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全球供应链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重构压力。2025年4月10日,美国政府宣布将中国输美商品综合关税提高至145%(含问题附加税),中国随即对等反制,将美国进口商品关税同步上调至125%。在这场“数字博弈”中,第三国转口贸易迅速成为企业规避高关税的“隐形通道”,尤其吸引电子、机械、化工等受冲击严重行业的目光。
关税壁垒下的“生存法则”:转口贸易优势凸显
美国此次加税政策存在明显差异化:对中国商品征收145%的惩罚性关税,而对其他国家同类商品仅维持10%基准税率。这一巨大价差催生了转口贸易的爆发式增长。企业通过将货物经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墨西哥等第三国进行中转,重新包装并取得当地原产地证明,即可将商品以“非中国制造”名义出口美国,规避高额关税。
以半导体行业为例,美国豁免了部分高科技产品关税(如芯片、通信设备),但中国生产的电子元件、机械零部件等仍被列入加税清单。某深圳电子制造企业负责人透露:“通过越南转口,我们的电路板出口成本可降低60%以上,算上物流和合规费用,利润空间仍远高于直接对美出口。”
转口贸易实操:合规性与风险并存
贸易服务机构指出,转口贸易的核心在于原产地文件合法性和物流链路完整性:
文件合规:需获得中转国官方或商会认证的原产地证(如越南FORM A)、商业发票、装箱单等;
物流分拆:货物需在中转国完成清关、换柜、重新贴标等流程,确保物流轨迹可追溯;
规避审查:避免使用敏感中转国(如被美国重点监控的柬埔寨),优先选择与美有关税协定的国家(如墨西哥)。
风险亦不容忽视。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近年加强了对“洗产地”行为的稽查,若查实虚假原产地声明,企业可能面临货物扣押、高额罚款甚至列入实体清单的惩罚。
全球贸易链重构:谁在受益?
转口贸易的兴起间接推动了中转国经济:
东南亚:越南、马来西亚的港口吞吐量同比增长35%,保税区仓储需求激增;
墨西哥:得益于美墨加协定(USMCA),2025年一季度对美出口额同比上涨22%,其中约30%商品被曝实际原产地为中国;
欧盟:部分东欧国家成为中欧企业“曲线出口”的中转站,但欧盟内部正讨论收紧原产地规则以防范贸易欺诈。
专家警示:短期策略非长久之计
中美关税战未有缓和迹象,而转口贸易的灰色地带正成为企业自救的“不得已之选”。在这一轮全球贸易秩序洗牌中,灵活适应规则的企业或将赢得生存空间,但长期来看,供应链多元化和技术创新才是抵御贸易保护主义的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