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 Web3 项目做媒体宣发时,都有过这样的困惑:花了几万块发了几十篇通稿,覆盖了 “海外科技媒体 + 国内垂直平台”,结果除了自己团队转发,几乎没人看,更别说带来有效用户 —— 问题不是媒体选错了,而是陷入了 “为发而发” 的误区:要么内容全是 “我们的项目很牛” 的硬广,要么没搞懂 “海外媒体要什么、国内媒体缺什么”,把同一篇通稿发给所有媒体,自然没人愿意帮你传播。
Web3 海内外媒体宣发的核心,从来不是 “发得多”,而是 “发得对”—— 对的媒体、对的内容、对的时机。这篇文章就从 “避坑指南、海内外媒体差异化策略、高价值内容创作、媒体关系维护” 四个维度,拆解如何让媒体主动报道你的项目,而不是把通稿当成 “垃圾信息”。
一、媒体宣发的三大 “无效陷阱”:别让努力变成 “自嗨”Web3 项目在媒体宣发上踩的坑,本质都是 “没搞懂媒体的核心需求”—— 媒体需要的是 “有价值的内容”,而不是 “你的项目广告”。以下三个陷阱,90% 的项目都踩过。
1. 陷阱 1:通稿 “千人一面”—— 给 TechCrunch 和给链闻发一样的内容最常见的错误是 “写一篇通稿,群发所有媒体”。比如某项目写了一篇《XX 项目上线,打造 Web3 全生态平台》,既发给海外的 TechCrunch(注重技术创新),也发给国内的链闻(注重落地细节),还发给大众财经媒体(注重商业价值),结果没有一家媒体愿意原文刊发 ——TechCrunch 觉得 “没讲清技术创新点”,链闻觉得 “缺乏生态落地案例”,大众媒体觉得 “看不懂 Web3 术语”。
避坑核心:媒体不是 “发稿渠道”,而是 “内容平台”,不同媒体的定位和读者需求完全不同。给海外技术媒体的内容要 “深”,给国内垂直媒体的要 “实”,给大众媒体的要 “浅”(少用术语,多讲价值)。
2. 陷阱 2:只看 “媒体名气”—— 找了《纽约时报》,却没触达 Web3 核心用户有些项目盲目追求 “大媒体背书”,花大价钱找《纽约时报》《福布斯》等大众媒体发稿,结果发现 “曝光量高,但转化为零”—— 因为这些媒体的读者大多不是 Web3 用户,看到 “跨链协议”“ 质押” 等术语只会划走,不会去注册你的项目。
避坑核心:Web3 媒体宣发的关键是 “精准匹配”,优先选择 “Web3 垂直媒体”,再根据目标用户选择 “区域媒体”,最后才考虑 “大众媒体”。比如做 DeFi 项目,优先发 Decrypt(海外 Web3 垂直)、链闻(国内 Web3 垂直),而不是一开始就找大众媒体。
3. 陷阱 3:内容 “全是硬广”—— 通篇讲 “我们的项目多牛”,没给读者任何价值很多项目的通稿,开头是 “我们的项目上线了”,中间是 “我们有 A、B、C 功能”,结尾是 “欢迎大家使用”,通篇都是 “自夸”,没有任何对读者有用的信息 —— 媒体读者想知道的是 “这个项目能解决我的什么问题”“对行业有什么影响”,而不是 “你有多牛”。
避坑核心:把 “广告思维” 换成 “价值思维”—— 写内容时先问自己:“这篇文章能给读者带来什么?是学到一个知识点,还是了解一个行业趋势,或是获得一个实用工具?” 只有提供价值,媒体才愿意发,读者才愿意看。
二、海内外媒体差异化策略:海外要 “技术 + 数据”,国内要 “落地 + 生态”海外和国内的 Web3 媒体,在内容偏好、报道逻辑、读者需求上差异极大,必须 “分开策划,不能混为一谈”。
1. 海外媒体宣发:聚焦 “技术创新 + 数据验证”,用专业度打动编辑海外 Web3 媒体(如 Decrypt、CoinDesk、Blockworks、The Block)的核心读者是 “Web3 开发者、投资者、行业从业者”,他们看重 “技术细节、数据支撑、逻辑严谨”,反感 “空泛的概念和没有依据的自夸”。
(1)优先选择的海外媒体类型技术垂直媒体:Decrypt(侧重技术解读)、Blockworks(侧重 DeFi 深度报道)、The Block(侧重数据和行业分析)—— 适合发 “技术创新、协议升级、数据报告” 类内容;
