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学成分分析
金属材料表面清洁度评价
表面改性分析(表面粗糙度,硬度,表面有无涂层,有无氧化处理,表面掺杂元素分析等等)
镀层厚度成分及纵深掺杂元素分析
镀层裂纹检测.镀层孔隙检测,表面硬度测试等。
机械性能测试: 硬度,拉伸试验,弯曲试验,冲击试验等
金属结构分析:金相分析,晶粒尺寸,无损检测 内部缺陷,多层结构形貌观察,材质元素成份表征,断面形貌等金属部件尺寸测量
环境可靠性测试(高低温,湿热温度循环,冷热冲击,温度快速变化盐雾等)
腐蚀试验:无机酸侵蚀,盐雾试验,so,腐蚀,H,s腐蚀,混合气体腐蚀
表面污染与腐蚀物分析
二、金属材料检测相关标准:
GB/T2235钢铁酸溶硅和全硅含量的测定还原型硅钼酸盐分光光度法 GB/T2239钢铁及合金铝含量的测定铬天青S分光光度法
GB/T22312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碳酸钠分离-二苯酸铣二肼光度法测定铬量 GB/T 223.14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钽试剂萃取光度法测定钒量
GB/T223.17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二安替比林甲烷光度法测定钛量
GB/T 223.26 钢铁及合金钼含量的测定硫氰酸盐分光光度法
GB/T 223.40 钢铁及合金铌含量的测定 氯磺酚S分光光度法
GB/T223.59 钢铁及合金磷含量的测定铋磷钼蓝分光光度法和锑磷钼蓝分
GB/T223.60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高氯酸脱水重量法测定硅含量
GB/T 223.63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高碘酸钠(钾)光度法测定锰量
GB/T 223.64 钢铁及合金锰含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223.78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姜黄素直接光度法测定硼含量 GB/T2281-2010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 GB/T247钢板和钢带包装 标志及质量证明书的一般规定 GB/T1839-2008钢产品镀锌层质量试验方法
GB/T2975钢及钢产品力学性能试验取样位置及试样制备
GB/T4336 碳素钢和中低合金钢 多元素含量的测定火花放电原子发射光谱法(常规法)
GB/T5027 金属材料薄板和薄带塑性应变比(r值)的测定
GB/T 5028 金属材料薄板和薄带拉伸应变硬化指数(n值)的测定
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17505钢及钢产品交货一般技术要求
GB/T 20066 钢和铁化学成分测定用试样的取样和制样方法
GB/T20123 钢铁总碳硫含量的测定高频感应炉燃烧后红外吸收法(常规方法)
GB/T 20125 低合金钢 多元素含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GB/T20126非合金钢低碳含量的测定第2部分:感应炉(经预加热)内燃烧后红外吸收法 GB/T24174钢烘烤硬化值(BH2)的测定方法
GB/T25052-2010 连续热浸糖层钢板和钢带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美
行业资讯:
华北地区共有中上元古界一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下第三系四大套不同类型的油气源岩。
下第三系暗色泥岩巨厚(600~2600米),分布普遍,有机质丰度较高,为腐殖—腐泥型,转化条件较好,是主力生油气层系。
为上古生界本溪统一上石盒子组发育有较厚的煤、暗色泥质岩及灰岩等,有机质丰度特高,属腐殖型,以生气为主,是勘查天然气的重要层系。
中上元古界和下古生界都以碳酸盐岩为主要生油气岩,有机质丰度较低,属腐泥型,除分布局限的中上元古界厚度较大外,下古生界的厚度较薄。
中生界的暗色泥岩含有机质中等,以腐殖型为主,厚度较薄,分布局限,具有一定的生油潜力。
在各套地层中,分布着特征不同的储集层或岩体。
第三系内各类砂体发育,分布普遍,具高孔渗性能,是*有利的区域性储油气层系。
中上元古界—上古生界的碳酸盐岩储层,以次生孔洞和裂隙为主,特别是几个主要沉积间断面(加里东、怀远上升)由于长期的风化、侵浊、淋滤,生孔洞较为发育,常形成重要的储集层。
中生界和上古生界所发育的各类砂体,由于胶结致密,几经变化,原生孔隙已大部消失,次生孔隙也不发育,储集条件较差。
只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这些砂体可形成较好的局部性储集实体,如冀中坳陷苏桥气田的上石盒子组储层等。
一些古老的或中新生界的火成岩体和古老结晶岩的风化壳,在特定条件下有时发育较好的原生和次生孔、缝,也可形成储集层。
上述各套地层中不乏各类盖层。
下第三系的泥页岩分布广、延续好,总厚、单层厚度都较大(包括部分石膏盐岩层),遮盖系数也较大,构成良好的区域盖层。
上古生界和中生界盖层以泥质岩为主,下古生界的膏盐层则是封盖条件**的盖层。
华北盆地生、储、盖组合多样,其中以下第三系自生、自储的组合为主。
由于复杂的区域构造格局和多套的生、储、盖层系,在华北地区还形成了“新生古储”“古生新储”等多种类型。
四、基本掌握了油气富集规律及其控制因素
1.华北盆地有两次主要油气聚集期:印支早期以前,华北地区基本未形成构造圈闭。
自印支晚期运动特别是燕山运动以来,在多期次的褶断运动影响下,形成了构造圈闭。
由于这些圈闭恰好与古生界及中生界生油岩的成熟期相配套,成为华北盆地第一个油气富集高峰期。
到了喜马拉雅运动中、晚期,由于华北盆地的中新生界生油岩都已进入成熟期,并有块断运动所形成的各种圈闭与之相配,成为华北盆地的第二个油气富集高峰期。
但中生界及古生界油源不如后者充足,且又经受了后期较强烈的改造和破坏,现今华北盆地所发现的油气藏大多为后富集期所形成,是油气富集*主要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