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况
国名:蒙古国,代码MN面积:156.65万平方千米人口:340万(2023年1月)首都:乌兰巴托行政区划:全国划分为首都和21个省:两色旗,由红、蓝、红三个垂直并列的长方形组成。左边红色长方形内有一个黄色的索永布。红色代表进步与繁荣,蓝色代表永恒的蓝天,索永布是蒙古民族自由、独立的象征。:盾徽;中间为背负索永布的风马,象征对世世代代兴隆永生的祝愿;下面为青山、、哈达和莲座,代表蒙古人民的宗教信仰——藏传佛教;顶端是三宝,代表蒙古国土上丰富的宝藏。国庆:7月11日国歌:《蒙古国国歌》语言:通用喀尔喀蒙古语时差:同北京时间货币:图格里克蒙古包:是游牧民族使用的一种传统毡制帐篷。呈圆形,内部空间相连为一体。蒙古包的架设简单,拆装容易,适合于经常转场的牧民居住和使用特色饮食:手扒羊肉、烤全羊、蒙古包子、蒙古炒米、奶豆腐、奶皮子、蒙古奶茶、马奶酒2.历史蒙古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聚居在勒拿河流域、叶尼塞河流域及广袤的蒙古高原上1911年12月,蒙古王公在沙俄支持下宣布独立1915年,中俄蒙三方签订有关协议,蒙古独立在形式上被取消,蒙古获得“自治权”1919年,蒙古放弃自治1921年,蒙古人民党领导的人民革命胜利,同年7月蒙古建立君主立宪政府1924年11月26日,召开次人民大呼拉尔会议,废除君主立宪,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签订雅尔塔协定,规定“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1946年1月5日,当时的中国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1992年2月改国名为“蒙古国”民族服饰:蒙古袍、腰带、靴子和帽子3.自然地理位置:位于亚洲中部,是世界上第二大内陆国家,国土面积在中排名居第17位。东、南、西与中国接壤,北与俄罗斯相邻。中蒙两国的边境线长达4676.9千米地形特点:地处蒙古高原北部,地势高亢,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平均海拔为1580米。全国草原辽阔,为发展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水文:88%为内流河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季较差和日较差大,夏季短而干热,冬季漫长严寒,是亚欧大陆“寒潮”的发源地之一4.政治、军事和外交蒙古国的政治制度为宪政共和国蒙古人民军于1921年3月18日创建,总统是武装力量统帅蒙古奉行开放、不结盟的外交政策马头琴、长调、呼麦白月节:类似中国的春节,时间为每年藏历初一、初二国庆那达慕:那达慕在蒙语中意为“娱乐或游戏”,每年的7月11日至13日举行,在蒙古国那达慕又被定为国庆节。传统的那达慕指“男子三竞技”,包括摔跤、赛马、射箭3项比赛5.社会和文化民族:主要为喀尔喀蒙古族人,约占全国人口的80%,还有哈萨克等少数民族宗教:蒙古国居民主要信奉喇嘛教(藏传佛教)文化:蒙古族素有音乐民族之称教育:实行国家普及免费普通教育制体育:蒙古人有着热爱体育活动的民族传统节庆活动:隆重的民间节日是“白月节”“那达慕”饮食:主要以奶制品、肉食品和奶制饮品为主祭敖包、献哈达、递鼻烟壶6.经济和交通蒙古国产业基础薄弱,主要产业包括:矿业、农牧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国民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曾长期实行计划经济。1991年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1997年7月,政府通过“1997—2000年国有资产私有化方案”,目标是使私营经济成分在国家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矿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蒙古国实行经济开放政策蒙古国的交通运输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公路:公路网不发达铁路:蒙古国境内现有两条铁路,一条为乌兰巴托铁路(由南向北从扎门乌德到苏赫巴托尔),另一条为自乔巴山向北至蒙俄边境口岸铁路水运:水运不发达,天津港为蒙古货物通过中国领土出入海洋的指定港口空运:以新乌兰巴托国际机场为中心,开通了乌兰巴托至北京、莫斯科、首尔、东京和法兰克福等地的定期航班7.城市和景点乌兰巴托:蒙古国大城市,首都。原名库伦(意为大寺院),后改为乌兰巴托(意为红色英雄城),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工业和科技中心。位于蒙古国中北部,鄂尔浑河支流图勒河畔,肯特山南端,海拔1351米,纬度北纬48度,人口约141万,面积4704平方千米。地处山谷地带,南北群山连绵,市区南面有蒙古的圣山,山顶有蒙古人民革命纪念碑,可俯瞰全市。东西为草原,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长而严寒,1月平均气温为-29.2摄氏度,夏季短而温暖,7月平均气温为18.3摄氏度。乌兰巴托市区东部为军事机关和驻地,南部和西部为工业区。乌兰巴托是苏赫巴托尔至扎门乌德铁路的大枢纽站,北通俄罗斯,南达中国。市区西南部有新乌兰巴托国际机场。乌兰巴托主要景点:成吉思汗广场、国家历史博物馆、翟山纪念碑、甘丹寺、博格多汗宫博物馆、成吉思汗雕像特日勒吉国家公园:位于乌兰巴托东北约80千米处,海拔大约1600米,是肯特山脉中的一处保护区,1964年开发为旅游目的地。这里既有草原又有森林,风景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