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ZXD1500 V3.0通信电源模块48V30A 中兴ZXD1500 V4.0

中兴ZXD1500 V3.0通信电源模块48V30A 中兴ZXD1500 V4.0

发布商家
山东格伦德电源科技有限公司销售部
联系人
孟经理(先生)
手机
19560971891
品牌
中兴
型号
ZXD1500 V3.0 V4.0
产地
广东
中兴ZXD1500 V3.0通信电源模块48V30A 中兴ZXD1500 V4.0作为通信产业中备受关注的品牌,中兴在通信产品领域拥有着众多**的产品。
其中,ZXD1500系列是中兴推出的一款通信电源模块。
随着通信需求的不断增加,ZXD1500系列也不断更新迭代,现已经推出了V3.0和V4.0两个版本,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这两款产品。
品牌:中兴型号:ZXD1500 产地:广东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中兴ZXD1500 V3.0通信电源模块48V30A。
这款产品采用的是全新的高效节能技术,能够有效地降低能耗和热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时,它还采用了高稳定性的电源设计,能够保证通信设备的稳定运行。
此外,ZXD1500 V3.0还具有多项智能化功能,比如电池漏电保护、输出过载保护、过温保护等。
这些保护功能能够*大限度地保护通信设备,提高其可靠性和稳定性。
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中兴ZXD1500 V4.0。
相比之下,ZXD1500 V4.0在性能方面进一步提高。
它采用了高效稳定的双向变换技术,能够实现电池的快速放电和充电,大大缩短了设备的断电恢复时间,保证了通信系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同时,它还加强了对电池的保护,电池温度、电流状态实时监测,有效避免了电池的过放和过充,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
另外,ZXD1500 V4.0还具有实时电源控制和远程监控等特性,使得设备的运行更加智能化和便捷。
总的来说,中兴ZXD1500系列通信电源模块是一款非常**的产品。
不断升级迭代的ZXD1500系列,不仅采用了*新的技术和设计理念,还加强了对设备的保护和监测。
相信随着通信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兴ZXD1500系列将会越来越成为通信领域不可或缺的产品中兴ZXD1500 V3.0 ZXD1500 V4.0通信电源通常被称为通信设备的“心脏”,在通信局(站)中,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
随着相关学科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电源也在不断发展进步,主要表现为供电方式由集中供电向分散供电发展、电力电子新技术在整流器中的运用、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的应用和电源集中组网监控。
30A系列产品是由ZXD1500 30A整流模块组合而成的电源系统。
主要有ZXDU300(2米高机架)、ZXDU300(1.6米高机架)组合电源系统。
整流器由两级电路组成:前级PFC功率因数校正,后级DC-DC功率变换。
输入电路包括输入EMI、缓启动、浪涌雷击防护整流和输入浪涌电流限制电路,使整流器具有较小的开机浪涌电流和较好的电磁兼容性。
整流后直接进入前级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功率因数校正主电路为Boost电路,控制采用平均电流控制方式,输入端的功率因数接近1,谐波电流小于10%,以满足相应的****。
主二极管零电流关断,主开关管零电流开通,功率器件工作应力较小,提高了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同时使系统具有良好的电磁兼容性。
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另一个功能是对输入电压进行予调整,输出稳定的410V直流电压,这样有利于后级DC-DC的优化设计,使系统具有良好的源效应。
后级直流-直流功率变换电路采用双管正激加无损吸收电路。
电路简洁可靠,开关管无直通之危险。
无损吸收减小了开关管的关断时的电压应力,输出端具有较小的电磁干扰。
中兴ZXD1500 V3.0 ZXD1500 V4.0整流器前后级都采用电流型控制芯片,具有快速的响应,对使用不当或负载故障造成的输出短路提供快速的保护。
热插拔技术的采用使整流器可以即插即用,大大缩短整流器的MTTR,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性和可靠性。
内部具有输入过欠压检测和保护、输出过压保护、变压器原边过流峰值保护、过热保护等。
整流器通过硬件把输出电流以及各种告警信息上报给监控;监控可以通过接口调整整流器的输出电压,完成对整流器的开关机控制,实现“三遥”功能。
辅助电源提供整流器内部控制电路所需的电源。
特点:1.外观尺寸符合****的19英寸机柜2.安全性和电磁兼容性符合相关的****3.输入电压范围宽,更适用电网波动较大的地区使用4.较宽的工作温度范围,在-5℃-45℃的温度范围内可以全额输出功率5.功率密度高达280mW/cm36.可热插拔中兴ZXD1500 V3.0技术指标外形尺寸 200mm×87mm×404mm(高×宽×深)重量 6.5kg环境温度 -5℃~+45℃储存温度 ’-40℃~+70℃相对湿度 10%~90%RH交流输入 80V~300V(220V制式)45~65Hz大输入电流为14A直流输出 40V~60V任意可调效率 ≥0.90%功率因数 ≥0.99浪涌电流 ≤22A限电流值 10%~110%额定电流,任意可调稳压精度 ≤±0.6%软启动时间 3~11s,输出无超调模块间均流能力 <±3%可闻噪音 < 55dBa(1m)MTBF ≥1.5×105h中兴ZXD1500 V4.0技术指标外形尺寸 134mm×87mm×290mm(高×宽×深)重量 3.6kg环境温度 -5℃~+45℃储存温度 ’-40℃~+70℃相对湿度 10%~90%RH交流输入 200~240V(220V制式)45~65Hz大输入电流为14A直流输出 40V~60V任意可调效率 ≥0.90%功率因数 ≥0.99浪涌电流 ≤22A限电流值 10%~110%额定电流,任意可调稳压精度 ≤±0.6%软启动时间 3~11s,输出无超调模块间均流能力 <±3%可闻噪音 < 55dBa(1m)MTBF ≥1.5×105h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源自早期人类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是中华民族*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1-2]   [116] 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清明节气交节时间一般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动,并不固定在某一天,但以4月5日*常见。
[126]  清明这一节气,生气旺盛,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清明前10日后8日及清明前后各10日(仲春与暮春之交 [129]  )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117]  [122]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118]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
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节日渊源编辑 播报自然节气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干支时间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
“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谓之一岁(摄提)。
天维建元,是从寅开始的,如《淮南子·天文训》收录:“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
在传统文化中,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岁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
”故,北斗星的斗柄从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循环往复;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终而复始。
