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纯植酸用于食用油脂抗氧化的研究
淮南天力生物工程开发有限公司
(2 0 0 5. 5)
一、植酸是国内外公认的优良的天然食用油脂抗氧化剂。他的抗氧化机理在于,一是能电离出氢离子与油脂中的游离基反应,从而中断油脂的自动氧化过程;二是其极强的螯合能力,能使油脂中促进氧化的多价金属离子被螯合为稳定的螯合物,使之失去促进氧化的作用。因此,在油脂的抗氧化中,植酸具有抗氧化剂和增效剂的双重作用。
作为抗氧化剂,植酸在我国食用油脂行业,目前尚未得到普遍应用。究其原因,除应用成本(相对于化学合成的抗氧化剂)方面的因素外,尚有应用技术和应用效果两大原因。
植酸是一种水溶性的物质,一般除能溶于含水的甲醇、乙醇和丙酮外,很难溶于油脂和大多数有机溶剂。在食用油脂中,即使在万分之几的添加量下,经强烈搅拌,普通植酸也仅能呈微细的液珠状混合分散在油脂中,并使油脂的透明度降低。而且时间一长,植酸又会凝聚成较大的液珠析出。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内有文献[1]、[2]报道用乙醇或丙酮作载体,先将植酸溶于上述溶剂,然后再添加于油脂中。还有资料[4]介绍,在植酸中加入乳化剂,利用其乳化作用将植酸分散混合在油脂中。但这两种方法均会使油脂的透明度降低,而且,前者会给油脂中引入有机溶剂,而后者的稳定性也欠佳,时间一久,其乳化会逐渐破坏而有沉淀析出。因此,解决植酸与油脂的互溶问题,是植酸应用于油脂抗氧化的前提。
关于植酸在油脂中的抗氧化效果问题,在国内已公开发表的研究文献[1]、[2]、[3]中,均认为植酸对于食用油脂的抗氧化,有十分明显的作用。而且优于其它常用的传统抗氧化剂产品,如BHA、BHT以及VE等。但是,在国内油脂行业,实际应用的厂家并不多见。这里有应用成本的问题,但也有对其应用效果的怀疑。据我们了解,有些油厂也曾作过这方面的应用试验,但觉得效果不甚理想。有的厂家试验后认为植酸和合成抗氧化剂效果差不多,还有的厂家觉得效果甚至还不如后者。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影响和制约了植酸对油脂的抗氧化性能的正常发挥呢?
二、使用天然抗氧化剂,是我国食用油脂行业的必然趋势。而植酸应是推荐优先考虑的天然食品抗氧化剂之一。为了开发和推广植酸在食用油脂抗氧化应用的技术,我们针对上述两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深入探讨和研究。结果发现,植酸的纯度是解决这两方面问题的关键因素。
目前,我国的植酸产品标准,执行的是化工部HG2683-95标准。在该标准中,只对产品的外观、浓度和一般的无机杂质制订了检测指标,而对产品中实际含量较高的杂蛋白和色素类等有机杂质,均未作考核。事实上,正是这些有机杂质,对植酸的应用性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
植酸中的蛋白质的定量检测技术要求较高,一般的用户,可用以下简易的快速方法定性检测。取一支20ml试管,倒入5ml植酸溶液,再加入等量的乙醚,剧烈震荡一分钟,然后静置使植酸和乙醚分层。此时,植酸中的蛋白将析出并浮于两种液体的分界面上。从悬浮物体积的大小,即可大致判断蛋白含量的多少。优质的植酸。应看不到或仅有极薄的一层蛋白悬浮。
植酸中的杂蛋白,大都以螯合物的形态与植酸结合在一起,因此,也就相应占据了植酸螯合其它金属阳离子的位置,并减少了植酸电离出氢离子的数量,从而降低了植酸的抗氧化能力。
植酸中的另一类有机杂质为金属类物质,该物质的存在,对植酸的质量与稳定性有极大的作用,直接影响了植酸的储存及使用,在植酸刚生产出的短时间内基本不显色,但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植酸的颜色就会逐渐加深,最后变成酱油状的棕红色。这其实就是这类物质在储存期间自身分解所致。
我们采用一种特殊的工艺方法,成功地将该种物质从植酸中分离出来,干燥后呈黑色的粉末状。经溶解试验可知,其不溶于水,也不溶于油脂和极性与非极性有机溶剂,但极易溶于植酸和其它酸性溶液。
鉴于以上的研究分析,我们认为,很可能是植酸中的杂蛋白和色素类及其他有机杂质,影响和制约了植酸对食用油脂抗氧化的性能。
为此,我们采用多种工艺手段对普通植酸进行反复精制,彻底脱除其中的有机杂质,最终生产出一种高纯度植酸。这种植酸,外观无色透明;各种无机杂质比HG2683-95标准降低一倍以上;蛋白质检测为痕迹;皂化后不变色。
用这种高纯植酸在食用油脂中作溶解试验,结果意外地发现,在万分之八以内的添加量时,植酸均能很好地溶解于食用油脂中。这说明,植酸在油脂中的溶解性能,与其纯度有一定的关系。
我们将这种高纯植酸,添加到食用菜籽油中作抗氧化实验,同时,用两种普通植酸和几种传统抗氧化剂作平行对比试实验。
三、实验过程
1.材料:
1.1菜籽油,取自本地油坊生产的新鲜毛油,经水化、脱水后备用。质量为二级食用菜籽油标准。
