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Web3 项目宣发中,“KOL 与媒体各自为战” 是导致资源浪费的核心症结:某 项目花 20 万美元签约 3 名头部 KOL 发推,却未同步对接媒体,KOL 内容缺乏深度背书,用户信任度低,转化不足 0.2%;某 DeFi 项目在 Coindesk 发布深度报道,却未联动 KOL 扩散,文章阅读量仅 5000 次,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某跨链项目海外用英文 KOL 宣发,国内媒体却发中文技术硬广,海内外声量断层,无法形成协同效应。Web3 项目宣发的关键,绝非 “KOL 随便找、媒体随便发”,而是 “KOL 矩阵精准匹配 + 海内外媒体分层适配 + 两者深度协同”—— 让 KOL 负责 “破圈引流、社区共鸣”,让媒体负责 “quanwei背书、深度解读”,通过节奏同步、内容互补,实现 “1+1>2” 的声量共振。本文将从协同痛点拆解、KOL 矩阵构建、海内外媒体适配、协同执行流程四个维度,提供从 “流量分散” 到 “声量聚合” 的实操方法论。
一、Web3 项目 KOL 与媒体宣发的协同痛点:为何 “单独发力” 效果打折多数项目宣发陷入 “KOL 与媒体脱节” 的困境,根源在于对 “两者定位差异” 和 “协同逻辑” 的认知不足。这些痛点集中在 “KOL 选品错位、媒体内容脱节、节奏不同步、海内外割裂” 四大维度,直接导致宣发资源浪费、效果不及预期。
1. KOL 选品错位:“只看粉丝量,不看匹配度”最常见的误区是 “唯粉丝论”:某 DeFi 项目想触达专业交易者,却签约主打 “娱乐化内容” 的大众 KOL(粉丝 50 万 +),KOL 在视频中仅提 “项目能赚钱”,未讲清 “风险控制、收益逻辑”,导致吸引的多为 “投机用户”,7 日留存率不足 10%;某 项目签约好莱坞明星 KOL,对方连 “ 和 JPEG 的区别” 都不懂,发推称 “这是数字图片,很值钱”,引发加密社区嘲笑,反而拉低项目专业度。Web3 KOL 的核心价值在于 “圈层影响力” 而非 “粉丝数量”:技术型 KOL(如 @VitalikButerin、@CryptoWendy_Official)擅长深度解读,适合传递项目技术优势;社区型 KOL(如 Discord 社区管理员、推特小众博主)擅长互动,适合冷启动社区;大众型 KOL(如体育明星、网红)仅适合品牌破圈,不适合传递专业内容。选品错位会让 KOL 内容 “无法触达目标用户”,甚至产生负面效果。
2. 媒体内容脱节:“技术硬广多,用户共鸣少”很多项目媒体宣发陷入 “自说自话”:某跨链项目在 The Block 发布的文章,全是 “LayerZero 协议适配、多签合约架构” 等技术术语,普通用户看不懂,文章阅读完成率不足 20%;某 DAO 项目在 Medium 发布 “治理提案解读”,仅罗列 “提案条款、投票规则”,未说明 “提案对用户的影响(如‘通过后质押年化提升 2%’)”,用户参与投票率不足 5%。媒体的核心价值在于 “quanwei背书 + 通俗解读”:quanwei媒体(如 Coindesk)需传递 “项目合规性、行业价值”,垂直媒体(如 DeFi Pulse)需传递 “产品优势、用户收益”,社区媒体(如 Mirror)需传递 “用户案例、实操教程”。若内容仅聚焦技术,忽略用户视角,即便发布在dingji媒体,也无法转化为实际流量。
