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买一杯咖啡的冲动 源自哪儿?
品牌有所图,消费者会否买单,则关系到品牌实力、策略等多方面。
暂且不提咖啡的功能性,当代“社畜”太需要咖啡因来支撑工作与生活,但他们同时也有速溶咖啡、商务咖啡机等便捷的选择来解决这一问题。咖啡馆里的咖啡,即便是外卖,都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01低决策成本
的品牌“卖LOGO”,奢牌的咖啡也是奢牌。
普遍消费者面对价格、品类的多样,需要考虑如何选择,参照物越是接近,越难下决定。奢牌卖咖啡,将店内商品差价拉到百倍以上,在这种对比下,更易让人产生对低价产品的购买冲动。
比起七八千元一双鞋、三四万元一个包,一杯咖啡只要30+元,消费者一样能拥有奢牌,而不必对高昂的价格有过重负担。
02环境氛围与产品价值
而在品牌LOGO之外,环境、产品也需符合其调性。
我们在探店的时候,也发现很多有特色的咖啡馆,门店主打露营风、宠物联合、家庭温馨、花艺主题、异域风情等等。消费者为打卡拍照而被吸引,但也并非是“一次性买卖”,良好的氛围与体验感,也会使得他们愿意再次光临以及分享给朋友。
现代的消费者可不盲目,产品好不好,才是他们愿意花费金钱与时间的关键。
而特定主题下的咖啡产品,是否有特色、是否有品质、是否独有,都构成了产品的价值感。像近期开始流行的“鲜果”咖啡,在咖啡中加入新鲜的草莓、牛油果等新鲜水果,正逐渐成为黑咖、奶咖之外的高价值感产品。
如新晋咖啡品牌“本来不该有”,产品取名“本来·榴恋”、“本来·不柑”而非传统的咖啡品名,更显得趣味、新潮;与鲜果的搭配,口味更适合大众,让不常喝咖啡的人也易于入门尝试;而在制作上,还能选择中烘或深烘咖啡豆,又体现了其作为咖啡品牌的性。
03品牌号召力
星巴克、COSTA、Seesaw、Blue Bottle、Manner等咖啡品牌,以其性与精品概念,先行切入消费者心智,也带领了众多咖啡消费者“入门”。
同仁堂、李宁、中国邮政等企业跨界卖咖啡,则是放势能,依靠其主业的影响力,以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的形式进入消费者的生活,而非简单的拓展业务。此时,咖啡这类快消品就成为了“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