北斗星循环旋转,斗柄回寅,乾元启运,时回新春。
当斗柄指向正东偏南的“乙”位时为清明节气。
清明这一节气,万物皆洁齐、生气旺盛、吐故纳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5-7]    [122] 文化内涵清明节,是中华民族*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早期人类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
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是中国年代*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万年前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与礼俗观念。
“墓祭”礼俗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清明“墓祭”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
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形成提供了前决条件,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
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
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经历史发展,清明节在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2]  [8-10]   忆满九州 情思华夏传承发展编辑 播报节日融合融合寒食节习俗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寒食节禁火、冷食习俗。
传说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即如《周礼》所说“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寒食节是流传于中国北方中原一带古代较早的节日,寒食节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上坟祭扫、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由于北方寒冷,春三月气温上升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
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据《后汉书》记载,*初的寒食节时间很长,*长的105天,*短的也要近1个月。
寒食节期间不得生火,只能生食,对人的健康不利。
[11-13]   从文献记载可知,先秦时期中国北方一些地方有比较严格的禁火制度,从官方到民间都有改火的习俗。
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即明确记载当时有“司炬”之官,每当仲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类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
古人在这个季节往往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
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
在禁火与改火期间,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
由于古代的禁火制度过于残酷和严厉,并不顾各地具体情况,甚至影响到民众的生产和生活。
于是,汉代发生了周举在太原一带废除禁火陋俗的事件。
汉代的寒食节,很多地方要禁火一个月,到了唐代,寒食节变成三天,分别叫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
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
宋元时期,清明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14-16]   融合上巳节习俗上巳习俗——祓除衅浴、郊外游春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还融合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习俗内容。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
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
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
“上巳”一词*早出现在汉代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
”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阴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
[17-18]  上巳节主要风俗是郊外游春、春浴、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等。
古代,每逢三月时令,人们都去水边祭祀。
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
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
”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到了宋代,上巳节逐渐销声匿迹,不见于文献记载。
[17-19]   百科x混知:图解清明节百科x混知:图解寒食节百科x混知:图解上巳节假期变迁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时节雨纷纷 [20]  清明节虽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但在全国范围盛行并设扫墓假期是在唐宋之后。
据资料记载,唐代,由于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唐玄宗颁布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
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
’”(《唐会要》卷八十二),按大历十二年(777年)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
到贞元六年(790年),假日加到七天。
这样官员们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
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说:“秋贵重阳冬贵蜡,不如寒食在春前。
”由此可见,当时唐朝寒食节在一些地方已很流行。
[21] 宋代的寒食、清明也放假七天。
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
”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
而民间以一百四日禁火,谓之私寒食,又谓之大寒食。
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
”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
”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
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清明节假期包括调休又改为3天。
[22-26]     发展演变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与清明春祭相对应的是重阳秋祭,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清明节有着久远的历史,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后续渐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
古时中国南北风俗各异,唐代以前中国北方上墓祭扫主要是在寒食节与寒衣节。
从《礼经》等文献的记载来看,唐代以前中国北方并没有清明节上墓祭扫的例规,到了唐代时清明节上墓祭扫已成风气。
