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Web3 金融生态中,“DeFi 协议与交易所源码割裂” 是制约资金效率与风险防控的核心瓶颈:某 DeFi 借贷协议因未对接交易所源码的实时订单簿数据,采用静态价格喂价,当市场波动超 15% 时,抵押品估值偏差导致超 200 用户资产被误清算;某交易所基于源码开发的永续合约模块,因未与 DeFi 流动性池协同,当合约穿仓时,无法快速从 DeFi 池补充流动性,导致穿仓损失由用户分摊;某 DeFi 套利策略因 DeFi 协议与交易所源码的 API 调用延迟超 3 秒,错失跨平台套利机会,收益率降低 40%。Web3 DeFi 协议开发的核心绝非 “仅部署借贷 / 清算合约”,而是要与交易所源码实现 “流动性互通、定价同步、风险共防” 的源码级融合 —— 让 DeFi 开发者 “复用交易所流动性与定价能力”,交易所运维 “借助 DeFi 模块补充风险缓冲”,普通用户 “一键完成‘抵押 - 交易 - 平仓’闭环”。本文将从协同痛点拆解、需求定位、技术架构、落地实战到合规适配,系统梳理 DeFi 协议与交易所源码协同开发的完整逻辑,为打造高效安全的 Web3 金融生态提供方法论。
一、Web3 DeFi 协议与交易所源码协同的核心痛点:从资金到风险的多重割裂DeFi 协议作为 “去中心化金融的资产流转载体”,交易所源码作为 “中心化交易能力的底层支撑”,两者的割裂直接导致 “资金效率低、定价偏差大、风险传导快”,成为制约 Web3 金融规模化的关键障碍。
1. 流动性 “孤岛化”:DeFi 池与交易所订单簿无法互通最普遍的问题是 “资金无法跨场景流动”:某 DeFi 借贷协议的 ETH 抵押池储备超 5000 ETH,但因未对接交易所源码的订单簿接口,当用户需要将抵押 ETH 快速变现时,需先从 DeFi 池解押(等待 6 小时解锁期),再转入交易所出售,全程超 7 小时,资金流动性严重受限;某交易所基于源码开发的现货交易模块,ETH/USDT 订单簿深度不足(滑点超 3%),却无法调用 DeFi 协议的流动性池补充深度,导致大额交易成本居高不下;某跨平台套利策略因 DeFi 池与交易所订单簿的流动性数据不同步,套利窗口识别延迟超 5 分钟,错失 30% 的套利机会。根源在于 “DeFi 协议与交易所源码缺乏流动性互通接口”——DeFi 协议的流动性池采用 AMM(自动做市商)模式,交易所源码的订单簿采用订单驱动模式,两者的流动性数据格式、调用逻辑独立,未形成 “双向流动” 的协同机制,资金效率被严重稀释。
2. 定价 “偏差化”:DeFi 估值与交易所实时价格脱节DeFi 协议的定价机制与交易所源码的实时定价割裂,导致 “资产估值失真”:某 DeFi 质押协议采用 “每小时更新一次的 Oracle 价格”,而交易所源码的 BTC/USDT 价格 5 分钟内波动超 10%,协议未同步更新,用户质押的 BTC 实际价值已低于清算阈值,却未触发预警,最终资产被低价清算;某 DeFi 合成资产协议因未对接交易所源码的订单簿 Ticker 数据(实时买一卖一价),合成资产定价与真实市场偏差超 8%,导致套利者大量套利,协议准备金耗尽;某交易所基于源码开发的 DeFi 质押挖矿模块,因未同步 DeFi 协议的动态年化收益,展示的收益数据滞后 2 小时,用户参与后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投诉率超 40%。问题核心是 “DeFi 协议未复用交易所源码的实时定价能力”——DeFi 协议依赖第三方 Oracle(如 Chainlink)获取价格,存在更新延迟;交易所源码虽能实时获取订单簿价格,但未开放源码级接口供 DeFi 调用,导致两者定价不同步,引发估值风险。
3. 风险 “传导化”:DeFi 与交易所风险防控脱节DeFi 协议与交易所源码的安全机制独立,导致 “风险相互放大”:某交易所基于源码开发的杠杆交易模块,用户用 DeFi 协议抵押 ETH 获取 USDT 后,在交易所加 5 倍杠杆做多,当 ETH 价格下跌 20% 时,交易所触发平仓,但 DeFi 协议未同步收到平仓通知,仍按原抵押率计算,导致用户在 DeFi 端也被清算,双重损失;某 DeFi 协议的清算合约存在漏洞,黑客通过交易所源码的批量下单接口发起恶意清算,因交易所未对接 DeFi 的漏洞预警,无法拦截恶意交易,导致超 1000 枚 ETH 被窃取;某交易所源码的穿仓风险准备金不足,当出现大额穿仓时,无法快速从 DeFi 协议的稳定币池拆借资金补充,导致穿仓损失由全体用户分摊。风险传导的根源在于 “DeFi 协议与交易所源码缺乏风险数据互通与协同响应机制”—— 两者的风险监控、清算逻辑、准备金管理独立,无法形成 “风险共防” 的闭环,单一环节的风险会快速扩散至整个生态。
