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第58届中国家博会【CIFF上海 | 游牧商店】CIFF上海 | 游牧商店:第五消费时代,非标美学品牌的创新之路中国家博会CIFF活动名称:游牧商店re: store活动时间:2025年9月9日-12日活动地点:上海虹桥·国家会展中心设计馆4.1C60主办方:城市游牧美术馆、CIFF上海合作品牌:“朗墅”高定木作2025年9月9-12日,CIFF上海,由城市游牧美术馆(re: museum)呈现的「游牧商店re: store」展览,12个先锋艺术与设计品牌在空间中彼此呼应,每一次驻足、每一次互动,都是对生活的重新想象和对美的尊重,这是一种属于当代城市探索者的仪式感,一种从细节到整体都充满故事的文化共鸣。
同期举办的主题论坛与沙龙,以《流动身份、情感关系与价值定位》为题,邀请了品牌创始人从产品创作、品牌路径与市场观察等维度展开阐释与探讨,延展展览的核心议题。
城市游牧美术馆由“朗墅”高定木作营造的展厅,并非僵固的展示空间,而是被塑造为一个自由生长的游牧场域。
原木的温润色泽消解了对称秩序的冷硬感,使空间呈现出柔和而灵动的呼吸。
模块化木构如同血脉一般在空间中流动,为观者的游走提供路径,也暗示着生命体的延展。
仿佛画布一般,展厅不仅承载艺术品,更成为它们的叙事背景。
作品在木作之上安放、悬挂、镶嵌,与空间相互生长,彼此编织出层层对话。
光影的流动不断改写着作品的语境,让每一次观看都成为新的生成。
观者在其中不仅是目击者,更是叙事的共同编织者:他们的视线、脚步与思绪,重新塑造着空间的意义。
展厅由此超越了陈列的功能,成为艺术、空间与观者三者互动的现场剧场。
它的故事永远未完,正因每一次进入,都将重新开启一段新的篇章。
12个艺术和设计品牌汇聚一堂:自由灵魂的游牧它Room Tha,先锋实验的Studio Ololoo,精致匠心的TIAMO WWD,文化传承的RESTUDIO,创意涌动的大脑布,细腻手工的Dexterous,潮流时尚的Dulenn,艺术幽默的FUGGLER,民族风情的乌驼邦,温暖童趣的刺猬毛球,东方品格的赏心院人文茶馆,生活情趣的天賜良雞good luck chick……现代都市的快节奏与手作温度、潮流先锋与传统意趣、实验精神与生活哲学在此刻达成微妙的平衡。
·日本消费社会研究第一人三浦展在2025年出版的《第五消费时代》提出7个S概念,分别是Slow(慢生活)、Small(小而美)、Sociable(人情味)、Soft(人性化)、Sustainable(可持续)、Sensuous(多层次愉悦)、Solution of Social Problems(社会责任感)。
主题论坛以《流动身份、情感关系与价值定位》为话题,邀请创始人探讨品牌在第五消费时代下的生命力。
在致辞和演讲环节,中国家博会(上海)副总经理吴奕东、RESTUDIO联合创始人唐伟焜、Studio Ololoo联合主理人卞震、大脑布设计工作室负责人铁锁、非遗藏毯新生代传承人阿确和朗墅品牌创始人邱伟,分别阐述了今年展会的定位、产品的创作方式、品牌的发展状态。
中国家博会(上海)副总经理吴奕东作为CIFF上海的核心题材之一,4.1号馆设计源聚集了诸多知名家居品牌,也打造了诸如“游牧商店(re:store)”、“意思设计展”等9大主题性的展览。
今年设计源主题是“设计跨越界限”,旨在通过设计融合生活、产品与生活方式,为大众传递美与价值。
RESTUDIO联合创始人唐伟焜我们的理念围绕“可持续”,但这里的可持续不仅是材料或工艺的环保,更是观念与文化的延续。
侗系列产品使用了来自贵州黔东南的非遗面料——亮布,它原本用于民族服饰,具有防水和驱虫功能,在性价比更高的科技面料出现后,亮布的原始作用逐渐减弱。
我们尝试以家居产品形式来承载它们的未来。
“侗瓶”系列,利用亮布的光泽与手工织造中的机械挤压效应,设计出独特的光感结构;“裹灯”系列,通过灯光反射展示材质特性,传递温暖安全的感受,就像是当地人日常烤火给人的感受,它们的产品造型则延续侗族日常的“裹物”行为,由此体现日常生活和文化习俗的传承。