3. 节奏不同步:“KOL 热度过了,媒体才发声”KOL 与媒体宣发节奏脱节,会导致 “声量断层”:某项目上线前 1 天,KOL 集中发推预热,吸引大量用户关注,但媒体报道排期在上线后 3 天,用户等不到quanwei信息,热度逐渐消退,上线后注册量仅为预期的 40%;某项目媒体先发布 “测试网开启” 新闻,KOL 却因未收到素材,延迟 2 天发体验视频,用户看到新闻后想了解更多,却找不到 KOL 的通俗解读,流失率高。Web3 宣发的核心是 “节奏共振”:KOL 适合 “短平快” 的预热、互动,媒体适合 “深度化” 的背书、解读,需让 KOL 内容 “先破圈”,媒体内容 “再沉淀”,或两者同步发力,形成 “短内容引流 + 长内容转化” 的闭环。节奏错位会让 “KOL 引来的流量无法被媒体承接”,导致资源浪费。
4. 海内外割裂:“海外 KOL + 国内媒体,声量无法互通”全球化项目常因 “海内外宣发割裂” 错失用户:某项目海外用英文 KOL 在推特推广,内容聚焦 “跨链速度快”,国内却在中文媒体发 “技术架构解析”,两者内容无关联,海外用户看不到中文媒体的quanwei背书,国内用户看不到 KOL 的互动内容,无法形成全球声量;某东南亚项目仅在欧美媒体发稿,忽略本地媒体(如印尼的 CryptoPotato),导致目标市场用户无法获取本地化信息,注册量不足预期的 20%。海内外宣发的核心是 “本地化适配 + 内容互通”:海外需适配推特、Coindesk 等渠道,内容侧重 “合规性、社区互动”;国内需适配微信公众号、金色财经等渠道,内容侧重 “实操性、行业趋势”;要让海内外 KOL 与媒体内容 “相互呼应”(如海外 KOL 转发英文媒体报道,国内 KOL 解读中文媒体文章),形成全球协同。
二、Web3 项目 KOL 矩阵的精准构建:按 “圈层 + 阶段” 分层,避免 “盲目撒钱”KOL 宣发的核心是 “构建矩阵” 而非 “单点突破”—— 需按 “用户圈层” 划分 KOL 类型,按 “项目阶段” 匹配 KOL 资源,让不同 KOL 承担 “破圈、深度、转化” 的不同职能,最大化圈层覆盖。
1. KOL 分层:按 “圈层影响力” 划分 4 类核心 KOLWeb3 用户分布在 “技术圈、社区圈、投资圈、大众圈” 四大圈层,需匹配不同类型的 KOL,避免 “用大众 KOL 触达技术用户” 的错位。
技术型 KOL | 技术圈 | 协议创始人、研究员、安全专家 | 深度解读技术优势,建立专业信任 | 项目技术升级、安全审计完成、白皮书发布 |
社区型 KOL | 社区圈 | Discord 管理员、推特小众博主、UGC 创作者 | 带动社区互动,沉淀忠实用户 | 社区冷启动、测试网推广、UGC 活动 |
投资型 KOL | 投资圈 | VC 合伙人、加密分析师、交易员 | 传递项目投资价值,吸引资金关注 | 种子轮融资完成、代币上线交易所、经济模型优化 |
大众型 KOL | 大众圈 | 体育明星、娱乐网红、科技博主 | 品牌破圈,触达非加密用户 | 项目上线、重大生态合作、品牌公益活动 |
技术升级时:邀请研究员 @DeFi_Dad 解读 “新质押算法如何提升年化收益”,在 YouTube 发布 30 分钟技术解析视频,吸引技术圈用户关注;
社区冷启动时:联动 5 名 Discord 社区管理员,发起 “测试网反馈悬赏”,鼓励用户分享体验,沉淀首批核心用户;
种子轮融资后:邀请 VC 合伙人 @a16zCrypto 发推,分享 “为何投资该项目”,吸引投资圈关注,带动代币预售热度;
正式上线时:签约体育明星 @LionelMessi(大众型 KOL),发布 “用该 DeFi 项目管理数字资产” 的短视频,实现品牌破圈,触达非加密用户。
2. 矩阵搭建:按 “项目阶段” 配置 KOL 比例,避免资源错配不同项目阶段的核心目标不同,KOL 矩阵的配置比例需动态调整,确保 “资源聚焦核心需求”。
