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法规框架
1、《食品卫生法》
该法是日本食品接触材料(FCM)的基础法规,明确禁止生产、销售或使用可能危害健康的食品接触产品。2020 年修订后引入 “正面清单制度”,要求所有食品接触材料必须使用清单内的物质。
正面清单:分为基础材料和添加剂,涵盖塑料、橡胶、金属等 21 类聚合物及 425 种新增物质,未列入清单的物质迁移限值为 0.01mg/kg。
2、厚生劳动省第 370 号公告
该公告是《食品卫生法》的实施细则,详细规定了不同材质的检测标准:
通用标准:所有材料需符合重金属(如铅)、合成色素、增塑剂等通用要求。
类别标准:针对塑料、玻璃、陶瓷、橡胶等材质,设定特定迁移量限值。例如:
塑料:PVC、PE、PP 等 13 种树脂需检测单体迁移量(如氯单体≤0.01mg/kg)。
陶瓷 / 玻璃:铅溶出量≤1.0mg/L,镉溶出量≤0.1mg/L。
密胺餐具:三聚氰胺迁移量≤2mg/L,甲醛迁移量≤15mg/L。
特殊用途标准:针对高压加热容器、自动贩卖机部件等特殊场景,设定更高要求。
二、检测报告要求
1、必须按照 370 号公告检测
出口日本的食品接触产品需通过符合 370 号公告的检测,报告需包含以下内容:
材质分析:明确产品材质及成分,确保符合正面清单要求。
迁移测试:根据接触食品类型(水性、油性、酸性等)选择模拟液,测试温度和时间(如 70℃、4% 浸泡 2 小时)。
重金属溶出:金属制品需检测铅、镉、汞等重金属溶出量。
2、实验室资质
日本认可实验室:国内部分实验室(如我们杰信公司总部实验室)已获日本资质,可出具相关产品检测报告并可用于日本通关。
3、报告用途
检测报告需提交至日本厚生劳动省检疫所,作为进口申报的核心文件(合格的检测报告可以用于通关)。
三、合规流程与注意事项
1、出口前准备
材质确认:确保产品材质及添加剂均在正面清单内。
标签合规:包装需标注材质、使用限制(如 “不可微波炉加热”),避免使用 “无添加” 等误导性宣称。
2、进口申报
文件提交:需提供检测报告、原产地证明、卫生证书等文件,通过电子系统申报。
抽查检验:日本检疫所可能随机抽样检测,不合格产品将被退回或销毁。
四、典型案例与应对建议
案例:某企业出口陶瓷餐具因铅溶出量超标被退运,后改用无铅釉料并通过检测。
建议:
选择合规实验室:优先委托获日本认可的实验室(如我们杰信公司总部实验室)。
模拟测试:对新产品进行全项目预测试,避免正式检测不合格。
供应链管理:要求原料供应商提供材质证明,确保符合正面清单。
如有食品接触产品出口日本的企业需要做产品检测报告,可以与我们联系。
联系人:邹工

其它资讯
▲ 重金属溶出测试项目详解
依据JFSL 370标准,重金属测试涵盖铅、镉、铬、镍等8种元素。测试方法采用4%溶液在60℃环境下浸泡30分钟,使用ICP-MS检测仪器分析溶出量。铅限量标准为0.4μg/mL,镉为0.3μg/mL。特殊材质需增加测试条件,如金属制品需在pH2.5的酸性溶液模拟醋渍环境,陶瓷制品需进行24小时长时间浸泡测试...
根据《食品卫生法》,MHLW引入了正面清单制度,只允许在食品、容器和包装中使用经过安全评估过的物质。2020年4月30日,MHLW公布了首批合成树脂原料正面清单(PL),该清单于2020年6月1日正式实施。实施日之前在日本销售的物质被划分为现有物质,实施日之后销售的物质被划分为新物质。现有物质有5年过渡期(截止期 2025.5.31),在过渡期内必须列入正面清单。新物质无缓冲期,必须在生产或进口前列入正面清单。MHLW对申请纳入清单的物质进行审查并不断的更新正面清单。
▲玻璃类产品的常见问题是耐热冲击性能不足,如玻璃罐在高温灌装后可能破裂。陶瓷类产品的常见问题是釉面铅镉溶出超标,需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釉料配方和烧制温度。纸制品类产品的常见问题是微生物污染,需在生产过程中加强卫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