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贯标(不论是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还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目的首先是改进管理,提升绩效。认证前,绝大多数企业既有的管理体系尽管有系统不完善、方法欠科学等方面的不足,但它为大多数员工所接受,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所以总体上是有效的,因而得以传承沿袭。所谓贯标,只不过是用一面国际**企业认可的“镜子”来对照企业现状,寻求改进的机会,实现管理体系的系统化与科学化,并不是另起炉灶,建立一套全新的体系。这一点必须为相关人员所理解。
任何好的方法要得到有效贯彻,首要工作是让执行者理解并接受这一方法,这正是标准的“系统方法”。由于许多管理者感到标准乃至于程序文件晦涩难懂,所以多数企业的贯标都经历了被动接受、生搬硬套;有所感觉、理解加深;注重实效、纵深推进几个阶段。如何增强贯标的有效性,以贯标促进企业日常管理,缩短以上进程,尽快改善企业运行状态,是每一位管理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应重点关注以下事项:
1. 重视意识与能力培训
标准十分强调培训的作用,这是因为不论组织的体系有多严谨,文件有多充分,所有的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人的活动,人始终是最重要的因素。只有相关人员具有强烈的愿望,清楚自己在活动中的职责、方法、准则,并具备相应的技能,才能使活动满足要求并处于有效控制之下。如果员工提高活动绩效的意识强烈,那么,他提高自身能力的欲望必然强烈,其能力也容易得到提升;反之亦然。因此,意识是培训的重点。意识培训就是通过弄清“为什么?”而使其看到要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形成主动工作的意愿。
“为什么?”的问题解决了,就弄清了该项“活动”的目的与意义,就不再“因为要求作,所以就做”,就会“因为需要做,所以必须做好”,从而激发出员工的内在动力,其它“什么人”、“做什么”、“怎么做”等一系列的事情就会迎刃而解。
为了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适应性和有效性,培训还必须与具体活动相结合。例如解释“质量计划及其作用”时,**选择学员身边的活动进行解剖分析,使其澄清概念,掌握方法,印象深刻,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 提高内审员素质
内审员是贯标的中坚力量,他们素质的高低将决定程序文件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其对标准的理解和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熟悉程度,将直接影响贯标的效果。因此,内审员不能只熟悉本岗位活动,要熟悉全局,融会贯通,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与表述能力,这样才能做到像老师教学生,用一桶水灌一杯水,把内审变成宣传队、播种机。为此,企业要加强内审员培训,通过标准学习、实例探讨、外聘授课、总结分析等活动,不断提高内审员的综合素质。
3. 不断优化管理文件
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其管理总是要经历从粗放到精细、从复杂到简单的过程。随着企业的发展,制度越来越全,文件越来越多,管理体系也越来越完善,但同时,工作可能越来越繁琐。特别是企业贯标认证之初,大家对标准的理解都不深,形成的文件数量多,但许多文件可读性不强,可操作性差,执行者在文件与记录的海洋中不知所措,工作被动。这种状况与标准要求背道而驰,显然也难以持久。因为只有简便实用,才容易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才有生命力。
因此,随着贯标的深入,企业要定期评价文件的有效性与适宜性,适时修订文件,摒弃形式,去繁就简,优化文件,现实企业管理从粗放到精细,从细化到强化,从强化到简化的过程。例如:
3.1. 一项活动的记录能合并到一张纸的就决不用两张;
3.2. 一个环节控制就有效的活动,决不设计第二个岗位介入;
3.3. 已经被全体员工理解、接受或成为习惯的要求,其文件就要弱化。
4. 扩大内审覆盖面
内审是对企业体系管理运行状况的自我体检,是推进贯标工作,加强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一个组织达标了,并不表明组织的每一个基层单元都在贯标,都达标了。由于惰性使然,难免有基层组织消极贯标,上级有要求就照作,没有明确要求就尽量回避。而实践证明:一旦切实贯标,基层管理者就会感受到贯标的益处,就会从被动接受转为积极推进,成为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