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娟告诉记者,公司在马尔代夫、塞浦路斯等地的客户很希望购买中国商品,但由于疫情影响物流不顺畅,同时他们也没有体验过“10日达”类产品的物流服务。“Made in China本身就意味着较高的性价比,而‘5美元10日达’则更吸引海外消费者。”邱娟希望,这样的服务能够尽快开通到更多的国家。
在唐国华看来,“5美元10日达”有望成为未来国际物流服务的标准。据预计,“5美元10日达”服务今年将覆盖全球18个国家。
业内指出,跨境贸易尤其是出口跨境电商行业发展前景广阔。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在国际物流端的能力也在与日俱增,中国的一些头部物流企业已经能够有效解决跨境包裹在时效性、稳定性等方面的问题,极大地改善了海外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提升了中国品牌和中国制造在海外的形象。 跨境电商日益成为全球贸易复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带动产业链多环节实现创新升级,专家建议,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尽快解决限制行业发展的数字追溯认证、清关物流流程简化、建立海外仓、行业人才短缺等痛点。
全球(郑州)跨境电商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参事汤敏日前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出现很多包裹运输遭遇物流受限的问题,全球集装箱航运、部分地段公路货运都呈现成本大增状况,甚至有些地方运输阻塞,严重耽误消费品跨境时效。“这就需要多国制定互认的清关物流简化措施,比如加大数字化管理和认定。”
另外,汤敏认为,针对跨境电商业发展呈现的新特点,应及时跟进调整相关政策。“目前来看,跨境零散邮寄的包裹很多还未被计入跨境电商贸易额。”他表示,对数额的认定准确才会更利于清关税收相关政策的规划和制定。“过去跨境电商多是B2C模式,而今多以B2B2C为主,即境外商品经由大的经销商或平台转向消费者,这一趋势对相关监管和清关政策的制定有参考意义。”
他还特别指出,当前跨境产业人才短缺较严重,仅中国就有约500万个缺口。“抓紧展开培训很重要,在疫情后跨境电商发展趋势仍将持续,培养后备人才意义重大。”据他介绍,研究院计划与郑州空港区、经开区合作共建跨境电商产学研创示范基地,搭建“五个中心”;与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跨境电商二级学院,逐步向跨境电商大学发展;与泰国、俄罗斯等国大学合作办学,建设跨境电商海外基地学校。
联合国工业和发展组织投资和促进办公室(中国北京)主任武雅斌曾公开表示,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居民无法充分地利用数字化带来的机遇,无法利用全球平台参与电子商务,他们缺乏电子商务相关的专家赋能,从而无法接入目前蓬勃发展的跨境电商的进程。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左小蕾表示,疫情带来的物流挑战不仅是到货周期变长,更凸显当下海外仓建设的需求上升,亟待加强海外仓相关标准的建立。“可以预见,未来可能会由海外仓端汇总发出需求信息,传导回生产端进行定制化生产。”
另外,专家认为数字化认证体系建设对发展跨境电商十分迫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斗丝路研究院研究员景贵飞对记者表示,应在行业尽快引入搭载位置和时间信息的技术,实现商品产地和原材料追溯,并利于提升跨境电商商品质量保障,促进流动和交易。 7月1日零时起,海关总署统一版跨境电商B2B出口在南沙、白云机场和广州开发区等口岸同时启动,11家企业率先品上“头啖汤”。不到9分钟的时间,批1万单申报跨境电商B2B出口业务的货品便完成了结关,顺利驶向海外市场。广州也成为全国成功试点跨境电商B2B出口业务的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启动以来,截至目前,广州已实现了3.9万票、2.7亿元的跨境B2B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