(1)种子期(核心目标:验证方向、积累种子用户)KOL 配置:社区型 KOL(60%)+ 技术型 KOL(30%)+ 投资型 KOL(10%);
逻辑:种子期无需品牌破圈,重点是通过社区型 KOL 冷启动社区,技术型 KOL 验证技术方向,投资型 KOL 对接早期资金;
案例:某 项目种子期,用 6 名社区型 KOL 在 Discord 发起 “ 设计征集”,3 名技术型 KOL 评估 “ 合约安全性”,1 名投资型 KOL 对接天使投资人,1 个月内积累 200 名种子用户,获得 5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2)成长期(核心目标:产品打磨、用户增长)KOL 配置:社区型 KOL(40%)+ 技术型 KOL(30%)+ 投资型 KOL(20%)+ 大众型 KOL(10%);
逻辑:成长期需优化产品,通过社区型 KOL 收集用户反馈,技术型 KOL 传递产品优势,投资型 KOL 吸引更多资金,少量大众型 KOL 尝试破圈;
案例:某跨链项目成长期,4 名社区型 KOL 收集测试网反馈,3 名技术型 KOL 解读 “跨链速度优化技术”,2 名投资型 KOL 分析 “跨链赛道投资价值”,1 名科技博主(大众型 KOL)发布 “跨链小白教程”,3 个月内用户从 100 增至 5000 人。
(3)上线期(核心目标:品牌曝光、规模获客)KOL 配置:大众型 KOL(30%)+ 投资型 KOL(25%)+ 社区型 KOL(25%)+ 技术型 KOL(20%);
逻辑:上线期需最大化曝光,大众型 KOL 负责破圈,投资型 KOL 吸引资金关注,社区型 KOL 承接流量,技术型 KOL 建立专业信任;
案例:某 DeFi 项目上线期,3 名大众型 KOL(体育明星、科技博主)发推预热,2.5 名投资型 KOL(VC 合伙人、分析师)解读经济模型,2.5 名社区型 KOL 发起 “上线抽奖”,2 名技术型 KOL 验证合约安全,上线 3 天注册用户超 1 万人。
(4)运营期(核心目标:用户留存、生态扩展)KOL 配置:社区型 KOL(40%)+ 技术型 KOL(30%)+ 投资型 KOL(20%)+ 大众型 KOL(10%);
逻辑:运营期需沉淀用户,社区型 KOL 负责长期互动,技术型 KOL 传递生态升级,投资型 KOL 吸引生态资金,少量大众型 KOL 维持品牌热度;
案例:某 DAO 项目运营期,4 名社区型 KOL 组织 “治理提案讨论”,3 名技术型 KOL 解读 “DAO 资金跨链方案”,2 名投资型 KOL 对接生态合作资金,1 名大众型 KOL 发布 “DAO 公益活动” 视频,用户留存率从 30% 提升至 50%。
3. 合作避坑:3 个关键原则,避免 “无效合作”优先 “垂直适配”,拒绝 “流量陷阱”:不盲目选择粉丝量大但圈层不符的 KOL,如 DeFi 项目优先选 “深耕 DeFi 赛道的腰部 KOL”,而非 “粉丝 50 万 + 的娱乐 KOL”;
明确 “KPI 考核”,避免 “模糊合作”:签订合明确 “互动率、引流数、留存率” 等指标,如 “推特推文互动率≥3%、带来注册用户≥1000 人”,未达标可要求补充推广;
“长期绑定” 优于 “单次合作”:与 1-2 名核心 KOL 建立长期合作(如每月 1 次内容、参与项目 AMA),让 KOL 深度理解项目,内容可信度更高。
三、Web3 项目海内外媒体宣发的差异化适配:按 “区域 + 渠道” 分层,实现 “本地化共鸣”海内外媒体宣发的核心是 “本地化”—— 不同地区的用户偏好、媒体特性、监管要求差异极大,需按 “区域” 适配媒体类型与内容,避免 “全球一套内容” 的粗放模式。
