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法规框架
1、《食品卫生法》
该法是日本食品接触材料(FCM)的基础法规,明确禁止生产、销售或使用可能危害健康的食品接触产品。2020 年修订后引入 “正面清单制度”,要求所有食品接触材料必须使用清单内的物质。
正面清单:分为基础材料和添加剂,涵盖塑料、橡胶、金属等 21 类聚合物及 425 种新增物质,未列入清单的物质迁移限值为 0.01mg/kg。
2、厚生劳动省第 370 号公告
该公告是《食品卫生法》的实施细则,详细规定了不同材质的检测标准:
通用标准:所有材料需符合重金属(如铅)、合成色素、增塑剂等通用要求。
类别标准:针对塑料、玻璃、陶瓷、橡胶等材质,设定特定迁移量限值。例如:
塑料:PVC、PE、PP 等 13 种树脂需检测单体迁移量(如氯单体≤0.01mg/kg)。
陶瓷 / 玻璃:铅溶出量≤1.0mg/L,镉溶出量≤0.1mg/L。
密胺餐具:三聚氰胺迁移量≤2mg/L,甲醛迁移量≤15mg/L。
特殊用途标准:针对高压加热容器、自动贩卖机部件等特殊场景,设定更高要求。
二、检测报告要求
1、必须按照 370 号公告检测
出口日本的食品接触产品需通过符合 370 号公告的检测,报告需包含以下内容:
材质分析:明确产品材质及成分,确保符合正面清单要求。
迁移测试:根据接触食品类型(水性、油性、酸性等)选择模拟液,测试温度和时间(如 70℃、4% 浸泡 2 小时)。
重金属溶出:金属制品需检测铅、镉、汞等重金属溶出量。
2、实验室资质
日本认可实验室:国内部分实验室(如我们杰信公司总部实验室)已获日本资质,可出具相关产品检测报告并可用于日本通关。
3、报告用途
检测报告需提交至日本厚生劳动省检疫所,作为进口申报的核心文件(合格的检测报告可以用于通关)。
三、合规流程与注意事项
1、出口前准备
材质确认:确保产品材质及添加剂均在正面清单内。
标签合规:包装需标注材质、使用限制(如 “不可微波炉加热”),避免使用 “无添加” 等误导性宣称。
2、进口申报
文件提交:需提供检测报告、原产地证明、卫生证书等文件,通过电子系统申报。
抽查检验:日本检疫所可能随机抽样检测,不合格产品将被退回或销毁。
四、典型案例与应对建议
案例:某企业出口陶瓷餐具因铅溶出量超标被退运,后改用无铅釉料并通过检测。
建议:
选择合规实验室:优先委托获日本认可的实验室(如我们杰信公司总部实验室)。
模拟测试:对新产品进行全项目预测试,避免正式检测不合格。
供应链管理:要求原料供应商提供材质证明,确保符合正面清单。
如有食品接触产品出口日本的企业需要做产品检测报告,可以与我们联系。
联系人:邹工

其它资讯
自从2020年6月1日正面清单正式实施以来经历了多次修订,发布2024年4月草案正在征求意见。自正面清单正式实施后首次用作食品或容器包装原料却不在清单草案中的物质,需要抓住此次机会进行新物质申报。对于在以往清单草案中已经许可使用的物质,生产商与制造商需注意使用物质在新草案中的规定是否发生变化。
日本厚生劳动省:
Ministry of Health, Labour and Welfare,MHLW
作为对健康、卫生、就业等民生领域进行监管的行政机构,负责制定和实施食品安全相关法规和标准,对食品用、容器和包装实施风险管理。
《食品卫生法》作为基础法规颁布于 1947 年,它对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容器和包装等做出了一般性规定,如该法规要求所有食品接触材料都不得危害健康等。
2018年,厚生劳动省发布了《食品卫生法修订案(No. 46 2018)》,引入了“正面清单”的监管模式,并提出对生产过程实施“良好生产规范(GMP)”卫生管理和传递合规信息的要求。
修订的《食品卫生法》已于 2020 年 6 月 1 日正式生效。
▲玻璃类产品的常见问题是耐热冲击性能不足,如玻璃罐在高温灌装后可能破裂。陶瓷类产品的常见问题是釉面铅镉溶出超标,需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釉料配方和烧制温度。纸制品类产品的常见问题是微生物污染,需在生产过程中加强卫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