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ZXD5000 V6.0电源模块100A功率6000W 中兴ZXD5000V6.0产品特点一,中兴ZXD5000 100A通信电源输入电压范围宽,更适用电网电压波动较大的地区使用。
输入电压范围单相三线制80V~300V,其中在150V~300V可以全额功率输出,在110V~150V可以输出20A的电流,在80~110可以输出100A的电流。
中兴ZXD5000 100A通信电源整流器功率由两组成,完成功率因数校正,使其在全输入电压范围内功率因数为1 ,并进行电压预调整。
后主要完成功率变换和电压转换。
二,中兴ZXD5000 100A通信电源采用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明显的减小对电网的污染;输入功率因数≥0.99。
三,中兴ZXD5000 100A通信电源较宽的工作温度范围,在-5℃~45℃的温度范围内可以全额输出功率; 四,中兴ZXD5000 100A通信电源高可靠性。
采用高可靠性设计,即使断开系统的总线,整流器也不会损坏;整流器在交流电压达到460V,也能保证不损坏,从而使可靠性大大提高。
五,高效率,效率≥90%; 六,中兴ZXD5000 100A通信电源采用热接插技术,即插即用大大缩短系统的MTTR,改善了系统的维护特性。
产品规格●高效、节能设计,绿色理念从内到外的全面展现系统采用高效整流器,整流器峰值效率大于96.2%,整流器休眠功耗低至4W以下。
●整流模块体积小、功率密度高,提高机柜空间利用率ZXD5000V6.0整流模块功率密度较上一版本提升三倍达到25.52 W/in3,厚度仅为1U,可充分利用机柜内空间,单机柜容量可达2000A。
●全数字化设计,性能更加稳定整流器采用DSP+MCU双数字电路控制方式,系统采用CAN+RS485双总线控制,系统供电可靠性更高,传输速率更快。
●“Easy touch”功能,巨大信息流中的迅捷对话之桥对于数量很多的整流器和一个监控单元,通过“easy touch”功能可以方便地实现操作者、监控、整流器间的快速对话及告警查询。
●兼容性强,与上一版机柜可并柜兼容可与上一代电源ZXDU88 S402(V5.0)机柜并柜,充分利用原有的机柜,方便机房旧设备改造升。
●强大的容量扩展能力,满足核心机房近远期容量增加的需求强大的扩展能力,系统**容量可达6000A,**配置由4个交流屏、4个直流屏、3个整流柜组成。
参数规格ZXD5000(V2.0)100A开关整流器具有如下主要特点:1. 采用了的PS-ZVZCS-PWM零压零流相移谐振脉宽调制技术,降低了开关损耗和电磁干扰;2. 小电流时高效率,20%负载以上效率达90%以上,效率曲线平坦;3. 交流输入范围宽,达±25%;4. 负载恒功率输出,节省用户投资;5. 的模块化设计,具有软件和硬件均流功能,多台并联自动均流选择要点 48V/100A系列通信电源是以ZXD5000 48V/100A整流器和监控单元ZXDU3000-CSU为核心组成部分的智能通信电源系统。
■整流器内置微处理器,良好的人机界面,可实现本机监控,显示模块信息; ■采用全负载范围内的PS-ZVZCS-PWM软开关技术,当负载电流变化范围为20%-110%,模块效率都在90%以上,半载以上时效率大于92%;节省运行成本,整机可靠性提高; ■风扇多转速控制技术,风扇的MTBF提高到150,000小时; ■采用三相四线制输入,无中线电流。
完全避免了不平衡所引起的中线电流过大损坏设备的情况; ■无限流调节,限流点可以在10%-110%的额定电流输出范围内平滑设定、无调节,提高蓄电池充电电流精度,保证电池充电平稳可靠,有效延长蓄电池寿命。
■采用HOT-PLUG技术,即插即用,安装维护方便; ■直流输出电压:40-60V ■额定输出电流:100A ■交流输入范围:三相285-475V ■效率:≥92%(半载以上) ■功率因数:≥0.93(额定输入/输出)中兴ZXD5000 V6.0电源模块100A功率6000W中兴ZXD5000V6.0是一款高性能电源模块,可提供100A的持续输出电流和6000W的峰值功率。
这款电源模块的压力控制非常**,具有高电压稳定性和低电压降。
中兴ZXD5000V6.0采用*新的控制技术,拥有高效、可靠的输出,能够满足各种复杂的应用场景和要求。
中兴ZXD5000V6.0电源模块采用了质量可靠的材料和配件,因此具有出色的性能和耐用性。
其具备多种安全保护机制,包括过压和过流保护、短路保护等,确保了设备的安全运行。
此外,中兴ZXD5000V6.0电源模块还具有远程监控、集中管理等功能,使得设备的监控和管理更加便捷。
中兴ZXD5000V6.0电源模块是中兴公司坚持品质和可靠性的体现。
中兴作为一个拥有丰富经验和强大资源支持的企业,持续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各种高性能、高品质的产品。
此款电源模块完全符合中兴一贯的品质标准,达到了客户需求的*高水平。
中兴ZXD5000V6.0电源模块的产地为广东。
广东作为一个地理位置优越、具有经济和工业实力的省份,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发展中心。
在这里生产的中兴ZXD5000V6.0电源模块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先进技术和生产工艺,确保了产品的品质和可靠性。
中兴ZXD5000 V6.0是一款广受欢迎的高性能电源模块。
它集成了中兴多年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成为了一款质量可靠、性能优异的产品。
中兴ZXD5000 V6.0所达到的品质水平无疑将会给用户带来更高的满意度和更好的使用体验。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 [53-54] 、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七夕节由星宿崇拜演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
