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的背景下,传统出口路径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加拿大、美国及欧盟相继延续或加征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与反补贴措施,使中国碳钢紧固件出口陷入高税率、高壁垒的困局。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马来西亚作为东南亚重要的中转贸易枢纽,正成为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实现合法合规“再出发”的关键支点。

一、全球关税环境收紧,中国紧固件出口承压
根据加拿大边境服务署(CBSA)和国际贸易法庭(CITT)新公告,
加拿大在2025年10月对中国碳钢紧固件作出第四次反倾销与反补贴日落复审终裁,
决定继续维持原有双反税措施。
目前,对中国产碳钢紧固件适用的税率水平如下:
反倾销税率:6%–30%;
反补贴税率:3%–20%;
综合税负:高约50%。
美国及欧盟也维持对中国产品的高税政策。
其中,美国部分钢铁类及金属制品反倾销税率超过99%,
欧盟对同类产品补贴税率高可达44.7%。
在此背景下,直接出口成本显著上升、市场竞争力明显下降,
推动越来越多企业积极探索合规转口贸易路径,以优化国际供应链布局。
二、马来西亚的区位优势:转口贸易的理想枢纽
马来西亚位于东南亚核心地带,地理位置处于中国、印度洋与中东之间的航运交汇点,
毗邻南海,是连接亚洲与欧美的重要海上通道。
其中,巴生港(Port Klang)作为马来西亚大港口和东南亚繁忙的转运中心之一,
在国际贸易中具有以下突出优势:
保税区政策成熟:巴生港设有自由贸易区(Free Commercial Zone, FCZ),允许企业在保税区内进行换柜、贴标、重新包装等操作,货物不需缴纳进口税。
通关体系高效:马来西亚海关电子化程度高,出口操作周期短,可实现24小时内换柜再出运。
原产地证制度完善:当地商会与贸工部(MITI)具备完备的原产地证签发体系,为转口货物提供合法、可追溯的CO文件支持。
贸易协定覆盖广泛:马来西亚是RCEP、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CPTPP多重成员国,享有较低或零关税待遇。
上述因素共同奠定了马来西亚在全球转口贸易体系中的战略地位。
三、合规转口流程:从中国工厂到北美市场的再出发之路
中国碳钢紧固件出口经马来西亚转口的典型操作流程如下:
中国头程出口
企业在国内正常报关出口,办理退税手续,
目的港填写“马来西亚巴生港”,货物装柜后以一般贸易方式出运。
保税区中转操作
货物抵达巴生港后,进入保税仓储区。
在该区域内,企业可依法进行换柜、贴标、重新包装及文件整理等操作,
货物不视为进入马来西亚本地市场,不需缴纳进口关税。
申请原产地证(CO)
在符合WTO和RCEP原产地规则前提下,
企业可由马来西亚贸工部或商会签发Form A / Form E 原产地证,
确保出口文件合法、可核查、符合国际惯例。
二程出口至北美市场
货物以“马来西亚产”身份重新报关出口至加拿大或美国,
凭产地证享受正常关税待遇,从而避免直接适用针对中国的反倾销与反补贴措施。
该流程已成为中国出口企业在合规框架下重新进入目标市场的重要途径。
四、数据支撑:转口模式带动贸易稳定增长
根据马来西亚国际贸易发展局(MATRADE)与RCEP贸易监测中心联合数据:
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马来西亚对北美市场再出口的紧固件类产品增长 46.2%;
同期,中国对加拿大直接出口的紧固件下降 55.6%;
业内估算,至少 30%–35% 的增长来源于经马来西亚中转的中国制造。
这一趋势表明,转口贸易不仅是临时避险手段,更在重塑全球产业分工格局。
五、合法合规是企业转口的底线
在国际贸易规则框架下,转口贸易属于合法的国际物流与贸易模式。
只要企业遵守以下三项原则,即可实现合规操作:
真实贸易背景:货物流向、报关单证、资金结算需真实可核查;
合法中转操作:所有换柜、贴标、仓储行为应在保税区内完成;
原产地证合规性:确保文件由官方机构签发,避免虚假申报。
各国海关及WTO均认可此类转口操作,
前提是企业不构成“虚假产地申报”或“规收的欺诈行为”。
六、展望未来:转口贸易将成为供应链多元化的关键环节
随着国际贸易关系持续紧张和供应链地缘政治风险加剧,
转口贸易将向制度化、区域化、合规化方向发展。
未来3至5年内,预计:
马来西亚与越南将成为全球制造业转口与再出口的重要节点;
中国制造企业将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供应链协同布局;
数字化贸易凭证与电子原产地证(e-CO)将实现跨国互认与实时追溯。
这意味着,中国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将更多体现在供应链重构能力与合规操作水平上。
七、合法合规,是“再出发”的唯一正确姿势
面对复杂的全球贸易形势,中国制造正在以更加开放、灵活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
马来西亚转口并非权宜之计,而是中国企业在合规前提下的结构性优化。
只有在合法的框架下进行转口,
才能实现“降税不降质、避险不违规、出海更稳健”的真正再出发。
这不仅是出口策略的调整,更是中国制造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又一次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