1. 海外媒体分层:按 “影响力 + 垂直性” 划分,覆盖不同需求海外媒体按 “quanwei度” 和 “垂直性” 可分为 “quanwei综合媒体、垂直加密媒体、社区媒体” 三类,需按项目阶段匹配,实现 “quanwei背书 + 精准触达”。
(1)quanwei综合媒体(如 Coindesk、Decrypt、The Block)核心价值:传递项目合规性、行业价值,建立全球quanwei信任;
适合场景:项目上线、融资完成、重大合规进展(如欧盟 MiCA 备案);
内容方向: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侧重 “项目定位、行业意义、合规情况”,避免硬广;
案例:某跨链项目获得欧盟 VASP 备案后,在 Coindesk 发布《XX 跨链桥成为首个符合欧盟 MiCA 法规的跨链项目》,强调 “合规性与全球化布局”,吸引海外机构用户关注。
(2)垂直加密媒体(如 DeFi Pulse、 Now、Solana Foundation Blog)核心价值:精准触达加密垂直用户(DeFi// 公链爱好者),传递产品细节;
适合场景:产品功能升级、测试网推广、生态合作;
内容方向:深度评测、实操教程,侧重 “产品优势、使用方法、用户收益”;
案例:某 项目上线新质押功能,在 Now 发布《XX 质押教程:如何通过持有 获得 15% 年化收益》,附步骤截图,吸引 垂直用户尝试。
(3)社区媒体(如 Medium、Mirror、Substack)核心价值:沉淀深度用户,传递项目长期愿景;
适合场景:白皮书解读、团队故事、治理提案;
内容方向:长篇图文,侧重 “项目逻辑、团队理念、社区共创”;
案例:某 DAO 项目在 Medium 发布《XX DAO 2025 年愿景:打造去中心化跨链资金池》,详细阐述 “治理机制、生态规划”,吸引认同愿景的长期用户。
2. 国内媒体适配:按 “用户偏好” 选择渠道,避免 “水土不服”国内 Web3 用户更关注 “实操性、合规性、行业趋势”,需选择 “垂直加密媒体 + 社区平台”,内容侧重 “通俗解读、风险提示”。
(1)核心媒体渠道垂直加密媒体:金色财经、巴比特、火星财经,适合发布 “项目进展、行业分析”;
社区平台:微信公众号、知乎、微博,适合发布 “实操教程、用户案例”;
合规平台:需符合国内监管要求,避免发布 “代币交易、收益承诺” 等内容。
(2)内容方向实操性:如《3 步完成 XX 跨链桥的 ETH 跨链,手续费低至 0.1USDT》;
合规性:如《XX 项目如何符合全球监管要求?一文看懂其合规框架》;
行业趋势:如《2025 年跨链赛道三大趋势,XX 项目如何布局?》。
在金色财经发布《XX DeFi 项目上线国内用户友好版:支持微信登录、中文界面》,强调 “实操性”;
在微信公众号发布《持有 100 枚 XX 代币,每月能赚多少?真实用户收益案例》,用通俗语言传递收益,避免承诺;
在知乎回答《2025 年值得关注的 DeFi 项目有哪些?》,客观分析项目优势与风险,吸引理性用户。
3. 新兴市场适配:聚焦 “东南亚、中东”,实现 “本地化渗透”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是 Web3 增长新蓝海,需选择 “本地媒体 + 本地 KOL”,内容侧重 “低门槛、本地化语言”。
(1)核心市场与媒体选择东南亚:印尼(CryptoPotato)、新加坡(The Business Times)、越南(BitcoinVN),用户偏好 “手机端内容、低门槛教程”;