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1-4]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
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4-6]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
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
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编辑 播报节日起源自然天象崇拜牛郎织女星象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从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刻的观星文化,“牛郎织女”就是典型例子。
七夕的牛郎织女传说*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追求秩序的古人们不仅将天空规划得井井有条,还将星宿与地面区域一一做了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面来说,称作“分野”。
简单来说,古人就是将天上每个星座都与地上的实体地理区域一一对应,古代分星与分野目的主要是为了配合占星理论进行天象占测。
在古代星宿体系中,“牛宿”由6颗星组成,位于银河的东岸,像两个倒置的三角形,一上一下,很有特点,不过上面的那个三角形更大一些,亮一些。
而下面的小三角形正好位于黄道上,这几颗星组成了一个头上有两角,却只有三只足的牛,因此古人称其为“牵牛”。
这头“牛”的南边有9颗小星,组成了“天田”,是它耕作的地方,再向南看,在接近南方地平线的地方,是“九坎”9星,坎是蓄水的低地,用于灌溉农田。
牛宿的东面紧挨着的是“罗堰”3星,是类似水库的水利设施。
“织女”3星位于牛宿的北部,其中的“织女一”星是全天第五亮星,仅次于“大角”星,因此又常直接称为“织女星”。
人们将“牛宿星”与“织女星”合称为“牛郎织女”。
[13-14] 人们对牛郎织女自然天象的崇拜由来已久,可追溯到远古时代。
《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日月五纬俱起牵牛;四万五千年,日月五纬一轮转;…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
”《汉书·律历志》:“指牵牛之初,以纪日月,故曰星纪;五星起其初,日月起其中。
”《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勿声”。
《尸子》:“天左舒而起牵牛,地右辟而起毕昴”。
《天官书》[正义]:“南斗、牵牛、须女皆为星纪,于辰在丑,越之分野,而斗牛为吴之分野也”。
《开元占经》卷61引石氏曰:“牵牛生于列泽之邑,以主越国”。
按:牵牛星是吴、越之地的分野星。
牵牛婺女”*初的含义是粤地用以作天文星区对应地理分野的“分星”。
婺女星后来衍化成神话中的女神,民间称为七姐、天仙娘娘、七星娘娘、七娘妈等,是编织云彩、纺织业者,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佢诞辰。
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后来民间把故事进一步发挥,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
[9] [13-15] 百科x混知:图解七夕节时间数字崇拜“七夕”月逢七、日逢七。
在古代,古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
《尚书考灵曜》:“(天地开辟),七曜俱在牵牛初度”。
《易纬通卦验补遗》:“天皇氏之先,与乾曜合德”。
按:此言天皇氏祖先与日、月、五星(七曜)合德,即其身份极为崇高。
《易传》:“日、月、五星,起于牵牛。
”《汉书·天文志》:“牵牛,日、月、五星所从起,历数之元,三正之始。
” [5] [16] “七月初七”与古人对数字和时间的崇拜有关。
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七重”列为吉庆日。
“重日”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
在这些“重日”中,不难看出古人对数字的崇拜,如九与五是重要的数字,九五**是地位的象征。
而“一”是万物起始之意,是成就、地位和尊荣的象征。
[17] “七”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
“七”在民间表现为时间的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结。
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
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
“七”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5] [8] [16] 七姐诞七夕七夕(4张)七姐诞,又称七娘会、七娘妈诞等。
七姐(织女星)是编织云彩、纺织业者,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佢诞辰。
“七姐诞”(七娘妈诞)的主要活动有祈福许愿、乞求巧艺、祈祷姻缘、保护小孩平安等。
拜七姐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七姐;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日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七姐祈福、乞巧。