区域垂直媒体:比如针对东南亚,发 Cointelegraph Southeast Asia;针对欧洲,发 Cryptonews Europe—— 适合发 “区域市场落地、本地化合作” 类内容;
行业峰会媒体:比如 ConsenSys、ETHGlobal 的官方媒体 —— 适合发 “参会动态、合作签约” 类内容。
(2)海外媒体喜欢的内容类型技术干货类:比如《我们如何用 Layer2 优化跨链 Gas 费,从 5 美元降到 0.5 美元》(讲清技术原理、优化前后的数据对比);
数据洞察类:比如《2024 年东南亚 GameFi 报告:用户增长 300%,这三个细分赛道最值得关注》(用自己项目的运营数据 + 行业数据,提供独特视角);
人物故事类:比如《从谷歌工程师到 Web3 创业者:我们为什么要做面向开发者的 工具》(通过创始人故事,传递项目初心,比硬广更有温度);
合作案例类:比如《我们与 Polygon 合作,如何让 Web3 新手 3 分钟完成钱包注册》(讲清合作带来的具体价值,不是单纯 “宣布合作”)。
(3)海外媒体投稿技巧标题要 “有数据、有痛点”:比如《跨链转账平均耗时 15 分钟?XX 项目用新协议将时间缩短至 3 分钟》,比《XX 项目推出跨链新协议》更吸引编辑;
正文要 “逻辑清晰,数据支撑”:每一个观点都要有数据或案例支撑,比如 “我们的用户增长快”,要具体到 “上线 30 天,日活从 1000 增长到 5000,环比增长 400%”;
附上 “媒体素材包”:包括高清 Logo、产品截图、创始人照片、视频素材,方便媒体排版,提高发稿效率。
2. 国内媒体宣发:聚焦 “落地场景 + 生态价值”,用实用性打动读者国内 Web3 媒体(如链闻、Odaily 星球日报、巴比特、深潮 TechFlow)的核心读者是 “Web3 从业者、投资者、好奇的传统行业人士”,他们看重 “项目落地情况、生态合作、对用户的实际价值”,反感 “纯概念炒作、没有落地的空气项目”。
(1)优先选择的国内媒体类型Web3 垂直媒体:链闻(行业资讯 + 深度报道)、Odaily(生态落地 + 项目动态)、深潮 TechFlow(技术 + 商业结合)—— 适合发 “项目进展、生态合作、用户案例” 类内容;
产业结合媒体:比如针对 “Web3 + 游戏”,发 GameLook;针对 “Web3 + 金融”,发零壹财经 —— 适合发 “跨界合作、产业落地” 类内容;
社区媒体:比如 Twitter 中文圈、Discord 中文社区的合作媒体 —— 适合发 “社区活动、用户福利” 类内容。
(2)国内媒体喜欢的内容类型落地场景类:比如《Web3 如何帮传统品牌做数字营销?我们与某服装品牌的合作案例》(讲清 Web3 技术如何解决传统行业痛点,有具体品牌、具体数据);
用户指南类:比如《新手如何用我们的平台赚第一笔 Web3 收益?3 步完成质押,年化收益 15%》(给读者实用的操作指南,比单纯讲功能更有用);
生态解读类:比如《我们的 DAO 治理体系如何运作?普通用户也能参与的 3 种方式》(讲清生态的参与门槛和用户权益,降低读者的理解成本);
行业观点类:比如《Web3 社交的下一个趋势:从 “流量思维” 到 “价值共享”》(结合自己的项目,提出对行业的独特看法,树立专业形象)。
(3)国内媒体投稿技巧少用 “海外术语”,多讲 “通俗解释”:比如不说 “DID 身份”,说 “去中心化账号,换平台不用重新注册”;不说 “TVL”,说 “锁仓资产规模”;
突出 “合规和风险提示”:国内读者对 “合规” 更敏感,内容中可以适当提及 “我们遵守相关监管要求,用户资金由多签钱包托管”,增强信任感;
结合 “国内热点”:比如在 “数字经济” 政策热点时,发《Web3 如何助力数字经济发展?我们的项目实践》,更容易获得媒体关注。
