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等甘草属植物的干燥根和根茎)是传统药用植物,其化学成分复杂且具有多种生理活性,核心成分可分为皂苷类、黄酮类、多糖类三大类,还包含氨基酸、挥发油、微量元素等次要成分。以下从主要成分、次要成分、活性与应用风险三方面展开详细分析:
一、主要活性成分(核心功效来源)
皂苷类(甘草酸类):甘草的标志性成分 皂苷类是甘草中含量最高、研究最深入的活性成分,占甘草根干重的 2%~12%,核心为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又称甘草甜素) 及其衍生物,是甘草 “甜味” 和主要药理活性的来源。 成分名称 化学特性 含量与分布 核心作用(现代医学视角) 甘草酸 三萜皂苷类,水溶性较差 占皂苷总量的 70%~90%,主要存在于根的韧皮部 抗炎、抗病毒(如乙肝病毒、新冠病毒)、保肝、调节免疫 甘草次酸 甘草酸的水解产物(苷元) 需经体内酶或酸水解生成 更强的抗炎活性(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抗溃疡、调节皮质激素代谢 甘草酸单铵盐 甘草酸的衍生物(盐形式) 人工制备,水溶性提升 临床用于治疗肝炎、湿疹等,减少甘草酸的副作用 甘草酸二钾盐 同上,水溶性优于单铵盐 人工制备 广泛用于化妆品(抗炎、舒缓敏感肌) 关键特性:甘草酸的甜度是蔗糖的 200~300 倍,且无热量,是天然甜味剂的重要来源;但长期大量摄入会引发 “假性醛固酮增多症”(如血压升高、低钾血症),需控制剂量。
2. 黄酮类:甘草的第二大活性成分群 黄酮类成分在甘草中种类繁多(已发现 200 余种),含量约 1%~5%,多集中于根和根茎的木质部,是甘草 “抗氧化、抗溃疡、调节代谢” 等功效的重要支撑,且无甘草酸的盐皮质激素样副作用,是近年研究热点。 常见核心黄酮及作用如下: 甘草素(Liquiritigenin):水溶性黄酮,具有抗抑郁、抗焦虑活性(调节中枢神经递质),能抑制胃黏膜损伤,辅助抗溃疡。 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查尔酮类黄酮,抗氧化能力强(清除自由基),且有一定抗肿瘤活性(抑制癌细胞增殖)。 甘草苷(Liquiritin):甘草素的糖苷形式,水溶性好,能保护心肌细胞、改善心肌缺血,具有保肝作用。 甘草查尔酮 A(Licochalcone A):强抗炎、抗菌成分,对痤疮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常用于祛痘类护肤品。 光甘草定(Glabridin):甘草中珍稀的黄酮成分(仅存在于特定甘草品种如 “光果甘草”),具有强效美白作用(抑制酪氨酸酶活性,阻断黑色素生成),且抗炎、抗氧化能力突出,是高端美白化妆品的核心原料。
3. 多糖类(甘草多糖) 甘草多糖是甘草中由葡萄糖、阿拉伯糖、半乳糖等单糖组成的水溶性大分子化合物,含量约 5%~10%,主要存在于根的薄壁组织中,核心作用集中在免疫调节和抗氧化: 激活巨噬细胞、T 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清除体内活性氧(ROS),减少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延缓衰老; 辅助降血糖(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对 2 型糖尿病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
二、次要成分(辅助作用与安全性关联) 除上述三大类核心成分外,甘草还含有以下次要成分,虽含量较低,但对甘草的整体活性和安全性有一定影响: 氨基酸类:如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等,其中甘氨酸可增强甘草的抗溃疡作用,缓解甘草酸的副作用(如减少低钾血症风险)。 挥发油类:含量仅 0.02%~0.1%,主要成分为正己醛、芳樟醇等,具有微弱的抗菌、镇静作用,是甘草 “特殊香气” 的来源。 微量元素:富含钾、钙、镁、铁等,其中钾元素可平衡甘草酸导致的 “钾流失”,对维持电解质稳定有一定帮助。 其他成分:如香豆素类(伞形花内酯)、生物碱类(甘草碱)等,含量极低,其生理活性尚未完全明确。
三、核心成分的应用场景与安全风险
