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场景开拓是电商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其中社交电商、直播电商、内容电商都取得了堪称“惊艳”的成绩。与这些如今耳熟能详的名词相比,大众对近场电商的概念仍然略感陌生。
这也与近场电商探索不顺有很大关系。虽然巨头们对近场电商的布局由来已久,但大都表现乏善可陈。但这一局面很可能在今年将得到改观。
今年以来,巨头们加速了近场电商的布局,连此前入场较少的拼多多也开始在今年4月招商,开展同城购业务。
巨头加码近场电商,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疫情短期催化的影响。疫情期间,食品饮料、生活快消等基础品类的近场电商需求激增,对货架电商的部分SKU形成了一定替代效应。
尽管巨头加码近场电商,但回到实际的业务进展,相比传统电商,近场电商仍然是一个覆盖品类更少,利润更薄的“苦”生意。
近场电商主要覆盖的是重时效且SKU较少的品类,目前难以延展到其它品类。原因在于,近场电商的成本结构,需要消费者付出更高的价格,如果不是对时效要求较高的商品,用户更青睐在传统电商中下单。
此外,巨头无论是自营还是采取聚合线下零售店的方式,都无法扩充高SKU的品类。以自营为例,巨头自营只适合少SKU的品类,而多SKU品类,巨头自营很难做到足够的丰富度,并且由于多SKU,巨头也要做更大规模的采购,带来更大的采购成本及压力。
除了目前覆盖的品类较少外,近场电商的业务成本也高于传统电商,其成本不仅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高运营难度下需要付出更多的人员成本。
可以预见,近场电商作为电商业态的重要补充,仍然有相当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