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的硬件系统由主机系统、输入/输出扩展环节及外部设备组成。1.3.1 主机系统
可编程控制器主要由CPU、存储器、基本I/O接口电路、外设接口、编程装置、电源等组成。可编程控制器的结构多种多样,但其组成的一般原理基本相同,都是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结构,。编程装置将用户程序送入可编程控制器,在可编程控制器运行状态下,输入模块接收到外部元件发出的输入信号,可编程控制器执行程序,并根据程序运行后的结果,由输出模块驱动外部设备。
.中央处理单元
中央处理单元主要由微处理器CPU和存储器组成。
(1)微处理器CPU
微处理器CPU是可编程控制器的核心,相当于人的大脑。CPU一般由控制电路、运算器和寄存器组成。这些电路通常都被封装在一个集成的芯片上。CPU通过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与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电路连接。CPU的功能有:在系统监控程序的控制下工作,通过扫描方式,将外部输入信号的状态写入输入映像寄存区域,PLC进入运行状态后,从存储器逐条读取用户指令,按指令规定的任务进行数据的传送、逻辑运算、算术运算等,然后将结果送到输出映像寄存区域。
西门子KP900按键式面板
浔之漫智控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本公司是西门子授权代理商 自动化产品,全新,西门子PLC,西门子屏,西门子数控,西门子软启动,西门子以太网西门子电机,西门子变频器,西门子直流调速器,西门子电线电缆我公司**供应,德国进口
常用的微处理器有通用型微处理器、单片机和位片式计算机等。通用型微处理器常见的如Intel公司的8086、80186、到Pentium系列芯片,单片机型的微处理器如Intel公司的MCS-96系列单片机,位片式微处理器如AMD2900系列的微处理器。小型PLC的CPU多采用单片机或专用CPU,中型PLC的CPU大多采用16位微处理器或单片机,大型PLC的CPU多采用高速位片式处理器,具有高速处理能力。
(2)存储器
存储器是PLC存放系统程序、用户程序和运行数据的单元。可编程控制器的存储器由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储器RAM和可电擦写的存储器EEPROM三大部分构成。只读存储器ROM用以存放系统程序,可编程控制器在生产过程中将系统程序固化在ROM中,用户是不可改变的。用户程序和中间运算数据存放在随机存储器RAM中,RAM存储器是一种高密度、低功耗、价格便宜的半导体存储器,可用锂电池做备用电源。它存储的内容是易失的,掉电后内容丢失;当系统掉电时,用户程序可以保存在只读存储器EEPROM或由高能电池支持的RAM中。EEPROM兼有ROM的非易失性和RAM的随机存取优点,用来存放需要长期保存的重要数据。
2.输入/输出(I/O)单元及I/O扩展接口
(1)输入/输出(I/O)单元
PLC的对外功能主要是通过各类接口模块的外接线,实现对工业设备和生产过程的检测与控制。通过各种输入/输出接口模块,PLC既可检测到所需的过程信息,又可将处理结果传送给外部过程,驱动各种执行机构,实现工业生产过程的控制。通过输入模块单元,PLC能够得到生产过程的各种参数;通过输出模块单元,PLC能够把运算处理的结果送至工业过程现场的执行机构实现控制。为适应工业过程现场对不同输入/输出信号的匹配要求,PLC配置了各种类型的输入/输出模块单元。
(2)I/O扩展接口
I/O扩展接口是PLC主机用于扩展输入/输出点数和类型的部件,输入/输出扩展单元、远程输入/输出扩展单元、智能输入/输出单元等都通过它与主机相连。I/O扩展接口有并行接口、串行接口等多种形式。
3.外设I/O接口
外设I/O接口是PLC主机实现人机对话、机机对话的通道。通过外设I/O接口,PLC可以和编程器、彩色图形显示器、打印机等外部设备相连,也可以与其他PLC或上位计算机连接。外设I/O接口一般是RS232C或RS422A串行通信接口,该接口的功能是进行串行/并行数据的转换、通信格式的识别、数据传输的出错检验、信号电平的转换等。对于一些小型PLC,外设I/O接口中还有与专用编程器连接的并行数据接口。
可编程控制器采用循环扫描方式工作,完成1次扫描所需的时间叫做扫描周期。影响扫描速度的主要因素有用户程序的长度和PLC产品的类型。PLC中CPU的类型、机器字长等直接影响PLC运算精度和运行速度。
(4)指令系统
指令系统是指PLC所有指令的总和。可编程控制器的编程指令越多,软件功能就越强,但掌握应用也相对较复杂。用户应根据实际控制要求选择合适指令功能的可编程控制器。
(5)通信能力
通信有PLC之间的通信和PLC与其他设备之间的通信。通信主要涉及通信模块、通信接口、通信协议和通信指令等内容。PLC的组网和通信能力也已成为PLC产品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
厂家的产品手册上还提供PLC的负载能力、外形尺寸、重量、保护等级、适用的安装和使用环境(如温度、湿度等性能指标参数),供用户参考。1.5 可编程控制器的分类、特点、应用及发展1.5.1 可编程控制器的分类
(1)按I/O点数和功能分类
