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的下场,对于个人博主而言更是一种挑战,也将促使博主做出人格特征更突出的内容。
冥想会成为心理学赛道的新故事吗?
疫情三年,影响着民众心理状态,也改变了关注问题的视角。
据后浪研究所报道,KnowYourself创始人钱庄通过梳理旗下新媒体账号数据,归纳出一组趋势:“2015-2016年,大家都在梳理与原生家庭的关系;2017-2018年,很多人转去关注自己的亲密关系好不好;2019-2020年,因为社会上关于996的大讨论和疫情爆发,生活焦虑成为主要的议题。”
基于这个背景,冥想作为心理疏导的入门项目,成为民众情绪的出口。2022年1月,丁香医生发布的《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显示,在60420位受访者“如何应对心理困扰”的问题下,选择“自己进行一些身心训练,如冥想、正念等”的受访者占比34%。
姚宇锋认为,“科普都是一步步走过来的,就像现在大家经常提到‘焦虑’‘抑郁’,其实都是由心理学名词科普而来。虽然目前冥想在国内仍处于启蒙阶段,但总归会走完这个历程”。
作为冥想赛道的同行人,吴瓒也看好心理健康赛道的发展潜力,接下来,他将进一步打通线上线下的服务。
同时,他也类比了冥想在美国的发展情况,以创立近10年的冥想App Calm为例,早在2019年下载量已经超过5000万,付费用户超过200万,“冥想对中国人来说有些陌生,但在美国并不是一个新赛道”。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冥想的争议一直存在,有推崇者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证明它有效,也有反对者认为其起源与宗教相关,将其归属于“玄学”,敬而远之。正因如此,传播冥想内容遇到的阻力更大。
对此,姚宇锋指出,小众个体的推动力有限,如果出现一个大众讨论的社会议题,能够更形象地传播扩散相关的心理内容,比如“樊胜美现象”引发公众对原生家庭的关注。而如今时代的焦虑底色,可能会成为冥想走入公众视野的契机。
对于冥想内容在互联网平台的活跃,姚宇锋持谨慎态度:“如果从心理咨询角度出发,很多体验者都是带着问题来的,如果博主讲解和引导不当,可能会造成二次伤害。冥想博主是否受过正规培训,是否积累了足够的个人冥想经验,这两者都是关键的参考因素。”
但同时,他也肯定了冥想为心理学人士提供的创作机会。据壹心理统计,中国有约130万执照咨询师,但真正活跃在业内的仅有20万,不到两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