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交织的背景下,工业博览会已超越传统展览的范畴,成为国家战略、产业升级与国际合作的重要载体。
2026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CIIF 2026)以“工业新质 智造无界”为主题,将于10月12日至16日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规划展览面积超30万平方米,涵盖数控机床、工业自动化、机器人等9大专 业展区。这一盛会不仅是技术展示的窗口,更是中国工业从“制造大国”迈向“智造强国”的战略支点,其举办原因与意义深刻反映了全球工业发展的内在逻辑。

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中国工业的稳定发展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支撑。CIIF 2026通过汇聚3000余家全球展商,为中外企业搭建技术交流与商务对接平台,助力中国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
“新质生产力”要求突破传统制造模式,转向智能化、绿色化。CIIF 2026首 次设立“AI+工业母机”专区,展示上海交大智邦的“思源智控”智能体机床,实现零人工经验的微米级加工;柴孚机器人推出的全球首 款5000kg重载工业机器人,则体现了装备制造的颠覆性创新。这些技术突破直接回应了制造业对效率与精度的双重需求。
全球碳中和目标下,工业低碳化成为必然。展会中,上海电气展示的风电耦合生物质绿色甲醇项目,为航运业脱碳提供方案;西门子与施耐德电气分别推出覆盖全周期的AI应用与“灯塔工厂”咨询业务,推动能源与生产流程的优化。这些实践表明,CIIF 2026不仅是技术展示,更是绿色理念的传播场。
上海作为长三角龙 头城市,其工业发展辐射区域经济。CIIF 2026通过“市区协同”发布千亿级产业集群,带动周边城市产业链协同。例如,成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创链新工业 共碳新未来”为主题,吸引全球600余家企业参展,为中国西部4亿人口市场打开空间,体现了区域联动效应。
从“上海工博会”到“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名称的演变标志着中国工业国际地位的提升。CIIF 2026通过德国馆、日本展团等国际参与,促进技术标准互认与市场准入,助力中国工业从“跟随者”向“规则制定者”转变。
展会期间,超千项新技术首展首 发,直接推动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例如,节卡机器人通过工博会平台对接上下游企业,加速创新生态构建;库贝化学借力展会推广聚硅氮烷树脂材料,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跨越。
智能制造与绿色技术催生新消费场景。养老机器人展区展示31款智能养老产品,响应“银发经济”需求;新能源汽车解决方案覆盖整车制造与电池工艺,拉动消费升级。
展会同期举办200余场论坛,吸引全球工业精英参与。例如,威图公司通过“软件+硬件+服务”展示,吸引数字化人才加入;黑湖科技通过工博会扩***影响力,推动产学研合作。
中国与德国、日本等国家在核电、风电领域合作,推动全球能源转型。例如,四大核电央企集团展示高温气冷堆技术,为全球提供“中国方案”。
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CIIF 2026通过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应对经济放缓风险。2023年工博会期间,中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成为全球重要支撑。
CIIF 2026展示了众多创新成果,但核心部件(如芯片、传感器)仍依赖进口。未来需加强基础研究,避免“卡脖子”风险。

工博会的发展历程:
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的前身是1999年创办的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这一阶段,展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核心理念,聚焦装备制造、电子通信等基础领域,为长三角地区企业搭建技术交流平台。2001年,展会首 次设立"信息化与工业化"主题展区,呼应国家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提出。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展会正式升级为国 家级展会,并启用"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名称,标志着其从地方性展会向国家战略平台的转型。
这一时期,工博会规模从zui初的1.5万平方米扩展至8万平方米,参展企业从300余家增至800余家。2005年,展会首 次设立"科技创新展区",集中展示高校科研成果,为产学研融合提供了重要载体。2008年,工博会引入"绿色制造"理念,设立节能环保技术专区,标志着中国工业发展开始关注可持续性。
2009年,工博会迎来重要转折点。中国商飞首 次在展会上展示C919大型客机模型,引发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不仅提升了展会的国际影响力,也标志着中国高端装备制造迈出关键一步。2010年,工博会展览面积突破10万平方米,参展企业突破2000家,其中国际展商占比达30%。
2013年,工博会首 次设立"机器人展区",展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前沿产品。2015年,展会引入"互联网+"概念,设立智能制造专区,推动传统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2017年,工博会展览面积达28万平方米,成为全球规模zui大的工业展会之一。同年,C919大型客机在展会上进行静态展示,引发全球关注。
2019年,工博会以"智能、互联——赋能产业新发展"为主题,首 次设立"AI+工业"专区,展示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2020年,受疫情影响,展会首 次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数字工博平台访问量突破500万人次。
2023年,工博会以"碳循新工业,数聚新经济"为主题,首 次设立德国馆,汇聚80余家德国制造业企业参展。同年,展会发布《5G+PLC深度融合解决方案白皮书》,推动工业通信技术革新。2024年,工博会聚焦"工业聚能,新质领航",首 次设立"AI+工业母机"专区,展示智能化机床解决方案。
2025年,工博会迎来重要里程碑。展会以"工业新质,智造无界"为主题,展览面积达30万平方米,吸引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余家展商参展。首 次设立"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展",展示31款智能养老机器人新产品。展会发布《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白皮书》,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
2026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将于10月12日至16日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本届展会以"创新驱动,智造未来"为主题,聚焦工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和绿色可持续发展。展览面积达30万平方米,预计吸引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余家展商参展,观众超过20万人次。
本届展会首 次设立"国家新型工业化成就展区",集中展示中国在工业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未来发展规划。新增"智能驾驶专区"和"零碳园区建设方案专区",推动工业与交通、能源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展会期间,将举办"全球工业领 袖峰会",邀请百余位全球知 名学者和企业家开展交流研讨。

从1999年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到2026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这一盛会见证了中国工业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历程。二十七年来,工博会不仅是中国工业发展的风向标,更是全球工业交流与合作的核心平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工博会将继续发挥桥梁作用,推动中国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为全球工业转型升级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CIIF 2026的举办,是中国工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里程碑。它不仅是技术展示的舞台,更是全球工业文明的对话平台。正如展会主题“工业新质 智造无界”所寓意,唯有打破边界、协同创新,人类才能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等全球性挑战。展望未来,CIIF将持续引领工业向智能、绿色、包容的方向演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