reg D、Reg S” 等合规资质,或选择 “非证券型代币设计(如纯粹的治理代币,无分红权)”;
地域适配:针对不同市场制定差异化合规策略,如在新加坡需获得 “MAS 的数字支付牌照(DPT License)”,在香港需满足 “SFC 对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的监管要求”;
用户认证:开发 “分级 KYC 系统”,普通用户完成 “手机号 + 邮箱验证” 即可参与基础功能,大额交易用户需完成 “人脸识别 + 地址证明”,对接 “Chainalysis、Elliptic” 等链上合规工具,实时筛查 “高风险地址与洗钱交易”。
Coinbase 的 市场 Coinbase 在策划阶段便通过 “合规先行” 打开市场,其仅上线 “非证券型 ”,用户需完成 “全流程 KYC”,接入 “全球反洗钱数据库”,最终顺利进入 “美国、欧盟、新加坡” 等 20 多个合规市场,上线首月交易额突破 1 亿美元。
三、生态落地策划:从 “单点功能” 到 “用户留存” 的全周期设计Web3 项目的成功,关键在于 “让用户从‘尝试’变为‘留存’”。这需要在策划阶段设计 “生态闭环”,而非孤立的功能模块。以 Axie Infinity 为例,其生态策划包含 “游戏 — 经济 — 社群” 三层闭环:
游戏层:设计 “Play-to-Earn” 模式,用户通过 “饲养、战斗 Axie ” 获得治理代币 AXS 与游戏代币 SLP,支持 “Axie 繁殖、交易”,形成 “游戏内价值流转”;
经济层:AXS 用于生态治理与质押分红,SLP 可兑换为 USDT,通过 “代币经济激励用户持续参与游戏”;
社群层:搭建 “Discord 全球社群”,按 “地区、语言” 划分子频道,鼓励用户分享 “游戏攻略、 繁殖技巧”,定期举办 “线上锦标赛”,获胜者可获得稀有 Axie ,强化用户归属感。
这种生态闭环让 Axie Infinity 在 2021 年用户量突破 300 万,成为现象级 Web3 游戏。反观部分 “纯挖矿类项目”,因仅靠 “高收益吸引用户,缺乏生态闭环”,一旦收益下降,用户便大量流失,生命周期往往不超过 6 个月。
四、风险预案策划:预设 “黑天鹅”,构建 “安全垫”Web3 项目面临 “智能合约漏洞、市场波动、监管政策突变” 等多重风险,策划阶段需建立 “三级风险预案”:
技术风险预案:预留 “紧急暂停合约”,当发现智能合约漏洞时,可通过 “多签投票” 暂停核心功能;与 “慢雾、CertiK” 等安全审计机构签订 “长期合作协议”,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链路审计;
市场风险预案:设立 “生态稳定基金”,当代币价格跌幅超过 30% 时,通过 “基金回购代币、增加流动性挖矿奖励” 稳定市场信心;针对 “极端行情(如 LUNA 式崩盘)”,设计 “自动减仓机制”,避免 “连环清算引发系统性风险”;
监管风险预案:在 “非核心市场” 预留 “备用运营主体”,若某地区突然出台禁令,可快速切换运营主体,确保其他市场业务不受影响;组建 “合规顾问团队”,实时跟踪全球监管政策变化,提前 3 个月调整业务模式。
Aave 在 2022 年 “UST 脱锚” 事件中,因提前策划 “风险准备金机制”(将部分交易手续费注入准备金池),成功抵御 “大量用户挤兑”,坏账率控制在 0.5% 以内,成为 DeFi 行业的 “抗风险biaog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