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6华南国际工业博览会(SCIIF)将于2026年6月10日至12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新馆)举办
规模:展览面积10万平方米,预计吸引1200家展商和10万+观众。
主题:聚焦“平台赋能・敏捷创新・智能升级”,涵盖工业自动化、机器人、激光技术等八大主题展区。
华南国际工业博览会(SCIIF)作为亚太地区具影响力的工业盛会之一,其历史与背景可追溯至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与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的战略合作,并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进程。
华南工博会由德国汉诺威米兰展览公司与东浩兰生会展集团联合主办,继承自1947年创立的汉诺威工博会(全球大工业展)和1999年创办的中国工博会(亚太工业展)。2019年,双方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拓华南市场,形成“汉诺威+中国工博会”双品牌驱动模式。自2020年起,展会落地深圳,依托大湾区制造业集群(如深圳连续多年蝉联中国“工业城”),聚焦智能制造与数字化转型,成为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核心平台。
响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展示工业4.0、人工智能、5G等前沿技术,推动柔性生产、透明化制造等工业范式升级。深圳作为大湾区工业核心,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与增加值均居全国首位,为展会提供产业沃土。通过八大主题展区(如工业自动化、机器人、激光技术等),覆盖智能制造全产业链,吸引超10万观众及千余家展商参与
2026年展会将以“平台赋能・敏捷创新・智能升级”为主题,整合边缘计算、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助力全球产业链重构。
聚焦5G与“智”造升级,打通上下游合作, 通过提升技术交流、产业服务以及促进海内外的深入沟通,在与华南国际工业博览会共享海量买家资源的优势下,已成为各行业人士一年一度的之选,为参展商提供更多高价值的合作商机,推动企业朝着智能化、数字化及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
当德国汉诺威工博会的基因遇上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土壤,一场跨越东西方的工业革命正在深圳加速演进。2026年6月10日至12日,华南国际工业博览会(SCIIF)将以16万平方米的恢弘规模,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这场由德国汉诺威米兰展览公司与东浩兰生会展集团联袂打造的工业盛会,不仅是全球先进制造技术的展示窗口,更是中国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宣言书。本文将深度剖析这场工业盛会的战略价值、技术突破与产业影响,揭示其如何重塑全球工业竞争格局。
2019年,德国汉诺威米兰展览公司与东浩兰生会展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标志着全球大工业展与中国工业展的深度联姻。汉诺威工博会自1947年创立以来,始终是全球工业技术发展的风向标;而中国工博会自1999年创办,已成为亚太地区规模大、影响力强的工业展览会。双品牌战略下,华南工博会既继承了德国工业4.0的严谨基因,又融合了中国市场快速迭代的创新活力。
深圳作为展会举办地,连续多年蝉联中国“工业城”。2023年,深圳规上工业总产值与增加值均居全国首位,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国五分之一,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04.5%。这种产业生态为展会提供了天然试验场:从大族激光的智能装备到比亚迪的数字化工厂,从鹏城实验室的工业互联网到华为的5G+工业应用,深圳企业正以“深圳速度”推动技术落地。
作为工业4.0的核心驱动力,工业自动化始终是历届华南工博会的焦点板块。在工业自动化展区,Festo将展示其亚洲的边缘计算控制器CEPE,该设备通过实时数据采集与边缘计算,使生产效率提升30%。菲尼克斯电气的开放式控制平台则打破了传统PLC的封闭性,支持多品牌设备无缝集成。这些技术突破标志着工业自动化正从单机智能向系统协同演进。展会现场,超百余项自主研发及融合创新产品将集中亮相,多角度呈现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成果与发展趋势。
(二)机器人:人机协作的新范式机器人展区中,发那科的CRX协作机器人亮相中国市场,其负载达10kg,重复定位精度±0.02mm,可与人共享工作空间。安川电机的MOTOMAN-GP系列机器人则通过AI视觉识别技术,实现动态抓取与装配。据展商透露,这类机器人已在中国汽车、电子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单台设备可替代3-5名工人。
(三)机器视觉:工业之眼的智能化升级海康威视的工业AI相机采用深度学习算法,可在0.1秒内完成缺陷检测,误检率低于0.1%。其3D视觉系统通过结构光技术,实现微米级精度测量,已应用于半导体晶圆检测领域。这些技术突破使机器视觉从“看得见”向“看得懂”跨越。
(四)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互联网的落地实践华为的FusionPlant工业互联网平台已接入10万+设备,通过数据建模与预测性维护,帮助企业降低15%的运维成本。树根互联的根云平台则提供从设备管理到供应链优化的全栈解决方案,服务企业超5000家。这些平台正推动中国工业从“连接”向“智能”升级。
展会上,德国库卡机器人与中国企业合作开发的焊接机器人,已在中国汽车生产线实现批量应用,焊接效率提升40%。日本发那科的协作机器人技术,通过与中国本土集成商合作,在3C行业落地速度比欧美市场快3个月。这种技术溢出效应,正在加速全球工业技术向中国转移。
中国企业的需求正反向推动技术迭代。例如,深圳某电子企业提出的“柔性生产”需求,促使日本安川电机开发出模块化机器人系统,可快速切换生产任务。这种“需求驱动创新”模式,正在重塑全球工业技术研发路径。
中国工业互联网联盟发布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白皮书》,已成为全球工业互联网标准制定的重要参考。华为、树根互联等企业主导的5G+工业应用标准,正在被国际电信联盟(ITU)采纳。这种标准话语权的提升,标志着中国从技术跟随者向规则制定者转变。
边缘计算与AI的融合,将使工业设备具备自主决策能力。例如,Festo的CEPE控制器已集成AI算法,可实时优化生产参数。5G+工业互联网的普及,将实现设备间毫秒级通信,推动“无人工厂”规模落地。
展会上,多家企业推出节能型工业机器人,能耗较传统机型降低30%。大族激光的绿色激光切割技术,通过优化光束路径,使材料利用率提升12%。这些技术突破,正推动中国工业向“双碳”目标迈进。
德国汉诺威工博会与中国工博会的合作模式,已拓展至东南亚、中东等地区。2026年展会预计吸引25个国家和地区的1100余家企业参展,其中外资企业占比达40%。这种全球合作,正在构建“中国研发、全球制造”的新生态。
2026华南国际工业博览会,不仅是一场技术展示的盛会,更是一场全球工业变革的宣言。在这里,德国工业4.0的严谨与中国制造2025的活力相互激荡,大湾区产业集群的生态与全球创新网络深度融合。当10万平方米的展馆汇聚1200家展商、10万观众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在全球工业版图中崛起的轨迹。这场**落幕的工业革命,正从深圳出发,向世界宣告:中国制造,正在定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