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ETP48300-M5A1嵌入式通信电源48V300A插框满配4只R4875G1
华为ETP48300通信电源48V300A嵌入式数字化电源
ETP48300配置说明
插框:整体9U,2U 整流模块安装空间,6U 配电空间,1U监控
监控单元:SMU002B
输入制式:220/380VAC三相四线兼容220VAC单相
交流输入范围:85-300V,45-66HZ;
交流配电:2路63A/3P空开
直流配电:BLVD空开:1*63A/1P,1*63A/1P,1*63A/1P,1*32A/1P,2*16A/1P LLVD空开:1*125A/1P,1*125A/1P,1*125A/1P
大可配置5个R4850N2整流模块
交流防雷:标称雷击放电电流20kA,大雷击放电电流40kA,8/20μs
直流防雷:差模10kA,共模20kA,8/20μs
3、特 点
1U整流模块:高密度(42.7W/inch3)、高效率 gt;96%), 高温下可靠输出(55℃以下输出不降额)
电源宽工作温度范围:-40~+65℃
电源模块支持热插拔,安装维护便利
标准安装结构设计,通用性强
电源结构紧凑,节省空间,节省安装成本
完善的模块休眠功能,提高系统效率
智能化蓄电池管理和电池保护,延长电池使用寿命
支持环境监控,可通过干接点、串口或网络接口实现远程管理
中国的三驾马车:投资领衔,外贸趋降,消费回升
12月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2023年投资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其中工业投资和基建仍是投资主力,中部地区是增长重点;房地产投资下滑态势趋缓但全年增速可能依然为负,一二线城市的投资会有较好表现。消费疲软现象预计在下半年会有所好转,明年全年增速可达5%以上。进出口增速骤降但总值继续保持高位运行,2023年同比增速趋零或大幅负增长。
1、 投资:优先重点基建和高端制造业,房地产颓势有所好转
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20043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84109亿元,同比增长1.1%。从环比看,11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下降0.8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同比增长0.7%;第二产业增长10.1%;第三产业增长3.2%。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0.1%。其中,采矿业投资增长0.5%,制造业投资增长9.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9.6%。第三产业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8.9%。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3.7%,中部地区投资增长9.4%,西部地区投资增长4.8%,东北地区投资增长0.9%。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5%,港澳台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外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3.4%。
图片
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2.2%(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较10月份回落2.8个百分点。10月份制造业利润总额51739.3亿元,下降13.4%;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13943.0亿元,同比增长60.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4085.9亿元,增长15.5%。制造业强国,高质量高技术制造业是重点,明年制造业增速会继续保持高位潜行状态,但总体增速可能略低于1-10月制造业增速的9.7%。2022年1-10月基建投资累计增速高达11.4%,从当前地方政府的财政情况出发,我们认为明年的基建增速应会低于上年,但增幅可能还会接近两位数。
为了稳住经济大盘,2022年四季度对房地产市场的纾困救助政策频发,有关金融和监管部门的“第二支箭”和“十六条”充分验证了部分限制政策出现了暂时的拐点。尤其是融资方面,各大商行授信额度已达数万亿元,并且证监会也部分放松了房地产行业的融资限制。这些主要为了“保交房”、“保主体”的利好政策是避免房地产的硬着陆而已,并不意味着包括“房住不炒”以及“不会把房地产作为短期经济刺激手段”等产业政策和承诺的根本变化。更不是推动房地产热潮的卷土重来。原来对于“去金融化”的多数政策限制仍然有效。