三、高价值内容创作:别写 “通稿”,写 “媒体愿意转发的故事”不管是海外还是国内媒体,愿意报道的内容都有一个共同点:“有价值、有故事、有细节”。以下四种内容类型,媒体接受度最高,也最容易带来转化。
1. 技术创新类:讲清 “你解决了什么行业痛点”Web3 行业最缺的是 “真正的技术创新”,而不是 “换皮概念”。这类内容要避免 “堆砌技术术语”,而是 “用故事讲技术”。
内容框架:痛点引入:行业目前面临的具体问题(比如 “跨链转账不仅慢,还经常丢包,用户体验差”);
解决方案:你的项目用什么技术解决这个问题(比如 “我们开发了 XX 协议,通过 XX 机制减少中间环节”);
细节拆解:技术的核心原理(不用太复杂,用 “类比” 让读者看懂,比如 “就像快递从‘转多个中转站’变成‘直达’,速度更快,丢包率更低”);
数据验证:优化前后的对比数据(比如 “之前跨链平均 15 分钟,现在 3 分钟;之前丢包率 5%,现在 0.1%”);
未来规划:技术下一步的迭代方向(比如 “我们会支持 Solana 链,让更多用户受益”)。
案例参考:《跨链转账总丢包?XX 项目用 “多节点验证 + 实时反馈” 技术,把丢包率压到 0.1%》—— 既讲了痛点,又有技术细节和数据,还让读者看到项目的长期价值,媒体自然愿意报道。
2. 用户案例类:用 “真实故事” 代替 “自夸”比起 “我们的项目用户很多”,读者更相信 “一个真实用户的故事”。这类内容能让项目更有温度,也更容易打动媒体和潜在用户。
内容框架:用户背景:介绍用户的基本情况(比如 “小李,25 岁,东南亚某大学学生,之前没接触过 Web3”);
用户痛点:用户遇到的问题(比如 “想玩 Web3 游戏,但注册复杂,还怕资金不安全”);
接触过程:用户如何发现并使用你的项目(比如 “在 TikTok 看到我们的教程,3 分钟完成注册,还获得了新手 ”);
使用体验:用户的具体使用感受(比如 “玩游戏赚的 Token 能直接提现到本地钱包,到账很快,已经赚了 200 美元”);
推荐理由:用户为什么愿意推荐给朋友(比如 “操作简单,还有安全提示,很适合新手”)。
案例参考:《从 “Web3 小白” 到 “月赚 200 美元”:东南亚学生小李的 GameFi 体验日记》—— 用真实用户的故事,比 “我们的 GameFi 用户增长快” 更有说服力,媒体也喜欢这类有温度的内容。
3. 行业洞察类:做 “行业观察者”,而不是 “项目推销员”媒体喜欢 “有观点的项目”,而不是 “只会自夸的项目”。如果你能结合自己的项目,提出对行业的独特洞察,不仅能获得媒体报道,还能树立项目的专业形象。
内容框架:行业现状:描述当前行业的趋势或问题(比如 “Web3 社交项目很多,但用户留存率普遍低于 10%”);
核心原因:分析背后的原因(比如 “因为大多项目只做了‘钱包登录’,没解决‘用户为什么留下来’的问题”);
你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或判断(比如 “Web3 社交的核心是‘价值共享’,用户不仅能聊天,还能通过互动获得收益”);
项目实践:你的项目如何落地这个观点(比如 “我们设计了‘互动挖矿’,用户聊天、发内容都能赚 Token,留存率提升到 30%”);
未来预测:对行业的下一步判断(比如 “未来 6 个月,‘价值共享’会成为 Web3 社交的主流方向”)。
案例参考:《Web3 社交留存率低于 10%?我们认为 “价值共享” 才是破局关键》—— 既分析了行业问题,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实践,媒体会觉得你 “有思考,不是单纯的跟风项目”。
4. 合作案例类:突出 “共赢价值”,而不是 “单方面宣传”“宣布合作” 是媒体常报道的内容,但很多项目的合作通稿只讲 “我们和 XX 合作了”,没讲 “合作带来了什么价值”,导致内容空洞。
