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后,35岁的肖玉化拿出攒下的50万元积蓄,决定自己开厂。考虑到眼镜行业投入大、竞争激烈,他选择做眼镜布的代工生产。
从内卷中退下来的肖玉化,野心不减:他想给做中高端眼镜布代工。
一家默默无名的小工厂,想拿到国际的代工订单,通常得有点运气加持。“2005年,迪奥的合作经销商来找我们,提出要看一下样品。”看到机会,完全不懂英语也不懂外贸的肖玉化接下任务,前后打了6次样,花了数万元,终于做出了对方想要的款式。
“后来,迪奥经销商只下了1万元的单。”厂里的工人鸣不平,直言经销商肯定是骗子,肖玉化只能安抚,“我们能接1万就少1万的损失。”
正当大家都觉得打样费打水漂的时候,过了几天,这位经销商又来下单了。“3个月不到,总共带来了30多万的单子,终的利润有10多万。”
2006年,肖玉化将眼镜布代工业务上线阿里巴巴国际站,开拓线上出海业务;2009年,公司每年营收超1000万元的眼镜布生意中,外贸业务占了6成;之后的六七年间,眼镜布等业务还在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增长。
肖玉化和肖云岳表示,眼镜布业务约占公司总营收的50%,去年各类眼镜布的总销量超过了2亿片。《天下网商》根据去年经营情况估算,“佳琦”的眼镜布平均每片的订单价为几毛钱,却总计创造约8500万元左右的收益。目前,他们的产品已销往全球五十多个国家,其中眼镜布的客户包含LV、Dior、Fendi等。
外贸、生产环境生变,海归“二代”接班
2018年,24岁的肖云岳被父亲喊回丹阳。
摆在他面前的难题颇为棘手:先是公司海外营销团队主管辞职,随后带来连锁反应,十几位外贸销售员先后离职、部分老客户资源流失。
肖云岳那时刚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毕业,他学的是人力资源管理,对外贸并不熟悉。他原本打算慢慢接手父亲的企业,但肖玉化此刻已顾不得太多,认为需要尽快有人稳住公司重要的外贸业务,“至少他在国外生活过、懂英语。”
朱曼琳是留下的少数外贸销售岗员工之一。她回忆,当时整个外贸营销团队只剩下3人,她一个人对接了超过100个客商。
“我们外贸有上千个客户,服务上青黄不接,这个情况对于客户的伤害是非常大的。”临时上任的肖云岳认清形势后做出部署,“重要的客户先全部由我来接待,比如占外贸业务订单大头的蔡司和依斯路。”与此同时,肖云岳也开始快速招人、培养和积淀新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