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作为一名消费者和行业从业者与观察者,私以为这只是表象,而非根本原因。比如:
1、“啄木鸟计划”虽关停了不少门店且大幅放缓、甚至有些叫停拓店计划,但其他门店客流量并未因此迎来明显增长。从实际情况来看,海底捞不再总需要排队等候已然成为常态与共识;
2、从线下商业项目客流恢复情况来看,经受近几年来疫情的反复冲击,消费者已然习惯,除旅游客流依然影响较大外,其他方面客流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且优质项目普遍实现增长。而在此种情况下,海底捞依然持续低迷,可见并非完全市场及疫情原因。
那根本问题究竟在哪里?站在消费者立场并经过实际调研与观察,我认为核心问题在于:
1、经济下行叠加消费遇冷与海底捞综合性价比发生激烈碰撞。近期经济大形势、市场是什么情况相信大家都已明显感知,而从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来看,整体情况或许超乎意料,“刺激与干预”将成为未来主线,但这又将带来通货膨胀的进一步加剧。
可以预见的是,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物价将快速上涨,而大众消费反而将愈发收紧。但之于海底捞,海底捞客单还能再涨多少?
笔者一家近期与朋友一家选在海底捞小聚,仅4位成人、2名儿童消费即已超过800元,但仅就所点餐品而言,性价比并不高,大家的统一感观都是——贵。
海底捞或许食材更优,但我国绝大部分消费者更关注的是价格,尤其在经济大形势不乐观的当下,性价比更是左右消费决策的关键。之于海底捞而言,还能在量上做文章吗?做到真正的减量不减价?
平心而论,留给海底捞的空间着实很少,因为大众的钱袋子萎缩了,而选择却更多了。
2、创新止步。近几年感觉海底捞在创新方面似乎是完全停滞了,记得在它刚开始火遍全国的时期,海底捞是创新、新颖与特别的代名词,大多数人去吃海底捞并不是为了它的餐品,而是它的特别,比如无微不至的服务、比如各种特色表演(现场抻面)、生日祝福等。
我依然记得,2015年时,朋友曾在其居所叫了海底捞火锅外卖,那时外卖都还没兴起,更何况火锅外卖了。我清楚地记得是有一位师傅直接带着锅及各种相关食材上门服务,那全套标准化流程至今让我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