[3-5] [18] 人们对牛郎织女自然天象的崇拜由来已久,可追溯到上古时代。
七夕节历史久远,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
七姐诞的乞巧习俗传入北方西安一带始于汉代,汉代是南北各地风俗习惯传播融合时期,西汉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的历史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
七夕节乞巧是向七姐(织女)祈求心灵手巧,希望婚姻幸福,家庭美满。
七姐诞,在福建闽南、浙江温岭和台湾等地区即称为拜“七娘妈”,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这一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天仙。
[5] [19] 民间相传,在每年的七夕夜晚,是天上织女牛郎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
女孩们在这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拜祭,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
生殖崇拜”七七"是生命周期。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它说男子以8岁一个周期,女子以7岁一个周期。
女子7岁肾气盛,换牙齿头发变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
天癸是肾精,任督二脉,以中医说法,"为一身阴阳之海,五气贞元",也就是说,二七就来月经,可以生子。
三七肾气平均,*后的牙齿长齐,发育完全成熟。
四七筋骨坚,头发长极,身体盛壮,到了顶点。
五七阳明脉衰,面容开始焦黄,头发开始掉。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是一个生命周期结束。
"七"这个数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应该是结束中的诞生。
《周易·复卦》:"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
"孔颖达疏:"天之阳气绝灭之后,不过七日阳气复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
""来复"是去而复来,也就是重生,轮回循环,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尽,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丰满。
节名由来牛郎织女七夕:七月七,人称“七姐诞”,因拜祭活动在七月初七晩上(晚上,古称“夕”),故称为“七夕”。
[1]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乞巧节:得名于“七姐诞”的“乞巧”习俗。
七月七是七姐的诞辰,“乞巧”是“七姐诞”的重要习俗之一,故又称“乞巧节”。
民间相传,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
旧时代女子们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其实,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
[1]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它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女子们专属节日。
女孩子们在这个晚上,除了向织女乞求巧手之外,更乞求婚姻巧配。
过去,婚姻是决定女孩子一生幸福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痴情女子会在七夕当晚,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婚姻美满幸福。
[17]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牛公牛婆日:在越南,七夕的庆祝主体是华人,七夕有个别称叫做“牛公牛婆日”。
[11]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道德腊:道教《天皇至道太清玉册》称:七月七日,名道德腊,此日五帝会于西方七炁素天。
[20] 中国情人节: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因被赋予了与爱情有关的内涵,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非常具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8] 民间习俗编辑 播报香桥会在江苏宜兴,有七夕香桥会习俗。
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
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
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
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的。
[17] 接露水浙江农村,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
