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武清区崔黄口镇的地毯产业发展,可追溯到清朝光绪二十年,一度代表了中国地毯手工制作的高水平。,这里有1400多个品种的产品,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动就业人员超过2.5万人。
曾经让这个小镇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随着时间的推移,遇到了发展的瓶颈。而小桐和他的家族企业,就是掉入产业发展“漩涡”的众多叶片之一。
小桐的企业已经发展了超过20年。目前,工厂总占地超过2万平,是全镇唯一一家自有土地厂房的印花地毯全供应链生产企业。随着疫情的到来,他遇到了难题。一方面,他的客户大部分是做批发、甚至是供应地毯的经销商,有着赊账的习惯;另一方面,作为制造厂商,小桐都是用现金采购化纤等原料——现金流愈发紧张。
“‘小地摊’卖不动,我们就没办法维持住原有的产能,过去,我家24小时开机,2020年后,几乎三天两头停产。”。
小桐敏锐地意识到,在这背后埋藏的原因,是“客源过窄”。无论是客户产品结构,还是辐射区域,都窄:在2019年超过7000万的年销售额中,有80%以上来自于华北地区;这些客户以采购利润率较低的B端产品、即中间原料为主。
也许,只有改版“原料工厂”的定位,真正地和终端客户打交道,才能让他的厂子“走出”困境——在多方的咨询下,2020年,小桐将企业未来与淘宝海外相连,而他的路径,可以归结为“品牌化”三个字。
针刺、滴塑、复合、印花……这种“全工序”的特点,让他的厂子具备较强的稳定性。凭借这种“硬实力”,小桐签约了一家专做跨境贸易的深圳电商运营商。
双方合作的方式也很简单——品牌包销。这家公司将小桐作为核心的供应商,每一年,保证前者可以拿到超过2000万元的海外订单;而小桐要做的,就是开机生产,对原料做出果断投入,保证产品不断供。
似乎,有着这2000万订单的助推,这家天津老厂肩上的担子一下子轻松了许多。“一些先前怀疑厂子发展的老工人,也愿意在午餐之后和我们坐下来喝茶抽烟了。”
这条舒舒服服的“跨境之路”,到底有多靠谱,能走多远?在长吁一口气的某些时间,一种天然的担忧,也在小桐的心里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