中东:阿联酋(Blockworks MENA)、沙特(Saudi Gazette),用户偏好 “合规性、投资价值”。
(2)内容与 KOL 策略语言:使用当地语言(印尼语、越南语、阿拉伯语),避免英文内容;
内容:侧重 “低门槛操作”,如《用手机 5 分钟完成 XX 项目注册,支持 Gcash 充值》;
KOL:选择 “本地加密博主”(如印尼的 @CryptoIndo、中东的 @CryptoDubai),合作成本低,用户信任度高。
案例:某 项目东南亚宣发在印尼 CryptoPotato 发布印尼语文章《XX 项目支持印尼盾充值,mint 价格仅 50 元》;
签约 3 名印尼本地加密博主,发布 “手机端 mint 教程” 短视频,教程中使用 Gcash 充值,降低门槛;
在越南 BitcoinVN 发起 “ 设计征集活动”,奖品为 “越南本地特产 + 项目代币”,吸引本地化用户参与,1 个月内东南亚用户占比提升至 30%。
四、KOL 与媒体宣发的协同执行流程:按 “阶段同步” 实现声量共振KOL 与媒体的协同不是 “简单叠加”,而是 “节奏同步、内容互补、渠道互通”—— 需按项目阶段设计协同流程,让 KOL 内容 “引流”,媒体内容 “转化”,形成闭环。
1. 预热期(上线前 2-3 周):KOL 铺垫 + 媒体前瞻,引发期待协同逻辑:KOL 用短内容 “制造悬念、吸引关注”,媒体用长内容 “深度前瞻、传递价值”,让用户先产生兴趣,再了解细节;
执行步骤:
KOL 动作:社区型 KOL 在 Discord/ 发布 “项目预热海报”,配文 “XX 项目即将上线,猜功能赢 白名单”;技术型 KOL 在推特发布 “项目技术亮点前瞻”,如 “该跨链桥将支持 Aptos 链,到账时间≤2 分钟”;
媒体动作:垂直加密媒体发布 “项目前瞻报道”,如《XX 跨链桥:2025 年最值得期待的跨链项目?一文看懂其技术优势》,详细解读技术架构与用户收益;
协同点:KOL 转发媒体前瞻报道,配文 “想了解更多细节?看这篇深度解读”,引导用户点击媒体文章,实现 “短内容引流→长内容转化”。
2. 上线期(上线前后 1 周):KOL 爆发 + 媒体背书,最大化声量协同逻辑:KOL 全矩阵发力 “破圈引流”,媒体全渠道发布 “quanwei新闻”,让 KOL 引来的流量有quanwei背书,提升转化;
执行步骤:
quanwei综合媒体:Coindesk 发布 “项目正式上线” 新闻,强调 “合规性与全球化布局”;
垂直加密媒体:DeFi Pulse 发布 “项目上线评测”,对比 “跨链速度、手续费” 与同类项目;
社区媒体:Medium 发布 “项目创始人专访”,讲述 “项目愿景与上线初心”;
大众型 KOL:在推特 / Instagram 发布 “项目上线” 短视频,如体育明星 @LionelMessi 发推 “我用 XX 项目管理数字资产,简单易用”;
投资型 KOL:在 YouTube 发布 “项目投资价值分析”,如 VC 合伙人 @a16zCrypto 解读 “为何该项目能在跨链赛道突围”;
社区型 KOL:在 Discord 发起 “上线抽奖”,规则为 “转发媒体上线新闻 +@3 个好友,抽 1000USDT”;
KOL 动作:
媒体动作:
协同点:所有 KOL 转发对应媒体内容(大众型 KOL 转发 Coindesk 新闻,投资型 KOL 转发 DeFi Pulse 评测),媒体文章嵌入 KOL 内容链接(如 “点击查看 @a16zCrypto 的分析视频”),形成 “KOL - 媒体” 互导流量。
3. 运营期(上线后 1-3 个月):KOL 沉淀 + 媒体复盘,提升留存协同逻辑:KOL 用用户案例 “带动互动”,媒体用数据报告 “建立信心”,让用户从 “尝试使用” 变为 “长期留存”;