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3] 拜七姐七月七的七娘会,广东多称“拜七姐”,闽台即称为“拜七娘妈”。
广东旧时过七巧节是非常热闹的。
宋代刘克庄曾有诗咏道:“瓜果跽拳祝,喉罗朴卖声。
粤人重巧夕,灯光到天明。
”在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各种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模型等物。
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浸,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
或组织大家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
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
传统“七姐诞”庆祝仪式由农历七月初六晚开始,为期一至二晚。
不同地方庆祝“七姐诞”的仪式各有不同特色。
“七姐诞”乞巧习俗在东南亚地区也很流行。
[1] [3] [9] [21-22] 在广州,无论贫富之家,姑娘们都会梳妆打扮,点上香烛,“先期备办种种奇巧玩品,并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等(见《广州岁时记》)。
广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参加,但新婚后的新娘在过第一个七夕时,要举行一次“辞仙”仪式。
据《广州市志》卷十七所载,初七日,旧俗还有女子泛舟游石门沉香浦的活动。
游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装饰,称为花艇。
她们信此日为“仙女淋浴日”。
东莞七夕拜七姐”,民间传统的乞巧拜七姐祈福仪式,仪式包括上贡品、净手、上香、拜祭等环节。
有的地方在七夕之夜,女子们在月光下摆上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
围坐在桌前默念自己的心事,向织女星许愿。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
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
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
广州天河区、番禺区、黄埔区一带把七夕节称为“七姐诞”,又叫“七娘诞”、“摆七娘”、“拜七娘”,是岭南古老乞巧民俗的存续。
七夕之日,由社区组织“拜七娘”仪式,祭拜对象除了牛郎、织女二星,还有织女的6个姐妹。
社区女性展示手工艺制品,是“摆巧”活动的主要内容。
[22-25] 拜七娘妈在福建闽南、浙江温岭和台湾等地即称为拜“七娘妈”,七娘妈又称七星妈、七星娘娘、七星夫人、七娘夫人等,为织女星化身。
七夕是“七娘妈”的诞辰日,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这一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
每年这天,人们三五成群到七娘妈庙供奉花果、脂粉、牲礼等。
这天,台湾民间还流行一种“成人礼”,即孩子长到满15岁时,父母领着他带着供品到七娘妈庙酬谢,答谢“七娘妈”保护孩子度过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时代。
在这一天,台南地区要为16岁的孩子“做十六岁”,行成人礼。
有的家长除了在七夕节这天祭谢“七娘妈”之外,还专门为孩子举行成人礼的事而宴请亲友,庆贺一番。
闽南、台湾民间七夕虽不很重乞巧,但很看重保健食俗。
每到七夕之际,几乎家家户户要买来中药使君子和石榴。
石塘七夕习俗流行于浙江温岭沿海的石塘、箬山一带,为16岁以下儿童于七夕节之日向七娘妈祈福的传统民间活动。
石塘先民于三百多年前从闽南迁入,此习俗随之而来,存续至今。
主祭者为女性长辈。
[26-28] 斗巧七夕斗巧,判定斗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输巧”、“兰夜斗巧”和“投针验巧”等几种形式。
[29] 穿针乞巧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 [8] 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
世谓之穿针楼。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
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
土民之家皆效之。
”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
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 [30-31] 对月穿针“对月穿针”,是指七月初七这天傍晚,家家户户都把庭院清扫干净,年轻妇女和姑娘们先要向织女星虔诚跪拜,乞求织女保佑自己心灵手巧。
然后,她们把事先准备好的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拿出来,对月穿针,谁先把七根针穿完,就预示着将来她能成为巧手女。
[8] 喜蛛应巧喜蛛应巧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
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
民间亦效之”。
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
”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