内容框架:合作背景:为什么要和这个伙伴合作(比如 “我们想拓展东南亚市场,而 XX 是当地最大的游戏公会,有 10 万 + 玩家”);
合作内容:具体合作什么(比如 “我们提供技术支持,XX 提供用户资源,联合推出‘新手游戏礼包’”);
共赢价值:对双方、对用户的价值(比如 “我们获得了 10 万 + 精准用户,XX 的玩家获得了专属 ,用户能免费体验游戏”);
合作数据:初期的合作成果(比如 “合作一周,新增用户 5000 人,游戏日活提升 30%”);
未来计划:的合作方向(比如 “下个月会联合举办线下游戏比赛,吸引更多本地用户”)。
案例参考:《XX 项目与东南亚最大游戏公会合作:10 万玩家将获得专属 ,新手入门门槛再降低》—— 突出了合作的具体价值和初期成果,比 “XX 项目与 XX 公会达成合作” 更吸引媒体。
四、媒体关系维护:不是 “发完稿就走”,而是 “长期信任建设”很多项目觉得 “媒体宣发是一次性行为”,发完稿就不再联系编辑 —— 其实,媒体关系是长期资产,好的编辑关系能让你在 “关键节点”(比如上线、融资、重大合作)获得更好的报道资源。
1. 前期:如何建立联系?别一上来就发通稿先 “关注”,再 “互动”:找到目标媒体的编辑(比如在 linkedIn、Twitter 上搜索),关注他们的动态,给他们的文章点赞、评论,评论要 “有观点”(比如 “您这篇关于 Web3 社交的分析很到位,我们项目也在做类似尝试,有一个细节想和您探讨”),而不是 “沙发”“支持”;
用 “dujia信息” 打开话题:不要一上来就发通稿,而是给编辑提供 “dujia信息”(比如 “我们下周三会发布一个 Web3 新手工具,目前测试用户反馈很好,想提前和您分享细节,看看是否有报道价值”),编辑喜欢 “dujia新闻”,更容易回复你;
线下活动多见面:如果有 Web3 行业峰会(比如 ConsenSys Summit、ETHShanghai),主动参加媒体专场,和编辑面对面交流,递名片时简单介绍项目,留下印象。
2. 中期:如何维护关系?提供 “持续价值”定期分享 “有用信息”:不用每次都发通稿,比如你看到行业报告,可以转发给编辑并附言 “这是我们整理的东南亚 Web3 用户数据,可能对您的报道有帮助”;或者项目有小进展(比如 “我们的用户突破 1 万了”),可以简单和编辑分享,不用长篇大论;
尊重编辑的专业意见:如果编辑对你的内容提出修改建议(比如 “这个技术细节需要再讲清楚”“数据不够具体”),不要反驳,而是积极修改,编辑会觉得你 “重视他的建议”;
节日送上 “真诚祝福”:比如圣诞节、春节时,给编辑发一条简短的祝福(“XX 编辑,春节快乐!感谢您之前对我们项目的关注,新的一年祝您工作顺利”),不用发广告,保持真诚。
3. 后期:如何深化关系?成为 “媒体的行业资源”愿意接受 “深度采访”:如果编辑想做行业深度报道(比如 “Web3 新手工具的发展现状”),主动配合采访,分享你的项目经验和行业看法,成为编辑的 “行业信息来源”;
推荐其他资源:如果编辑需要采访其他项目或专家,你恰好认识,可以帮忙推荐,编辑会觉得你 “有行业资源,愿意分享”;
项目关键节点提前沟通:比如融资、上线等关键节点,提前 1-2 周和编辑沟通,分享详细信息,让编辑有足够时间准备报道,而不是 “临时抱佛脚”。
五、媒体宣发的核心是 “价值交换”,不是 “花钱买曝光”Web3 海内外媒体宣发,从来不是 “你给钱,媒体发稿” 的交易,而是 “你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媒体提供曝光,读者获得信息” 的三方共赢。记住三个核心:
避坑优先:别做 “千人一面的通稿”“只看名气的无效投放”“全是硬广的自嗨内容”;
差异对待:海外媒体要 “技术 + 数据”,国内媒体要 “落地 + 生态”,不能混为一谈;
长期维护:媒体关系是资产,不是一次性工具,提供持续价值才能建立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