唐代是中国南北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沿袭清明墓祭风俗,并扩大到全国各地。
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因与清明节日期相近。
宋元时期,清明节在全国各地地位上升,并融汇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等习俗内容。
[120] 融汇了寒食与上巳两个节日习俗的清明节,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的禁火、冷食风俗与上巳郊游等习俗活动相融合定型;由于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移置到清明节,中国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在清明节禁火与吃冷食的习惯。
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
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27-29]   习俗内容编辑 播报主要习俗郊外踏青清明节在公历04-06日,拜清(清明拜祭祖先)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至后10天,有些地方的拜清活动长达一个月。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
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蕴含着精神信仰和节俗礼仪等内容。
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节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节是传承信仰、家庭人伦的重要载体,清明祭祀是文化表达,是感恩先人、密切人情的重要方式。
清明扫墓祭祖习俗经历代沿袭已成为固定的礼俗主题。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
[30-31]  扫墓祭祖是清明的重要内容之一。
[123]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
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经加速器质谱(AMS)测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是中国年代*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距今1万多年前,岭南古人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和礼俗观念。
[9-10]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
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
在祖先祭祀仪式中慎终追远,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文化传承与身心调适是清明礼俗文化的重要功能。
[30]  [32-35]    踏青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春意已浓,万物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这时候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自古传承、至今不辍的传统习俗。
[129]  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踏青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36] 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踏青习俗由来已久。
清明期间正是春风得意、春意盎然的时节,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为风俗。
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
踏青风俗至唐宋尤盛。
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
”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
[37-38]  植树清明节植树清明节植树 [39]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
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
第一种传说,据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
第二种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
第三种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40] 放风筝风筝又称“纸鸢”、 “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41-42]  扫墓祭祖清明节扫墓清明节扫墓 [39]  扫墓祭祖习俗历史久远,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于古时南北风俗各异,有些地方扫墓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
唐代以前北方一些地区扫墓主要在寒食节与寒衣节,到唐宋后清明扫墓才开始在全国范围盛行,唐代是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沿袭清明墓祭风俗,并扩大到全国各地。
[119]  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
以墓祭*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
[9-10]   [43-44]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习俗的中心。
有的地方将清明扫墓称之为“扫山”、“拜清”或“拜山”等,出于对祖先的礼敬,又或“去恶字而呼为美”的修辞习惯。
例如清明节扫墓,北方叫上坟,南方沿海一带为了避开“坟”、“墓”二字,婉称为“拜山”。
“拜山”更古雅,“山”字的古义之一便作“坟茔”解,如今堪舆仍然称墓地的坐向为“山向”。
拜的“山”分两种:一种是自父母上溯至祖宗三代之内的祖辈,称“家山”,拜祭家山称“家祭”;另一种是对宗族祖先的拜祭,称 “祖山”、“大众山”,拜祭祖山称“扫大众山”。
[121]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
清明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
拜清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
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先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
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时令的特色食品。
[27-28]  插柳清明与柳清明与柳 [39]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
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
有专家认为,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插柳戴柳另一种说法是驱鬼辟邪。
中国北方一些地方将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合称为“三大鬼节”。
因受佛教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的影响,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清明既然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45-46]  
人气
91
发布时间
2023-12-14 04:56
所属行业
通信电源
编号
40637311
我公司的其他供应信息
相关电源模块产品
拨打电话 请卖家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