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钢生物除臭净化设备:
除臭机制:
微生物除臭过程分为三步:臭气同水接触并溶解到水中;水溶液中的恶臭成分被微生物吸附、吸收,恶臭成分从水中转移至微生物体内;进入微生物细胞的恶臭成分作为营养物质为微生物所分解、利用,从而使污染物得以去除。
臭气成分会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硫酸、硝酸等酸性物质,适当的散水能冲掉这些酸性物质,以保持适当的微生物生长的环境。
生物除臭系统性能特点:处理效率高、除臭效果好,生物滤床能有效去除硫化氢、氨气等特定的污染物。除臭工艺先进、合理,除臭工艺先进、合理,排放的产物对人畜无害,属环境友好性技术,无二次污染。耐冲击负荷容量大,能自动调节废气浓度高峰值,耐冲击负荷的能力强。生物填料寿命长,经特殊加工制造的生物填料,具有比表面积大、生物膜易生长、易脱落、耐腐蚀、耐生物降解、保湿性能好、孔隙率高、压损小及良好 的布气布水等特性,使用寿命可达15年。
生物滤池操作简便、无需维护,无需专人管理,无需日常维护,管理方便,运行费用极低。可24小时连续运行,且也适合于间断运行。自动控制、全自动运行,由PLC全自动控制可远程或就地两种控制,并有手动和自动两种自控模式。工艺运行按PLC设置实现完全自动,运行稳定,无人管理。运行能耗少,由于本填料良好的保湿性能,喷淋水间歇运行,因此水的消耗量少。填料本身耐生物腐蚀,填料本身没有损耗,可长期稳定运行。
恶臭物质来源广泛,主要来自畜禽养殖、城市污水处理厂、食品加工、天然气、石油炼制、农药生产、人造纤维等生产工艺。恶臭气体可分为五类: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卤素和衍生物;烃类;含氧有机物。其中,硫化合物中的H2S和氮化合物中的NH3是影响广的恶臭物质。
恶臭污染的处理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生物法以其处理效果好、工艺简单、运行稳定、投资运行成本低、能耗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成为控制恶臭污染的有效方法。生物滤池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生物处理恶臭气体的方法,近年来发展迅速。
NH3和H2S恶臭混合气体采用酸性洗涤塔、生物滤塔和生物曝气池的组合工艺处理。研究表明,该组合工艺对NH3和H2S有很好的去除效果。
适用场所:
① 污水处理厂预处理、生化处理、污泥处理过程恶臭气体的净化和治理。
② 垃圾处理过程中的堆放、分拣、堆肥、埋、焚烧以及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站恶臭气体的净化和治理。
③ 涂料与喷漆、炼焦、制药、橡胶塑料、印染皮革、有机染料及合成材料厂、农药和发酵制药、石油化工、制鞋厂、印刷厂、造纸厂、畜牧养殖、饲料加工、粪便处理等恶臭气体净化和治理。
生物滴滤池其主体为填充塔,填充塔内有填料,这里的填料表面我们要注意了,其是由微生物区系发展而成的几毫米厚的生物膜。每当有机废气从填充塔底进入生物滴滤塔后,在上升过程中与润湿的生物膜接触而被净化,净化后的气体由填充塔的塔顶排出。
玻璃钢生物除臭净化设备:
污泥是由有机碎片、细菌、无机颗粒和胶体组成的复杂非均质体,具有含水量高、数量大、污染物浓度高的特点。
因此,在污泥处理、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会释放出一些挥发性和不稳定的臭气,造成严重的臭气污染,引发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污泥气味具有成分复杂、毒性强、气量大、排放持续性长的特点。这种气味成分可分为四类:
1)含硫化合物,如硫化氢、硫醇、硫醚、噬命等。;
2)含氮化合物,如氨、胺、酞胺、吲哚等。;
3)烃类化合物,如烷烃、烯烃、炔烃、芳烃等。;
4)含氧有机物,如醇、醛、酮、酚、有机酸等。,其中影响大的气味是氨、硫化氢、甲硫醇、丙硫醇、甲基硫等。
生物除臭设备包括增湿器和生物处理装置。由引风机收集的臭气经增湿器预处理后进入生物处理装置,气体中的污染物从气相扩散到填料外层的水膜,溶解于水膜中的有机污染物进一步扩散到填料内层长满微生物的生物膜内,进而被生物膜内的微生物捕获、吸收,并作为其代谢过程中的能源和营养物质被分解,较终转化为无害的化合物排出。
植物提取液除臭的工作原理则是将我们臭气中的异味分子给分散出去,其被喷洒分散在空间的植物提取液液滴吸附,其在常温下发生各种反应,进而生成无味无毒分子。
而活性炭吸附除臭技术其主要原理则是利用活性炭比表面积大,而且其具备高较好效吸附作用这个显著的特点。当恶臭气体通过吸附剂填充层时就会被处理掉。
低温等离子体-生物法低温等离子体-生物法联合处理技术是利用等离子体中的大量活性粒子直接分解去除有毒有害恶臭污染物。生物法继续将等离子体工艺中的分解产物和恶臭废气降解成无害物质,从而减少生物除臭装置和等离子体装置的体积。
同时,等离子体产生的副产物被生物降解成无害物质,避免二次污染;这不仅可以降低等离子体的功耗,还可以控制有害副产物的形成,提高恶臭处理设施的投入产出比。
采用低温等离子体-生物法处理H2S恶臭气体,H2S的去除效率比单独使用等离子体提高83.4%~90.1%,并能有效消除等离子体氧化H2S产生的SO2等二次污染物。
目前,对低温等离子体法与光催化或生物法联用工艺的研究较多,已有大量成功的科研和工程应用案例,但对光催化-生物联用工艺实际工程应用的报道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