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 项目的海内外媒体宣发协同与声量放大
一、媒体矩阵的分层构建与关系维护
按影响力与专业性分类运营:头部媒体(如 CoinDesk、彭博社)侧重重大进展报道(融资、主网上线);垂直媒体(如 The Block、链闻)侧重技术深度解读;区域媒体(如日本的 CoinPost、印度的 CryptoNewsIndia)侧重本地化落地。
媒体关系 “三级维护”:日常层(每周发送项目动态简报);合作层(提供dujia新闻素材,如未公开数据);战略层(邀请参与产品发布会、成为顾问)。某公链项目通过向 CoinDesk 提供dujia测试网数据,获得首页头条报道,带来 5 万次访问。
内容适配不同媒体:给头部媒体的是 “商业故事”(如 “如何解决 500 万用户的转账问题”);给垂直媒体的是 “技术细节”(如 “智能合约优化的 3 个创新点”);给区域媒体的是 “本地案例”(如 “印尼用户使用场景访谈”)。某支付项目的差异化内容使媒体报道量提升 60%。
二、新闻素材的策划与 timing 把控
新闻价值四要素:时效性(如 “首个支持某公链的钱包”)、独特性(如 “ 地板价保险的创新模式”)、数据性(如 “用户突破 100 万的增长秘籍”)、争议性(如 “我们为什么放弃以太坊”)。某 Layer2 项目的 “放弃以太坊” 系列报道,获得 30 + 媒体转载。
发布 timing 策略:重大发布避开行业大事件(如 ETH 合并、美联储会议);选择周中(周二 - 周四)发布,阅读量比周末高 40%;配合产品节奏(测试网→主网→生态)分阶段释放素材,保持媒体关注度。某 DeFi 协议通过节奏把控,6 个月内获得持续报道,曝光量达 200 万。
危机公关的媒体应对:负面新闻出现后,24 小时内提供官方声明;选择 3-5 家quanwei媒体进行dujia回应,避免信息混乱;用数据说话(如 “链上数据证明没有资产损失”)。某交易所通过该方法,将 “黑客攻击” 负面报道的影响控制在 48 小时内。
三、海内外宣发的协同机制与效果放大
跨区域协同 “时间差策略”:利用时区差异接力发布,亚洲市场早 8 点首发,欧洲市场午 12 点跟进,美洲市场晚 8 点高潮,形成 24 小时传播链。某 项目通过该策略,全球单日曝光量达 1000 万。
内容本地化翻译 “3 步校验”:机器翻译→母语者校对→本地员工审核文化适配性,避免 “链下” 被译为 “off-chain” 在某些语言中产生歧义。某项目的多语言内容使非英语用户转化率提升 50%。
效果放大 “二次传播”:将媒体报道转化为社交媒体素材(如剪辑彭博社报道片段);制作 “媒体报道合集” ,赠送给早期用户;邀请报道记者参与 AMA,深化关系创造新内容。某 DAO 项目通过二次传播,使媒体报道的影响力延长至 14 天,远超行业 7 天的平均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