4. 开发 “重复化”:功能冗余导致开发成本高DeFi 协议与交易所源码的开发存在大量重复工作:某团队开发 DeFi 借贷协议与交易所现货模块,两者均需开发 “资产估值、Gas 费优化、订单匹配” 功能,重复开发导致工期延长 60%,且两套系统的逻辑差异引发数据不一致;某交易所基于源码开发 DeFi 质押模块时,需重新开发 “质押收益计算、到期自动解押” 逻辑,无法复用 DeFi 协议的成熟合约,开发成本增加 50%;某 DeFi 协议想集成交易所的 “限价订单” 功能,因交易所未开放源码级接口,需从零开发订单匹配引擎,工期超 3 个月。开发重复化的核心是 “缺乏源码级的功能复用机制”——DeFi 协议的智能合约逻辑与交易所源码的中心化交易逻辑未形成 “可复用模块”,导致双方需重复开发同类功能,效率低且兼容性差。
二、Web3 DeFi 协议与交易所源码协同的核心需求:按角色分层定位场景诉求不同用户群体(DeFi 协议开发者、交易所运维团队、普通用户)对 “DeFi - 交易所源码协同” 的需求差异显著,需分层定位优先级,确保开发方向贴合实际金融场景,避免 “功能堆砌”。
1. DeFi 协议开发者:“复用能力、降低成本、提升效率”DeFi 开发者(占比约 20%)的核心诉求是 “复用交易所的流动性与定价能力,减少重复开发”,具体需求包括:
流动性互通接口:交易所开放源码级的 “订单簿流动性调用接口”,DeFi 协议可直接调用交易所订单簿补充 AMM 池深度(如当 DeFi 池滑点超 2% 时,自动从交易所订单簿撮合交易);DeFi 协议开放 “流动性池接口”,交易所源码可调用 DeFi 池补充订单簿深度(如当交易所订单簿深度不足时,从 DeFi 池拆借资产);
实时定价复用:交易所开放源码级的 “订单簿 Ticker 接口”(实时买一卖一价、成交均价)、“K 线数据接口”,DeFi 协议无需依赖第三方 Oracle,直接调用这些接口实现 “秒级价格更新”,避免估值偏差;
功能模块复用:交易所开放源码中的 “限价订单模块、Gas 费优化模块”,DeFi 协议可直接集成(如在 DeFi 协议中添加 “限价质押” 功能,用户设置 “ETH 价格≥2000 USDT 时自动质押”),无需重复开发。
2. 交易所运维团队:“风险缓冲、功能扩展、提升竞争力”交易所运维(占比约 10%)的需求聚焦 “借助 DeFi 协议补充风险防控能力,扩展业务边界”,具体需求包括:
风险准备金协同:交易所源码对接 DeFi 协议的 “稳定币拆借接口”,当交易所穿仓风险准备金不足时,可快速从 DeFi 协议拆借稳定币补充,避免损失分摊;DeFi 协议出现清算压力时,交易所可通过源码的 “批量平仓接口” 帮助 DeFi 快速清算抵押品,降低清算损失;
DeFi 功能集成:基于交易所源码快速集成 “质押挖矿、流动性挖矿” 等 DeFi 功能(如在交易所内添加 “质押 USDT 获双收益:交易手续费分成 + DeFi 代币奖励”),无需从零开发 DeFi 合约,缩短功能上线周期;
用户资产联动:交易所源码对接 DeFi 协议的 “资产映射接口”,用户可将交易所内的资产直接映射为 DeFi 协议的抵押品(无需提现至钱包),操作步骤从 5 步减少至 2 步,提升用户参与度。
3. 普通用户(DeFi 投资者、交易所交易者、套利者):“一键交互、低成本、低风险”普通用户(占比约 70%)的核心诉求是 “降低跨平台操作门槛,减少风险与成本”,具体需求包括:
资产一键联动:在交易所内 “一键将 USDT 质押至 DeFi 协议获取收益”,无需提现至钱包;DeFi 协议内质押的 ETH 价格下跌时,可 “一键触发交易所平仓”(自动解押 ETH 并在交易所卖出,偿还 DeFi 贷款),避免双重清算;
套利流程简化:套利者可在 “单一界面” 查看 DeFi 池与交易所订单簿的价格差(如 DeFi 池 ETH/USDT 价格 1980,交易所价格 2000),点击 “一键套利” 即可自动完成 “交易所买入→DeFi 池卖出” 全流程,操作步骤从 8 步减少至 1 步;
风险实时可控:实时查看 “DeFi 抵押率 + 交易所杠杆率” 的联合风险(如 “DeFi 抵押率 110%,交易所杠杆率 5 倍,联合风险预警”),当风险超阈值时,系统自动提示 “建议补充抵押品或降低杠杆”,避免双重损失。
三、Web3 DeFi 协议与交易所源码协同的技术架构:构建 “DeFi 协议层 - 交易所源码层 - 协同层” 体系为解决上述痛点与需求,需设计 “DeFi 协议侧协同层、交易所源码侧适配层、双向风险协同层” 的三层架构,实现 “流动性互通、定价同步、风险共防、功能复用” 的目标。