1.2抗氧化剂:
1.2.1高纯植酸,本公司产。
1.2.2普通植酸1#,本公司产,经脱蛋白、但未作非常规脱色素处理。
1.2.3普通植酸2#,国内某植酸厂提供,质量符合HG2683-95标准。
1.2.4VE,食品级,西安蓝天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1.2.5TBHQ,食品级,市购。
1.2.6BHA,食品级,市购。
1.3试剂:乙酸、三氯甲烷、氢氧化钾、碘化钾、硫代硫酸钠、可溶性淀粉。均为试剂级。
1.4实验方法:烘箱法。
1.5样品处理:取8只250ml碘量瓶,按顺序编号。每瓶内装入150g菜籽油,然后分别添加各种抗氧化剂。其顺序和添加量如下:
1.空白样。
2.添加0.02%(w/w)高纯植酸(以植酸计)。
3.添加0.02%(w/w)普通植酸1#(以植酸计)。
4.添加0.02%(w/w)普通植酸2#(以植酸计)。
5.添加0.02%(w/w)VE。
6.添加0.02%(w/w)TBHQ。
7.添加0.02%(w/w)BHA。
8.添加0.01% VE+ 0.02%高纯植酸。
每种抗氧化剂添加完成后,都用磁力搅拌器将油样搅拌10分钟。最后一并放入烘箱中。调烘箱温度为65℃。此后每天交换油样在烘箱中的位置一次,定期检测油样的过氧化值(POV)。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1.实验结果:
自第八天开始,对各油样作过氧化值检测。以后每隔四天,检测一次。检测方法按GB/T5538-1995标准操作。每个油样均作双试验并取其平均值。二十天后,实验结束。检测结果如下表:
编号 | 抗氧化剂名称 | 过氧化值(mmol/Kg) | |||
8天 | 12天 | 16天 | 20天 | ||
1 | 空白 | 3.44 | 4.78 | 6.39 | 8.05 |
2 | 高纯植酸 | 2.30 | 2.89 | 3.23 | 3.55 |
3 | 普通植酸1# | 2.41 | 3.13 | 3.98 | 4.72 |
4 | 普通植酸2# | 2.56 | 3.65 | 4.56 | 5.55 |
5 | VE | 2.73 | 3.66 | 4.87 | 5.76 |
6 | TBHQ | 2.51 | 3.10 | 3.72 | 4.41 |
7 | BHA | 3.04 | 4.33 | 5.78 | 7.12 |
8 | VE+高纯植酸 | 2.07 | 2.54 | 3.08 | 3.43 |
2.分析与讨论:
2.1自实验开始第二天,2、3、4、8号四个添加植酸的油样中均出现了棕红色的沉淀。这是油脂中的高价金属阳离子(主要是Fe离子)被植酸螯合而析出。
2.2从实验检测数据对比,七种抗氧化剂中,VE+高纯植酸复合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效果。其次为高纯植酸,效果略逊于前者但远好于其它。其余试样的抗氧化效果顺序为:TBHQ >普通植酸2# >普通植酸1# > VE> BHA。
2.3从三个单一添加植酸的油样对比,可以看出植酸的纯度对其应用效果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植酸纯度越高,应用效果越好。
2.4本次实验的油样是新鲜的水化油,其本身尚未开始氧化即添加了抗氧化剂对其的氧化反应进行抑制。因此,对于经过精炼的精制油和已经开始过氧
化的油或者其它油种,本实验结果可能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五、结论和建议
1.高纯植酸可很好地解决与油脂的混溶问题,并具有优良的抗氧化效果,其应用成本与TBHQ相当,且源自天然,安全可靠,可作为食用油脂的抗氧化剂。
2.对于精制食用油脂,植酸应在精炼之后、冷滤之前添加,以防止植酸被氢氧化钠中和或被水洗脱。同时,油脂中被植酸螯合的高价金属离子析出物,可在冷滤时除去。
3.高纯植酸与VE配合使用,具有更优良的抗氧化效果,但应用成本较高,可考虑在对品质有特殊要求的高档油中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训海、孙得坤等.几种抗氧化剂对菜籽油的抗氧化效果的研究.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17(1);4-6.
[2]袁成淩、张宏慧等.富含花生四烯酸的微生物油脂抗氧化剂的研究.食品研究与开发.2002年6月第23卷第3期.61-62.
[3]李络、张宏生等.植酸-食用油脂抗氧化剂的应用研究.食品科学. 1998 vol. 19№.8(总224) 17-20.
[4]丛林.植酸的生产及应用.精细石油化工. 1998.5.第3期. 55.
淮南天力生物工程开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