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厅的外表不外乎几部分,logo、VI、招牌、海报......它们组合起来,就是餐厅的“门头”。门头是餐厅与消费者的沟通工具,更准确的说,是与流动客群的沟通工具。就像你在人群中准备自我介绍一样,你的穿衣打扮、语言内容、肢体动作、表情态度,都汇聚成为一个信号,连接着你与在座的人。一个餐厅的门头也一样,它看似写几个字足矣,实际却暗藏玄机。
一家餐厅的客人往往分两种,认识你的、不认识你的。对大部分餐厅来说,那些不认识你的“流动客”,又至少能为餐厅贡献一半以上的营业额。
跟你早早认识的那部分老客往往更在意你的内在,一种可预期的服务。但跟你不认识的呢?就像交朋友一样,一定就是先通过外表了。
今天,我们为你梳理了那些门头设计上的“坑”,看看自己有没有被坑:
一家餐厅最重要的不是拥有五星级环境和烹饪技法,而是先了解自己是谁。看看簋街上的招牌,正面招牌、侧面招牌、LED 显示屏、红字绿字大灯笼、射灯......整个一个“比脸大”现场。而事实也的确如此,那些把自己招牌做的又大又亮的,就算生意不是第一,也不比第一差到哪去。
把自己是谁这件事搞明白,会让你后面做很多事情都变得轻松,也更容易找到适合你的沟通方式。最怕的是,有些人明明做的是随机性消费的生意,却偏偏把自己打扮成目的性消费的外表。字看不清楚、灯光昏暗、门头紧贴上墙面,有的甚至被装饰物生生挡住了名字......别人都还没看见你呢,自己反倒先把屏障设好了。
但在那些有野心的品牌眼里,“被人看见”从来都只是入门级。它们往往会在门头上做出精心策划,甚至用它来攻占人心。
因此它在设计上必须具备“侵占性”,为目的性消费做准备。它甚至在出名前就一直以最亮眼的姿势潜伏,在门头还没什么设计感的 2.0 版,它就已经开始用颜色、大小、多种形式的组合,用以加固消费者的认知,延续至今并不断迭代。
很多商家在设计门头时总有个错误观点:顾客会选择我是因为我什么都有。事实却刚好相反,一个顾客喜爱的好门头,应该是由繁入简、再由简入繁的丰富。 甚至很多企业,不惜物力财力花费很多年时间去找寻“入繁”的源头。
巴奴毛肚火锅最早的门头写的并不是这几个字,而是“重庆巴奴火锅”,后来,它改成了“巴奴火锅”,再到四年后的第 3 次改名,它才找到了今天的“简”;
杨记兴臭鳜鱼之前也不叫杨记兴,而是让人难懂的“徽乡肴”,它花了十年才找到了今天的“简”。
麦当劳也险些走偏,在状况不太好的那几年,它尝试过自选汉堡 CYT、尝试过新鲜肉饼,一心想要摆脱自己的快餐基因,然而在经历了几年的无人问津之后,它才终于意识到:人们并不需要一个不一样的麦当劳,而是需要一个更好的麦当劳。把往高走的精力转为“快”之后,麦当劳的业绩反而一路向前。
简化门头信息是一种能力,它用于把信息更好的发送到目标人群那里。就像你会从一堆餐厅里选择莆田、西贝,会从一堆饮料中选择王老吉、百威这样,都是因为它们在发送信息前克制在先,让信息足够强烈、独特。就像之前一位掌柜跟我聊到的:“明确自己要做什么之前,知道自己不做什么更关键。”
门头设计无非就三点,能见度、识别度、吸引度,即把你放在人海茫茫里,别人能不能看见你,认出你,记住你。门头设计是方法,获客才是目的。很多门头设计失败的原因就在于,还没搞清楚目的,就着急套用了方法。
过年了,我们还在这里为你准备了一些彩蛋,希望你新年有个新气象:
巧用重复。 餐厅的名字出现一次可能只是个记号,但出现 5 次可能就成了品牌;
灵活组合 。在一个招牌无法完全承载你想表达的信息时,可以借助海报、电视、迎宾来进行补充,各司其责;
考虑场景。 举个例子,我曾在看见一家街边店在门头上用了“跑马灯”,既吸引人又漂亮,但它放在本就明亮的商场里,实在晃眼;
长远发展 。 你的门头会随着企业的发展经历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审美标准、不同地域,保持特色与大众化的平衡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