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新能源市场因摇号难而持续活跃,但其中蕴含的政策、法律和操作风险不容忽视。了解这些风险并做好预案,对方和承租方都至关重要。
一、政策变动风险及应对
新能源处于法律灰色地带,政策调整是其主要风险。2025年,北京市交通委明确小客本人使用,禁止、出借或转让。若行为被查实,方可能面临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指标暂停使用1-3年,甚至被收回。2025年已有127名北京车主因租牌被收回指标。特别是长期(如3-5年),期间政策变数更大,例如2026年将实施新版《小客车数量调控规定》,可能影响合同效力。有传言称2026年可能推出“车牌积分制”,但官方短期内明确不会放开限购。
为应对政策风险,可在合同中添加“政策变动解约条款”,约定政策突变时的处理方式,如提前终止合同或调整租金。可考虑购买“政策突变险”以转移部分损失。选择中期(1-3年)相较于长期,能更好地平衡性价比与政策风险。密切关注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等官方渠道发布的新政策动态也是必要之举。
二、重大事故的责任划分
车辆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是中严峻的风险之一。法律上,若承租方作为实际使用人在驾驶中发生事故并需承担责任,其应承担赔偿责任。但登记车主(即指标方)并非高枕无忧。如果方对损害的发生存在过错,如明知承租方无驾驶资格、酒后驾驶,或明知车辆未年检、存在安全隐患仍,则需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在极端情况下,若承租方逃逸或无力赔偿,车主还可能被要求先行垫付。2025年朝阳区一起事故中,车主因明知承租人无证驾驶而承担了30%的连带赔偿,金额达25.8万元。需要明确的是,双方私下签订的所谓“免责协议”因行为本身不受法律保护,故无法对抗第三方(如事故受害者)的索赔,交警和法院通常不予采纳。
风险防范的关键在于事前的充分保障和明确约定。务必购买足额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和商业保险,特别是第三者责任险,保额建议不低于200万元。在合同中必须明确事故责任划分,约定车辆使用期间的一切违章、事故责任均由承租方承担。对承租方进行严格的背景审查,核实其驾驶证状态、驾驶习惯和历史违章记录,能有效从源头上降低风险。
三、租期结束后的车辆与指标处置
期满后,车辆和指标的处置需清晰规划。合同应明确租期届满后车辆的处置方式、指标返还流程以及续约条件和价格调整机制。若双方同意续租,应重新签订合同。若终止合作,承租方需归还车辆,方需收回指标并确保车辆过户或迁出。
对于承租方,的新能源车辆在租期结束后有多种处置选择。一是将车辆送到的车辆流通平台进行检测、评估和交易,这些平台拥有客户资源,能帮助快速找到买家或租户。二是若打算继续使用车辆但无法获得,可考虑将车辆迁回原籍上牌,需准备双方身份证、登记证、驾驶证、购车发票等材料,并前往盛华机动车检测场等指定地点办理检测和手续。也可探索“以租代购”等产权更清晰的模式。
对于方而言,核心是确保指标安全收回。应尽快与承租方办理完毕车辆和指标的分离手续,并通过“北京交警APP”或车管所核实指标状态已恢复正常,防止车辆被承租方私下抵押或指标被牵连。保留整个期间的所有凭证,包括合同、付款记录、沟通记录等,以备可能发生的纠纷。
四、综合风险防范建议
为大限度保障自身权益,无论方还是承租方,都应优先选择通过北京市交通委认证的合法平台进行交易。这些平台具备ICP备案、与交通部门数据对接能力,能提供标准制式合同、协助完成备案手续,并提供资金监管、法律咨询等增值服务。务必远离要求全款现金交易、承诺“百分之百安全”的非法中介。
合同是保障权益的核心。必须使用正规合同,明确期限、租金及支付方式(避免一次性付清)、车辆使用权归属、事故责任划分、维修保养责任、违约赔偿标准以及政策变动解约条款等关键内容。强烈建议由律师审核合同。
方应定期核查指标状态,防止被承租方二次抵押。承租方则应确保车辆保险受益人条款清晰,并可在合同中约定安装GPS定位装置以保障车辆安全。
虽能解燃眉之急,但各方务必清醒认识其潜在风险,将合规和安全放在首位,通过谨慎操作和充分保障来规避可能发生的法律纠纷和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