执行步骤:
垂直加密媒体: Now 发布 “项目运营 1 个月数据报告”,如 “DAU 2000,跨链交易量 1000 万美元,用户留存率 50%”;
社区媒体:Mirror 发布 “社区共创复盘”,如 “本月收到 100 条用户反馈,优化了 3 个核心功能”;
社区型 KOL:在推特分享 “用户收益案例”,如 “@用户 A 用 XX 项目 1 个月赚了 500USDT,附操作截图”;
技术型 KOL:在 YouTube 发布 “项目运营 1 个月技术复盘”,如 “跨链成功率从 95% 提升至 99%,优化了哪些细节”;
KOL 动作:
媒体动作:
协同点:KOL 引用媒体数据报告(如 “据 Now 数据,项目留存率 50%,值得长期持有”),媒体文章嵌入 KOL 用户案例(如 “点击查看 @用户 A 的收益分享”),用 “数据 + 案例” 双重强化用户信心。
五、KOL 与媒体协同的风险控制与效果评估:数据驱动优化,长期迭代KOL 与媒体协同的效果需通过 “数据评估” 持续优化,要把控 “合规风险”,避免因内容不当导致项目受损。
1. 合规风险控制:内容审核 + 监管适配内容审核:建立 “KOL - 媒体内容审核机制”,所有 KOL 脚本、媒体文章需提前审核,禁止 “承诺收益(如‘代币必涨 10 倍’)、虚假宣传(如‘跨链成功率 ****’)”;
监管适配:海外内容符合当地法规(如美国禁止 KOL 推荐未注册证券,欧盟需标注 “广告”),国内内容符合监管要求(如不提及 “代币交易”);
案例:某项目审核时发现,投资型 KOL 脚本中写 “持有代币年化收益必超 20%”,立即修改为 “历史年化收益 20%,投资有风险”,避免合规风险。
2. 效果评估:建立 “协同指标体系”,避免 “唯流量论”协同曝光指标:KOL 转发媒体内容的 “总曝光量”、媒体文章嵌入 KOL 链接的 “总点击量”,目标≥单独曝光量的 1.5 倍;
协同转化指标:KOL - 媒体协同带来的 “注册用户数”“留存率”,目标≥单独转化的 1.2 倍;
协同成本指标:KOL - 媒体协同的 “单个用户成本”(总投入 / 总转化用户),目标≤单独投入的 0.8 倍。
3. 长期优化:沉淀 “协同资源库”,迭代策略资源库沉淀:记录 “优质 KOL - 媒体组合”(如 “技术型 KOL@DeFi_Dad + 垂直媒体 DeFi Pulse,协同转化效果zuijia”),后续优先复用;
策略迭代:若 “大众型 KOL + quanwei媒体” 协同转化成本高(如单个用户成本 50 美元),则减少该组合,增加 “社区型 KOL + 垂直媒体” 组合(单个用户成本 10 美元);
案例:某项目通过数据评估发现,“社区型 KOL+Medium 文章” 的协同转化成本最低(8 美元 / 用户),且留存率最高(60%),后续将该组合的投入占比从 25% 提升至 40%。
Web3 项目 KOL 与媒体宣发协同的本质,是 “用 KOL 的圈层影响力打破流量壁垒,用媒体的quanwei背书建立用户信任,通过节奏同步与内容互补,实现声量与转化的双重放大”。它不是 “KOL 和媒体的简单相加”,而是 “1+1>2” 的生态共振 —— 需要精准匹配 KOL 矩阵,差异化适配海内外媒体,按阶段设计协同流程,用数据驱动持续优化。只有摒弃 “单独发力” 的思维,聚焦 “圈层覆盖、本地适配、协同共振”,才能让项目在 Web3 的流量红海巾脱颖而出,从 “短期曝光” 走向 “长期声量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