主要应用领域 医药领域:以甘草酸、甘草次酸为原料制备抗炎药(如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抗溃疡药(如复方甘草片,用于缓解胃痛、咳嗽);以甘草多糖为原料开发免疫调节剂。 食品领域:甘草酸作为天然甜味剂,用于糖果、饮料、烟草(掩盖苦味);甘草提取物用于肉制品(防腐、改善风味)。 化妆品领域:光甘草定(美白)、甘草查尔酮 A(祛痘)、甘草酸二钾(舒缓敏感)是常见成分,广泛用于美白霜、祛痘凝胶、敏感肌护肤品。
2. 关键安全风险(与甘草酸直接相关) 由于甘草酸在体内代谢后会产生 “盐皮质激素样作用”,长期或过量使用(如每日摄入甘草酸超过 200mg)可能引发: 假性醛固酮增多症:表现为血压升高、水肿、低钾血症(肌肉无力、心律失常); 骨质疏松:长期抑制成骨细胞活性,增加骨折风险; 药物相互作用:与利尿剂、降压药、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合用,可能加重副作用(如低钾血症、血压升高)。 临床使用甘草类药物需严格遵医嘱,食品和化妆品中甘草酸的添加量也需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如中国 GB 276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甘草酸在饮料中的最大使用量为 0.5g/kg)。
甘草的化学成分以 “皂苷(甘草酸)、黄酮(光甘草定等)、多糖” 为核心,三者协同赋予其抗炎、保肝、美白、免疫调节等多种活性,使其在医药、食品、化妆品领域广泛应用。但需注意:甘草酸是 “功效与风险并存” 的核心成分,使用时需控制剂量,避免长期过量摄入,特殊人群(如高血压、肾病患者)需谨慎使用
隔离剂是一类用于防止材料间粘连、减少摩擦或实现界面分离的功能性助剂,广泛应用于橡胶、塑料、涂料、造纸、食品加工等领域。其成分设计需匹配具体应用场景(如高温稳定性、食品安全性、剥离强度要求等),通常由基础载体、功能性活性成分、辅助添加剂三部分构成,不同领域的隔离剂成分差异显著。以下从 “核心成分分类” 和 “典型应用领域配方示例” 两方面展开分析,帮助理解其成分设计逻辑。
一、隔离剂核心成分分类(按功能划分) 不同成分的作用的核心是 “在待隔离材料表面形成一层低表面能、易剥离的界面层”,具体成分可分为三类:
1. 基础载体:决定隔离剂的形态与附着性 基础载体是隔离剂的 “骨架”,负责将活性成分均匀分散并附着在目标材料表面,常见形态包括液体(溶剂型、水性)、膏状、粉末,对应载体成分如下: 溶剂型载体: 作用:溶解活性成分,快速成膜(通过溶剂挥发实现),适用于需要快速干燥的场景(如橡胶硫化模具隔离)。 常见成分:石油醚、二甲苯、异丙醇、乙酸乙酯(低毒溶剂);部分高端场景用酮类(如甲基异丁基酮)或卤代烃(需注意环保限制)。 水性载体: 作用:以水为主体,环保性好(无 VOCs 排放),适用于食品、医药或对环保要求高的领域(如食品包装膜隔离)。 常见成分:去离子水(主体)+ 乳化剂(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吐温 - 80,帮助油溶性活性成分分散)。 固体 / 膏状载体: 作用:无挥发成分,适用于高温场景(如金属锻造模具隔离)或需长效附着的场景。 常见成分:凡士林、石蜡(膏状载体);滑石粉、云母粉(粉末载体,兼具部分活性功能)。
2. 功能性活性成分:决定隔离效果的核心 活性成分是降低界面附着力的关键,需根据 “隔离对象(如橡胶、金属、食品)” 和 “使用环境(如高温、低温、接触食品)” 选择,主要分为 5 类: 活性成分类型 核心作用原理 常见成分 适用场景 硅氧烷类 分子结构含 - Si-O - 主链,表面能极低(约 20-25 mN/m),形成的膜耐高低温、耐老化 二甲基硅油(最常用)、甲基含氢硅油(可交联成膜)、氨基改性硅油(增强与极性材料附着力) 橡胶模具隔离、塑料脱模、化妆品(如睫毛膏防粘连) 脂肪酸及类 分子含长链烷基(疏水)和羧基 / 羧酸盐(亲水),在材料表面形成定向排列的润滑层 硬脂酸、棕榈酸;硬脂酸锌(金属皂)、硬脂酸钙 塑料加工(如 PVC 管材脱模)、造纸(防止纸张与辊筒粘连) 蜡类 常温下为固体,受热后形成连续薄膜,兼具润滑与隔离性,成本低 石蜡(矿物蜡)、蜂蜡(天然蜡,可接触食品)、聚乙烯蜡(合成蜡,耐温性好) 食品包装(如巧克力模具隔离用蜂蜡)、木材涂饰(防止涂料渗透) 无机粉末类 利用粉末的 “物理间隔” 作用,减少材料间直接接触,部分兼具吸附性 滑石粉(最常用,成本低)、云母粉(片状结构,隔离更均匀)、二氧化硅(纳米级,用于高端涂料防粘连) 橡胶制品(如轮胎硫化后防粘连)、粉末冶金(金属粉末成型隔离) 氟化物类 含氟基团(-CF3、-CF2-)表面能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