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从价格战到价格战
从整体营收来看,绿联的表现并不差。自2019至2021年度,绿联的销售额分别为20.45亿元、27.38亿元和34.46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到29.80%。增速喜人的绿联在净利润上的表现却大相径庭。同时期下,绿联的净利润分别为2.27亿元、3.06亿元和3.05亿元,2021年出现净利润负增长。
图为联营收变化
除了前文中提到的平台服务费和物流费用的成本增加外,原材料的涨价也是吞噬绿联营收的黑洞之一。
目前绿联的生产模式以采购外协成品为主,自主生产为辅。2021年,绿联的外协成品采购和原材料采购的金额分别占总采购支出的72.99%和24.06%。同年,绿联的外协成品和原材料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高涨幅超过了50%。而在销售价格上,由于行业竞争较为激烈,绿联的溢价能力十分有限,产品
价格的平均浮动仅在2.19%,对于成本来说这点涨价宛如杯水车薪,终避免不了净利润下滑的结局。
发现过度依靠上游供应商只会让公司陷入被动局面,公司在招股书中表示,此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的15.04亿元主要用于产品研发及仓储物流建设等项目。
从代工厂走到,从3C数码配件市场中厮杀出来的绿联似乎每一次都抓住了机遇。但如今消费市场早已千变万化,当初的红利也所剩无几。
随着境外销售的成本逐年升高,市场中出现的任何细小变动在蝴蝶效应下都会增加品牌的压力。境内市场则由于技术壁垒薄弱,同质类产品比比皆是,导致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同感并不强。近几年又常常爆出充电器起火、冲坏电子产品的新闻,绿联想要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实属需要下一番功夫。
在鱼龙混杂的3C市场里,绿联该如何增加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品牌建设?面对水涨船高的平台服务费和飙升的采购成本,绿联能否“开源节流”?希望在15.04亿的加持下,绿联能交出不一样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