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Web3 行业,“跟风式策划” 早已成为常态:看到 火就做 marketplace,看到 GameFi 热就套个游戏壳子发代币,看到 DeFi 叙事火就复制质押挖矿 —— 结果往往是 “上线即dianfeng”,冷启动后迅速沉寂。这些项目失败的核心,不是技术不够好,而是策划阶段就没找到 “差异化破局点”,陷入了 “别人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的同质化陷阱。
真正能活下来的 Web3 项目,从策划开始就带着 “独特性”:可能是解决了一个没人关注的细分痛点,可能是设计了一套更贴合用户的激励机制,也可能是瞄准了一个被忽视的垂直市场。这篇文章就从 “市场洞察、产品锚点、用户分层、落地验证” 四个维度,拆解 Web3 项目策划如何跳出同质化,找到真正的增长空间。
一、市场洞察:从 “跟风概念” 到 “解决真问题”Web3 项目策划的第一个坑,是 “先有概念,再找问题”。比如看到 “跨链” 火,就强行做跨链协议,却没想过 “用户真的需要多一条跨链通道吗?”;看到 “DAO” 热,就给项目加个 DAO 治理,却没考虑 “用户为什么要花时间参与治理?”。
1. 避开 “伪需求” 的三个判断标准策划阶段必须先问自己三个问题,判断需求是否真实:
用户是否愿意 “付费”? 这里的 “付费” 不仅是花钱,也包括花时间、花精力(比如完成任务、参与互动)。如果用户既不愿花钱也不愿花时间,大概率是伪需求;
是否有 “buketidai” 的价值? 比如同样是跨链,别人做 “全链跨链”,你能不能做 “特定场景跨链”(如 DeFi 交易跨链、 转账跨链),在细分场景里做到更快、更便宜;
需求是否 “可持续”? 比如 “空投套利” 是短期需求,靠空投吸引的用户,空投结束就会流失,不能作为长期策划的核心。
案例:早期某跨链项目发现,用户在 DeFi 中跨链时最痛的是 “跨链后还要手动找流动性”,于是策划了 “跨链 + 自动兑换” 的组合功能,用户跨链后资金直接兑换成目标链的主流币,上线后 TVL 三个月破亿,就是因为解决了 “跨链后找流动性” 的真问题。
2. 细分市场的 “小而美” 策略不要一开始就想着 “做全链、全场景”,Web3 的机会往往在细分市场:
垂直行业:比如专注 “Web3 游戏公会工具”“ 创作者版权管理”“DeFi 清算预警”,而不是 “全功能平台”;
特定用户:比如瞄准 “Web3 新手”(做简化版钱包 + 教程)、“机构投资者”(做合规化资产管理工具),而不是 “所有用户”;
区域市场:比如聚焦 “东南亚 Web3 用户”(适配当地支付方式、语言)、“中东加密玩家”(结合当地合规要求),而不是 “全球市场”。
比如某项目策划时瞄准 “Web3 新手”,发现新手最怕 “私钥管理” 和 “Gas 费不懂算”,于是做了 “社交恢复钱包 + Gas 费预估提醒”,还内置新手教程,上线后在东南亚市场迅速起量,就是因为找准了细分用户的痛点。
二、产品锚点:用 “一个核心功能” 打透市场很多 Web3 项目策划时喜欢 “大而全”:既做质押,又做交易,还做 ,结果每个功能都不精,用户记不住 “这个项目到底是干嘛的”。真正有效的策划,是找到 “一个核心产品锚点”,让用户提到你的项目,就能想到 “它最擅长的那件事”。
1. 产品锚点的三个特征单一聚焦:比如 Uniswap 的锚点是 “AMM 交易”,Aave 的锚点是 “去中心化借贷”,用户想到 “交易” 就会想起 Uniswap,想到 “借贷” 就会想起 Aave;
体验jizhi:在核心锚点上做到比竞品好 30% 以上。比如同样是 marketplace,Blur 的锚点是 “高频交易者工具”,在 “挂单速度、Gas 优化、数据分析” 上做到jizhi;
可传播性:用户能轻松向别人介绍 “这个项目是干嘛的”。比如 “它是 Web3 里的微信,能加密聊天还能发 Token 红包”,比 “它是一个多功能社交平台” 更容易传播。
2. 如何设计产品锚点?策划时可以用 “一句话定位法” 提炼锚点:
句式 1:为 [目标用户] 解决 [什么痛点] 的 [核心功能];
句式 2:[你的项目] 是 Web3 里的 [熟悉类比],但能 [独特价值]。
案例:某项目用 “一句话定位” 是 “为 GameFi 玩家解决‘多号管理麻烦’的钱包工具”,核心锚点就是 “GameFi 多号管理”—— 支持一键切换多个游戏账号、自动记录每个账号的资产,还能批量领取游戏奖励。这个锚点足够聚焦,上线后很快被 GameFi 玩家记住,用户自然增长速度远超同类钱包。
3. 锚点延伸:从 “一个功能” 到 “生态闭环”产品锚点不是 “只能有一个功能”,而是先靠一个功能打透市场,再慢慢延伸生态。比如:
第一步:靠 “GameFi 多号管理” 吸引第一批用户;
第二步:增加 “游戏资产交易” 功能(用户有管理需求,自然有交易需求);
第三步:上线 “游戏公会工具”(多号用户很多是公会成员,有公会管理需求);
第四步:搭建 “GameFi 生态 DAO”(用户有了资产和组织,自然有治理需求)。
这样的延伸逻辑,每一步都基于用户的现有需求,不会显得突兀,也能避免 “一开始就做生态,结果每个功能都没人用” 的尴尬。
三、用户分层:策划阶段就设计 “用户增长路径”很多 Web3 项目策划时只想着 “怎么拉新”,却没考虑 “拉来的用户怎么留住、怎么变成核心用户”。实际上,从策划开始就要设计 “用户分层运营策略”,让不同阶段的用户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
1. 用户分层的四个阶段Web3 项目的用户通常分为四个阶段,策划时要为每个阶段设计对应的功能和激励:
新手用户 | 降低门槛,了解产品 | 简化注册(钱包一键登录)、新手教程、小任务引导 | 完成教程送小额 Token/、首次使用免 Gas |
活跃用户 | 满足核心需求,提升效率 | 核心功能优化(如快速交易、批量操作)、数据看板 | 累计使用时长送积分、邀请好友得奖励 |
核心用户 | 参与生态,获得长期收益 | DAO 治理入口、生态贡献任务、专属社群 | 治理投票权、生态分红、核心用户 |
创作者 / 开发者 | 创造价值,获得回报 | 开放 API、工具包、创作者中心 | 创作收益分成、开发者补贴、生态荣誉 |
新手用户:注册后完成 “发布第一条动态” 任务,送 1 个 “新手 ”,可抵扣后续交易手续费;
活跃用户:每周发布≥3 条优质动态,获得 “活跃积分”,积分可兑换平台 Token;
核心用户:积分paimingqian 10%,自动获得 “DAO 议员” 资格,可参与平台规则投票,还能获得用户打赏分成;
创作者:申请成为 “认证创作者”,发布的内容可设置 “付费查看”,平台仅抽 10% 手续费(远低于同类项目的 30%)。
这个分层策略从策划阶段就确定,上线后用户从 “新手” 到 “核心” 的转化率达到 25%,远高于行业平均的 10%,就是因为每个阶段都给了用户明确的目标和回报。
四、落地验证:策划阶段的 “小规模试错”Web3 项目最怕 “策划时想的很好,上线后全是问题”。其实在策划阶段,就能通过 “小规模落地验证” 提前发现问题,避免大规模翻车。
1. 验证的三个核心环节功能验证:做一个 “最小可行产品(MVP)”,不用完美,只要能实现核心锚点功能。比如做 GameFi,先做一个简化版的 “战斗 + 收益” 模块,邀请 100 个种子用户测试,看他们是否愿意每天玩;
激励验证:测试激励机制是否有效。比如做 DeFi,先小范围测试 “质押收益率多少时,用户愿意长期质押”,而不是上线后才发现 “收益率太高导致通胀,太低没人来”;
传播验证:测试你的 “一句话定位” 是否容易传播。比如找 10 个非行业朋友,告诉他们你的项目是干嘛的,看他们能不能准确复述,能不能说出 “这个项目比别人好在哪”。
2. 验证工具与方法种子用户群:在 Discord/ 建一个 100-200 人的小群,邀请行业 KOL、zishen用户、目标用户加入,定期做问卷和访谈;
MVP 测试:用低代码工具(如 Bubble、Webflow)快速搭建 demo,或用测试网部署简化版合约,让用户实际操作;
数据追踪:记录用户的操作路径(比如 “注册→完成教程→使用核心功能” 的转化率)、停留时间、反馈问题,用这些数据调整策划方案。
案例:某 marketplace 在策划阶段,用测试网做了一个简化版 MVP,邀请 50 个 收藏者测试 “挂单、购买、转账” 流程。结果发现用户最吐槽 “挂单时要填太多信息”,于是简化成 “一键挂单”(自动填充常用参数),还增加了 “收藏夹快速购买” 功能。正式上线后,用户挂单转化率比竞品高 40%,就是因为提前通过验证优化了体验。
五、Web3 项目策划的 “差异化心法”跳出同质化陷阱,关键不是 “做什么”,而是 “怎么做出独特性”:
市场洞察:不跟风概念,而是找 “没人解决的细分痛点”,小市场也能做出大价值;
产品锚点:先靠一个核心功能打透市场,让用户记住你 “最擅长的事”,再慢慢延伸生态;
用户分层:从策划开始就设计 “用户增长路径”,让每个阶段的用户都有目标和回报;
落地验证:用小规模试错提前发现问题,不要等上线后才后悔。
Web3 行业不缺 “做同样事情的项目”,缺的是 “把一件小事做到jizhi的项目”。从策划阶段就带着 “差异化思维”,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