我们看到,1—11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23863亿元,同比下降9.8%;1—11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12125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3.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6.2%。11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5520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0%。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增长18.0%。这是多年政策调整以及居民购买力下降的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此的销售形势不可能短期内逆转,*终会影响到房地产投资增速,否则就会有加大库存大增的困扰。2022年1-10月全国土地销售面积下降53%的数据也不支持明年开工扩大的猜测。鉴此,我们对明年的房地产投资与销售继续保持审慎悲观,悬疑只在于明年的收缩力度会减少多少的问题。居民收入连年不及预期和人口变化的不利因素等很难改变房地产下行预期,如果叠加其他因素而导致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那么未来硬着陆的风险就会显著加大。这取决于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关键不在产业本身而是取决于未来的经济增速和民间财富的变化情况。
2、消费:过度低迷后见底回升,亟待给予战略提升
11月份,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615亿元,同比下降5.9%。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4828亿元,下降6.1%。
消费前景与民间消费能力密切相关,这两三年来居民收入无疑受到了疫情的巨大冲击,这是消费增速不断下滑的主要原因。也要看到随着民间消费意愿的下降, 2019年年中-2022年年中城乡居民存款余额的三年复合增长率为13.6%,远超此前几年的6.8%,形成的居民超额储蓄总额已经高达16万亿元。一旦秩序好转、经济复苏、信心回归,超额居民储蓄就会逐步转化为市场购买力增量。我们对明年的社零增速保持乐观,预计即将见底回升,全年应该不会低于5%,也有可能达到6%。随着餐饮、旅游、出行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回升,内需有望成为明年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
***报告指出: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也明确提出“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我们认为,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经济动能的顺利切换还需要增加具体政策,实施效果也需要观察。内需的提升需要一个持续稳定的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作为保障,当相关政策调整带动了经济活跃度提升,相信我们的大内需才会出现同步好转,否则基建、制造业、社会服务设施和其他相关方面的建设也难以特立独行。
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地产、基建和和制造业各有自己的复杂约束条件,明年需要振兴的核心内需应该是不断下滑的民间生活消费,这个明显的终端消费短板事关各行各业,是经济回升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 外贸:衰退阴影下全球经贸继续收缩,中国进出口面临严峻挑战
WTO预计2023年世界商品贸易量仅增约1%,比2022年增速的3.5%低2.5个百分点,收缩力度可谓不小,侧面反映了明年全球经济的整体成色。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8.34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8.6%。其中,出口21.84万亿元,增长11.9%;进口16.5万亿元,增长4.6%;贸易顺差5.34万亿元,扩大42.8%。以美元计价,中国11月进出口总额5223.43亿美元,同比下降9.5%,较上月下降9.1%。11月出口同比下降8.7%,前值下降0.3%。11月进口同比下降10.6%,前值下降0.7%。11月贸易顺差698.4亿美元。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边际变化。
11月我国对美、欧出口同比分别较10月回落12.9和1.7个百分点至-25.4%、-10.6%,对日本出口同比由正转负,对东盟、非洲出口涨幅较10月收窄15.1、0.4个百分比至5.2%、5.4%。11月我国出口份额*大的机电产品同比-11.4%,较10月出口降幅扩大10.7个百分点。
我们不能仅仅把中国的贸易下滑归结为全球经济形势,因为数据表明欧美双方的贸易和投资额在明显扩大并超过了与中国的贸易占比。印度和越南的进出口还在大幅增长。2022年1-9月美欧贸易总额明显扩大并首次超过中美贸易总额。从2月开始,欧洲每月对美出口都超过了中国,意味着美欧贸易开始加强。2022年上半年美国对欧直接投资额以及欧洲对美投资额分别是对中国投资的9.1倍和7.8倍。2022年前9个月,印度商品贸易总金额超8900亿美元,同比增速超过20%。2022年前11个月,越南出口总额3422.1亿美元,同比增长13.4%。
疫情以来中国进出口一度展示了中国经济特色决定的强大韧性,中国制造和中国建设有效推动了中国外贸形势的一枝独秀,成为支撑疫情经济的主力军。这一趋势出现了较快的趋缓迹象,2023年总体增速可能为零或负增长。之不看大幅下降,是因为东盟贸易在走强受欧美经济低潮影响较小。中国对东盟出口2022 年 1-10 月,累计增长 20.5%,增速较 2020-2021 年两年的平均增速加快 3.6个百分点,未来持续看好。由于上年基数较大以及外需的潜在减弱,明年我国进出口增速或将大幅低于上年,部分投行已经预测明年可能负增长6-8%,真若如此则压力倍增,就看投资与消费如何负重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