Studio Ololoo联合主理人卞震“极简主义”的经典设计,如Dieter Rams、Muji、Jasper Morrison等设计师的产品风行已久,它们强调功能与简约,但忽略了情感与个性。
这种理念在中国当下消费环境中已显脱节,无法满足消费者对装饰性、人情味和情感共鸣的需求。
如今的消费者去购买产品,不仅是因为功能,也因为它们能承载某种身份想象与文化体验。
例如德国华人设计师Errolson Hugh打造的机能服装,让穿者感到自己是未来赛博人;山本耀司的中亚旅人系列,用异域纹样营造游牧浪漫。
类似的,还有家装中流行的“老钱风”、“包豪斯风”,本质上是人类对身份与幻境的投射。
当下的消费趋势也开始强调“小而美”和“个性化”,拒绝工业过量生产,转而追求独特的、能唤起记忆和情感的产品。
以我们设计的充气坐凳为例,它的坐感让人联想到父母的怀抱;和郭士龙合作的手工编织茶具,则在传承创新拉丝稀缺工艺的进行现代创新。
品牌若能精准定位目标群体,在满足其情感与身份需求的创造质感,就能真正实现价值。
大脑布设计工作室负责人铁锁当代年轻人的身份越来越多元,他们的生活方式并非被单一角色定义,而是不断切换与重组。
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下,物品已不仅仅是功能性的工具,而是承载身份与情感的伙伴。
挑选一件产品,就像选择生活伴侣,人们希望它能陪伴自己走得更久,带来审美愉悦,甚至在精神层面与自己产生共鸣。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设计了“外星人”系列。
它们不是固定的形象,而是一种开放的意象:既可以是玩偶,也可以变成背包,甚至可以出现在书桌、餐桌或局中,成为日常生活里最轻松、最默契的伙伴。
我们希望它既能保持趣味性,又能激发想象力,让人们在平凡生活中感受到被陪伴的温度。
在设计理念上,我们始终强调“可持续”。
我们理解的可持续,并不仅仅是材料的环保,而是产品生命力的延续。
一个足够独特、耐用、情感深厚的物品,能陪伴使用者多年,从而避免不断更换和重复消费,真正减少浪费。
在与艺术家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也经常使用工业余料,赋予它们新的形态和价值,让这些材料在创作中“重生”。
非遗藏毯新生代传承人阿确江孜素有“藏毯之乡”之称,手工编织是这里世代相传的技艺。
它的灵魂来源于两大文化根脉:一是滋养万物的念处河,传说莲花生大师曾在此洒下甘露,使得当地羊毛纤维格外洁净柔韧;二是象征坚毅与**的白居寺,其佛音与历史气韵为编织赋予精神厚度。
正因如此,江孜的藏毯既有柔软光泽,又蕴含独特的文化底色。
RoomTha意为“编织”,也象征生活的空间与容器。
我们希望通过一根羊毛,将千年的文明延续到当代,把游牧的自由与都市的生活相连接。
如今,江孜家家户户仍保留着手工艺的传统,我们的合作社由多个家庭工坊组成,每一张藏毯都要经过选毛、纺线、染色、织造、修剪等三十余道工序,往往需一至三个月才能完成。
它们不仅是生活用品,更是一件件凝结匠心与岁月的艺术品。
藏毯作为世界三大名毯之一,早在15世纪便通过茶道远销南亚与欧洲,成为身份与财富的象征。
今天,我们在传承基础上,结合数字化方式,重建纹样库,让古老图案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沙龙环节,RESTUDIO、大脑布、Studio Ololoo 、游牧它Room Tha和朗墅,分别就各自的创作特点、品牌定位、消费者研究、市场前瞻趋势等方面进行阐释。
RESTUDIO联合创始人唐伟焜RESTUDIO以材料研究为导向,可否以侗瓶或者裹灯为例,描述下其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手工材料难以完全实现工业化生产。
比如贵州榕江的织布,成品常常受到天气的影响。
前段时间当地雨水过多,布料无法正常晾干,导致纤维过软、光泽不足,这就是手工材料的天然局限性。
为了让它们成为标准化的产品,我们在原材料环节投入了大量努力:深入当地,与织娘保持密切沟通,学习他们的工艺流程,并指出某些细节对品质的影响。