可编程控制器用于对外部设备的控制,外部信号的输入、PLC的运算结果的输出都要通过PLC输入、输出端子来进行接线,输入、输出端子的数目之和被称作PLC的输入、输出点数,简称I/O点数。
由I/O点数的多少可将PLC分成小型、中型和大型。
小型PLC的I/O点数小于256点,以开关量控制为主,具有体积小、价格低的优点。可用于开关量的控制、定时/计数的控制、顺序控制及少量模拟量的控制场合,代替继电器-接触器控制,在单机或小规模生产过程中使用。
中型PLC的I/O点数在256~1024之间,功能比较丰富,兼有开关量和模拟量的控制能力,适用于较复杂系统的逻辑控制和闭环过程的控制。
大型PLC的I/O点数在1024点以上。用于大规模过程控制、集散式控制和工厂自动化网络。
(2)按结构形式分类
PLC可分为整体式结构和模块式结构两大类。
整体式是将存储器部件等组成部分集中于一体安装在印刷电路板上PLCCPU、、I/O,,并连同电源一起装在一个机壳内,形成一个整体,通常称为主机或基本单元。整体式结构的PLC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价格低的优点。一般小型或超小型PLC多采用这种结构。
模块式PLC是把各个组成部分做成独立的模块,如CPU模块、输入模块、输出模块、电源模块等。各模块作成插件式,并将组装在一个具有标准尺寸且带有若干插槽的机架内。模块式结构的PLC配置灵活,装配和维修方便,易于扩展。一般大中型的PLC都采用这种结构。
(3)按生产厂家分
PLC的生产厂家很多,国内国外都有,其点数、容量、功能各有差异,但都自成系列,比较有影响的厂家有:
日本立石(OMRON)公司的C系列可编程控制器;
日本三菱(MITSUBISHI)公司的F、F 1 、F 2 、FX 2 系列可编程控制器;
日本松下(PANASONIC)电工公司的FP 1 系列可编程控制器;
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的GE系列可编程控制器;
美国艾伦—布拉德利(A-B)公司的PLC-5系列可编程控制器;
德国西门子(SIEMENS)公司的S5、S7系列可编程控制器。
可编程控制器PLC与个人计算机PC的主要差异
(1)PLC工作环境要求比PC低,PLC抗干扰能力强;
(2)PLC编程比PC简单易学;
(3)PLC设计调试周期短;
(4)PC应用领域与PLC不同;
(5)PLC的输入/输出响应速度慢(一般ms级),而PC的响应速度快(μs级);
(6)PLC维护比PC容易。
3.PLC与继电器控制的区别
PLC与继电器控制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组成器件不同,PLC中是软继电器;触点数量不同,PLC编程中无触点数的限制;实施控制的方法不同,PLC是主要软件编程控制,而继电器控制依靠硬件连线完成。1.5.3 可编程控制器的应用
目前,可编程控制器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各个工业部门。随着其性能价格比的不断提高,应用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逻辑控制
可编程控制器具有“与”、“或”、“非”等逻辑运算的能力,可以实现逻辑运算,用触点和电路的串、并联,代替继电器进行组合逻辑控制、定时控制与顺序逻辑控制。数字量逻辑控制可以用于单台设备,也可以用于自动生产线,其应用领域为普及,包括微电子、家电行业也有广泛的应用。
(2)运动控制
可编程控制器使用专用的运动控制模块,或灵活运用指令,使运动控制与顺序控制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随着变频器、电动机启动器的普遍使用,可编程控制器可以与变频器结合,运动控制功能更为强大,并广泛地用于各种机械,如金属切削机床、装配机械、机器人、电梯等场合。
(3)过程控制
可编程控制器可以接收温度、压力、流量等连续变化的模拟量,通过模拟量I/O模块,实现模拟量(Analog)和数字量(Digital)之间的A/D转换和D/A转换,并对被控模拟量实行闭环PID控制。现代的大中型可编程控制器一般都有PID闭环控制功能,此功能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产、加热炉、锅炉等设备,以及轻工、化工、机械、冶金、电力、建材等行业。
(4)数据处理
可编程控制器具有数学运算、数据传送、转换、排序和查表、位操作等功能,可以完成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处理。这些数据可以是运算的中间参考值,也可以通过通信功能传送到其他的智能装置,或者保存、打印。数据处理一般用于大型控制系统,如无人柔性制造系统,也可以用于过程控制系统,如造纸、冶金、食品工业中的一些大型控制系统。
(5)构建网络控制
可编程控制器的通信包括主机与远程I/O之间的通信、多台可编程控制器之间的通信、可编程控制器和其他智能控制设备(如计算机、变频器)之间的通信。可编程控制器与其他智能控制设备一起,可以组成“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的分布式控制系统。
当然,并非所有的可编程控制器都具有上述功能,用户应根据系统的需要选择可编程控制器,这样既能完成控制任务,又可节省资金。1.5.4 可编程控制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