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冷链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冷库需求量持续增长,冷库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然而,有部分企业一心只顾发展忽视了值得关注的冷库安全,导致起火爆炸等冷库事故频发,轻则造成经济损失,重则导致人员伤亡。
2021年12月31日11时11分,大连市鞍山路104号新长兴市场地下二层发生火情。事故共造成8人死亡,1名消防员因公殉职,5人轻伤。
火灾事故原因是企业违法建设冷库,违规使用易燃保温材料,违规使用电焊动火作业,造成保温材料着火,产生大量有毒气体致8人窒息遇难,1名消防员壮烈牺牲。
01
什么是违法建筑冷库?
违法建设,通常是指未经审批或审批不合格就建设,或是让不具备冷库设计、物流的单位进行建设等等。此外,在《大型商业综合体火灾风险指南(试行)》中,“冷库、仓库与其他功能区防火分隔不符合要求;擅自将其他区域改为仓库、冷库。”算是风险。
02
什么是违规使用易燃保温材料?
《冷库设计标准》 GB50072-2021
保温隔热材料的燃烧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冷库库房采用金属面绝热夹芯板等轻质复合夹芯板做保温隔热围护时,夹芯板芯材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1级,且B1级芯材应为热固性材料。
2.建筑外围护结构的外墙及顶棚采用内保温隔热系统时,保温隔热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1级。隔热材料表面应采用不燃性材料做保护层。
03
什么是违规使用电焊动火作业?
通常的情况是,电焊作业没有审批(动火审批),电焊工无证上岗,电焊作业时未清理现场的可燃物、未进行公告、未安排人员现场监护、电焊作业完成后未清理火种等。
有些冷库是利用废旧的厂房、库房改建而成;有的直接采用夹芯隔热板和轻钢结构,未进行任何防火处理,这些冷库的耐火等级很难达到二级耐火等级要求,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蔓延和整体坍塌。
这类场所使用的保温隔热材料多为聚苯乙烯或聚氨酯泡沫,高分子材料,燃烧后烟气浓,毒气强。
随着一些新型冷库建筑材料的应用和实际储藏规模的需要,冷库的建筑规模也在成倍增加,一些装配式冷库的建筑面积可达上万平方米,因没有进行适当的防火分隔,一旦发生火灾,火势会迅速蔓延。
一些单位违规动火作业,没有采取安全的防护措施,导致作业过程中产生的火星四溅,一旦接触冷库内部的可燃物,极易形成立体燃烧,同时保温材料也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烟雾,对人员疏散和火灾扑救造成很大的困难。
冷库建筑出于保温和使用功能上的需要,往往将库房、冷间等不同的功能区串联起来,难以满足每个功能区都具有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有些食品加工厂直接把冷库设在生产车间内,生产与冷藏混为一体;有些冷库设在地下室内,却没有直接通向地面的安全出口;一旦发生火灾,冷库中的人员和物资很难进行有效的疏散,造成损失和伤亡的扩大。
由于对冷库建筑认识上的模糊和偏差,尤其是将一些规模不大的装配式冷库简单地作为一个冷藏装置,对其需要设计和配置哪些消防设施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和概念,造成冷库的消防设施几近空白,一旦发生火灾,只能任其燃烧,望火兴叹。
由于冷库内用来保温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聚氨脂泡沫塑料和玻璃纤维等材料都具有很强的易燃性,还有一些防水涂料也能挥发出可燃气体与空气形成爆炸混合物,若在施工中不采取有效的防火措施,很容易因动火用电发生火灾。
有的单位为了让使用空间大化,随意在冷库内部进行简单分隔,用作办公室、机房等其他用途,分隔的材料往往达不到消防安全标准要求,有些甚至是可燃材料,然而办公场所和配电间内,电器线路较多,用电荷载大,易产生高温甚至火源,设置在隔间内,具有很高的火灾风险。
部分企业主安全意识淡薄,只图眼前利益,疏于安全防患,安全制度只停留在书面和形式。一些设备及建筑结构老化、损毁,整改措施却不到位。领导和员工没有尽到安全工作的责任,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导致隐患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冷库存在的火灾隐患不可小觑,如何加强消防措施尤为重要应严格落实“以防为主,以消为辅”的消防工作方针。
04
冷库消防知识要牢记
1) 严禁冷库与住宿等其他功能区设置在一个防火分区;
2)严禁冷库使用聚氨酯等易燃可燃材料作为保温材料,根据冷库建筑物在生产使用中火灾危险的程度,采取相应耐火等级的建筑结构,设置必要的防火分隔物,为在火灾发生的情况下,迅速安全地疏散人员及物资创造有利条件。
3)要避免点火源的产生,对冷库内所有电器,如照明、通风和各种机械用的电机要有防爆措施,严禁私接乱搭电气线路或电气线路穿越保温材料。
4)严禁未经监管部门备案及未落实现场安全条件和看护措施就动火作业;
5)冷库应按标准配齐配全消防自动灭火设施与灭火器具、防毒面具、确保逃生通道畅通无阻;
6)必须在冷库明显位置张贴“冷库易发火灾,需严格安全措施”“冷库动火作业必须落实安全条件”等警示标语;
7)明确冷库的消防安全管理员,明确消防安全巡查检查工作职责,加强日常监管,将日常防火巡查工作抓实做实,从源头上堵住冷库发生火灾的隐患;
8)加强消防安全教育,对生产一线操作人员经常进行防火、灭火和逃生演练,尽量减少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