例如,他们在织布时偶尔会加入杂色线,在当地人看来并不影响使用,但在产品化标准下这就成了品质问题。
我们会把样品带回去对比说明,让他们理解一条杂色线如何改变整体外观,这类沟通频繁而细致。
除了原材料之外,更大困难来自加工环节。
我们的布料非常厚重,普通缝纫机根本无法穿透,勉强穿透,一旦退针也会留下明显的孔洞,使这块布料报废。
为此,我们不得不先学习缝纫工艺,自己完成打样,研究每一处折叠与缝合的可能,再带着样品与工厂沟通,讨论更合适的工序与解决方式。
这种来回打磨与实验持续了三年,我们始终在原材料生产与现代工艺加工之间不断游走。
您创立大脑布至今多年,一路走来有哪些心得体会?对于品牌有哪些期待?我从担任男装设计总监到现在经营大脑布设计师品牌以及外星人艺术IP的创作,工作内容和设计风格都差异巨大,但无论是哪种设计我一直坚持的就是对设计语言输出的极度苛刻。
每一个设计都必须有它清晰的设计语言。
宁愿不要也不能勉强凑合,这也造成了我的出新率看上去不是很高。
好的设计是可以更持续的为人供应能量的、且不需要频繁更迭,我希望通过产品给予使用者最纯粹的感官和心理享受。
产品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设计师去关注,它不是以语言形式传递而是从产品本身的形象质感等细节直接传递给顾客的。
这种超越了语言描述能直达顾客精神和身体进行作用的设计语言才是真正的设计力量。
Studio Ololoo联合主理人卞震产品之外,Studio Ololoo在市场研究和趋势洞察上也有涉足。
想问下您如何看待当下的消费市场趋势?不同品类的消费逻辑差异巨大。
以电子产品为例,近年来逐渐被推向“快消品”赛道,生命周期极其短暂,往往一两年就被淘汰。
品牌不得不加速研发迭代,背负巨大的创新压力;消费者也被迫持续更新,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这种高频消费显得尤为沉重。
而在家具家居领域,中国市场同样受到电子产品节奏的影响,更新换代的速度明显快于欧美。
欧洲一些家居品牌的经典产品可以畅销四五十年,凭借设计与品质积淀保持长期生命力。
在中国,家具的产品周期通常只有五年左右,之后便可能出现审美疲劳或市场下滑。
这一差异不仅反映了消费习惯的变化,也揭示了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找到平衡,既回应市场需求,又避免过度消耗消费者与品牌自身的可持续力。
少数民族手工艺产品既有高品质,也有高价格,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它们的发展。
对此您是怎么看待的?手工艺背后凝结着无法量产的时间成本与匠心,以及极为稀缺的文化价值,这些才是产品的核心意义所在。
我们需要做的并不是一味在价格上让步,而是通过更精准的沟通,让消费者真正理解并认同这种价值。
关键不在于价格妥协,而在于价值的传递与认知的升级。
基于这一点,我们在产品策略上也进行了差异化布局:既有面向日常生活的入门级产品,也有偏向艺术的中高端作品,更有适合收藏的精品系列。
层次化的价格设定,不仅能覆盖不同需求的消费者,也能在更大范围内推动手工艺价值的传播。
朗墅品牌创始人邱伟作为国内高端木作引领者,朗墅如何以创新的产品研发来应对当下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目前,中国高定木作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整体仍处于1.0阶段,更多关注工艺或外观的创新,而对产品在生活细节的支持以及情感连接的关注还不足。
实际上,行业的天花板很高,未来的探索空间也非常广阔。
我们的品牌希望为用户提供一种松弛的生活方式,通过精心设计的细节和功能,打造能够安放用户内心的空间环境。
这不仅是对生活方式的支持,也是一种情感的延伸,是我们未来持续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