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兹别克斯坦的城市撒马尔罕,这个“曾经中亚伟大的城市”,确实称得上亚历山大大帝的那一声赞美,而布哈拉、希瓦、塔什干,不论巴扎上的民间手工艺,还是手抓饭的那团烟火气,都让这个曾经陌生、偶然路过的国家对我而言有了亲切感和生命力
亚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愿出一袋黄金,但求看一眼希瓦。”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有几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丝路古城,除了撒马尔罕和布哈拉,就是曾以血腥奴隶贸易而闻名的希瓦了。
关于希瓦起源的传说也很:圣经中上帝制造的大洪水退去后,诺亚的儿子闪Shem与家人失散,迷失在茫茫沙海中,晚上,近乎绝望的闪梦到300盏燃烧的火烛,他相信这是吉兆,醒来后又重拾信心,继续前行,没多久就发现了一座城池,形状与梦中火烛围出的形状一模一样,他将这座城池命名为希瓦,意为“好开心what a pleasure”。
乌兹别克斯坦的每座城市都至少有一句名言“加持”,希瓦古城自带的光环不比撒马尔罕弱,人们称它为“中亚的明珠”“太阳的国度”。昔日它是丝绸之路上大的奴隶市场,如今是一片宁静的绿洲、古城。内城伊钦卡拉Ichon Qala是乌兹别克斯坦的处世界文化遗产,方圆不过五六平方公里,却保留了五十多个历史古迹,其中包括中亚地区保存完好的古城墙,1220年曾被成吉思汗摧毁,1790年重建,总长度2100米,高处约8米,厚达6米的底座上,不少缓坡埋葬有当地人的先祖。
希瓦地处沙漠,不产木材,可这里的建筑师却对木雕情有独钟。内城的建筑皆是大地色的泥砖砌成,清真寺则从支柱到大门都是木制,雕有精美花纹。希瓦的木雕匠人,以家族为单位传承手艺,从学徒到出师,要经过十余年的磨炼。他们亲身演绎了什么是真正的慢工出细活,花十几周时间才能雕出一扇木门,售价自然不菲,动辄要数万元人民币。
希瓦本是一个有两千年历史的迷人古城,但前苏联的修复者未能做到修旧如旧,生生将这里搞成了一个生硬、魔幻的“世界公园”。那些被修复的崭新的老建筑上的每一道修葺痕迹,都像是封住了原有建筑的脉门,止住了它们的呼吸。在我看来,黄昏时分是希瓦美的时刻,此时,城中的旅行团已散尽,登上古城墙,看着落日的余晖洒在内城成片泥土色的平房上,洒在清真寺内孔雀蓝绿的穹顶和宣礼塔上,那些被封印的老建筑,仿佛只是在此时才能稍微坦然地立于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