1. DeFi 协议侧协同层:DeFi 的 “交易所能力复用中枢”DeFi 协议侧协同层负责 “对接交易所源码接口、复用定价与流动性能力、同步风险数据”,核心设计包括(基于 Solidity 合约与 API 调用逻辑展开):
流动性互通模块:
交易所订单簿调用:在 DeFi 协议合约中封装fetchExchangeOrderBook()函数,通过 HTTP/JSON-RPC 调用交易所源码的 “订单簿接口”(如/api/v3/depth?symbol=ETHUSDT&limit=100),获取实时买一卖一价与深度数据;当 DeFi AMM 池的滑点超 2% 时,自动触发swapWithExchange()函数,从交易所订单簿撮合交易,降低滑点,函数逻辑如下:
solidity
function swapWithExchange(address tokenIn, address tokenOut, uint256 amountIn) external returns (uint256 amountOut) { uint256 ammSlippage = calculateAMMSlippage(tokenIn, tokenOut, amountIn); if (ammSlippage > 200) { // 滑点超2%(精度为0.01%) // 调用交易所订单簿接口获取最优价格 (uint256 exchangePrice, uint256 exchangeDepth) = exchangeAdapter.getBestPrice(tokenIn, tokenOut, amountIn); require(exchangeDepth >= amountIn, "Exchange depth insufficient"); // 从交易所撮合交易 amountOut = exchangeAdapter.swap(tokenIn, tokenOut, amountIn, exchangePrice); } else { // 从DeFi AMM池撮合 amountOut = _swapAMM(tokenIn, tokenOut, amountIn); }}DeFi 流动性池开放:开发provideLiquidityToExchange()函数,允许交易所源码调用 DeFi 池的流动性(如当交易所订单簿深度不足时,从 DeFi 池拆借 ETH 补充),拆借时需质押交易所平台币作为担保,到期自动归还并支付利息,确保 DeFi 池资产安全;
流动性数据同步:通过 WebSocket 实时向交易所推送 DeFi 池的 “储备量、滑点、APY” 数据,交易所源码可基于这些数据调整订单簿撮合策略(如优先撮合 DeFi 池可补充的交易对)。
实时定价复用模块:
交易所 Ticker 数据对接:在 DeFi 协议中集成 “交易所价格适配器(ExchangePriceAdapter)”,通过调用交易所源码的/api/v3/ticker/price接口,获取实时买一卖一价与成交均价,价格更新频率≤1 秒,替代传统 Oracle 的小时级更新;
动态估值逻辑:修改 DeFi 协议的抵押品估值函数calculateCollateralValue(),基于交易所实时价格计算抵押品价值,当价格波动超 5% 时,自动触发rebalanceCollateral()函数,提示用户补充抵押品,避免估值偏差;
定价异常预警:开发priceAnomalyDetection()函数,对比交易所价格与 DeFi 协议估值,当偏差超 3% 时,触发 “定价异常预警”,暂停质押 / 清算操作,向交易所推送预警,排查数据同步问题。
功能模块复用模块:
限价订单集成:复用交易所源码的 “限价订单逻辑”,在 DeFi 协议中添加limitStake()函数,用户设置 “ETH 价格≥2000 USDT 时自动质押”,函数通过监听交易所价格接口,达到触发条件时自动执行质押,无需用户手动操作;
Gas 费优化复用:调用交易所源码的 “Gas 费预测接口”(/api/v3/gas-price-forecast),获取未来 10 分钟的 Gas 费趋势,DeFi 协议的withdraw()(提现)、liquidate()(清算)函数自动选择低 Gas 费时段执行,降低用户成本;
批量操作复用:复用交易所源码的 “批量交易模块”,开发 DeFi 协议的batchLiquidate()函数,支持一次清算多个逾期账户,清算效率提升 80%,避免重复调用导致的 Gas 费浪费。
2. 交易所源码侧适配层:交易所的 “DeFi 能力融合中枢”交易所源码侧适配层负责 “开放源码级接口、集成 DeFi 功能、同步风险数据”,核心设计包括(基于交易所后端源码逻辑展开,以 Python/Go 为例):
源码级接口开放模块:
流动性接口开放:在交易所源码的orderbook_service.go中添加GetOrderBookForDeFi()函数,开放订单簿深度数据(买一卖一价、挂单量),支持 DeFi 协议按 “交易对、滑点阈值” 筛选数据,接口返回格式标准化(如{"symbol":"ETHUSDT","bidPrice":1998.5,"askPrice":1999.2,"bidDepth":10.5,"askDepth":8.2});
定价接口开放:在price_service.py中开发GetRealTimeTicker()函数,实时返回交易对的 “买一价、卖一价、成交均价、5 分钟涨跌幅”,接口支持 WebSocket 推送,更新频率 100ms / 次,供 DeFi 协议调用;
功能模块接口开放:开放 “限价订单模块” 的CreateLimitOrder()函数、“Gas 费优化模块” 的GetGasPriceTrend()函数,提供 SDK(含 Python/Go 调用示例),DeFi 协议可直接集成,无需重复开发。
DeFi 功能集成模块:
质押挖矿集成:基于交易所源码的user_asset_service.go,添加DeFiStake()函数,用户可将交易所内的 USDT 直接质押至 DeFi 协议,无需提现至钱包,函数逻辑为 “扣减用户交易所 USDT 余额→调用 DeFi 协议stake()接口→记录质押记录”,操作步骤从 5 步减少至 2 步;
风险准备金协同:在risk_reserve_service.py中开发BorrowFromDeFi()函数,当交易所穿仓风险准备金低于阈值(如 50 万美元)时,自动调用 DeFi 协议的borrowStablecoin()接口,拆借稳定币补充准备金,拆借利率与期限通过智能合约约定,到期自动归还;
清算协同集成:在liquidation_service.go中添加AssistDeFiLiquidation()函数,当 DeFi 协议清算压力大时,交易所可调用该函数批量平仓 DeFi 用户的抵押品(如 ETH),平仓所得用于偿还 DeFi 贷款,降低 DeFi 协议的清算损失。
数据同步与用户体验模块:
跨平台资产同步:在交易所源码的asset_sync_service.py中开发SyncDeFiAsset()函数,实时同步用户在 DeFi 协议的质押量、收益、抵押率,在交易所 “资产总览页” 展示 “交易所资产 + DeFi 资产” 的汇总数据(如 “总资产 10000 USDT:交易所 5000 USDT,DeFi 质押 5000 USDT”),用户无需切换平台查看;
跨平台操作界面:在交易所前端源码的defi_module.vue中开发 “DeFi 协同界面”,用户可在该界面完成 “交易所资产质押至 DeFi、DeFi 收益提取至交易所、一键套利” 等操作,界面风格与交易所一致,无体验差异;
风险数据同步:通过risk_sync_service.go实时向 DeFi 协议推送 “交易所杠杆率、穿仓风险、黑灰产地址” 数据,DeFi 协议可基于这些数据调整抵押率(如当交易所杠杆率高时,DeFi 协议提高抵押率至 150%),避免风险传导。
3. 双向风险协同层:DeFi 与交易所的 “风险共防屏障”双向风险协同层负责 “风险数据互通、协同响应、安全互认”,核心设计包括:
风险数据实时同步机制:
DeFi→交易所:DeFi 协议通过pushDeFiRisk()函数向交易所推送 “抵押率预警(如某用户抵押率 110%)、清算压力(如超 100 个账户逾期)、合约漏洞预警”,交易所源码的risk_monitor_service接收数据后,自动调整相关交易对的杠杆率(如降低 ETH 交易对的杠杆至 3 倍);
交易所→DeFi:交易所通过pushExchangeRisk()函数向 DeFi 协议推送 “穿仓风险、黑灰产地址、价格异常波动(如 5 分钟涨跌幅超 10%)”,DeFi 协议的risk_manager合约接收数据后,自动触发 “暂停质押、提高清算阈值” 等防护措施;
联合风险仪表盘:开发 “跨平台风险仪表盘”,实时展示 “DeFi 抵押率分布、交易所杠杆率、共同黑灰产地址拦截数”,运维团队可直观监控整体风险,及时干预。
协同响应机制:
清算协同:当 DeFi 协议某用户抵押率触发清算阈值时,自动向交易所发送requestLiquidation()请求,交易所调用AssistDeFiLiquidation()函数批量平仓该用户在交易所的资产,所得资金用于偿还 DeFi 贷款,避免 DeFi 协议单独清算的损失;
漏洞协同修复:DeFi 协议发现合约漏洞时,通过emergencyPause()函数暂停核心功能,并向交易所推送 “漏洞预警”,交易所立即隐藏相关 DeFi 集成功能,禁止用户操作;漏洞修复后,双方同步恢复服务,避免用户资产损失;
穿仓协同补充:当交易所出现大额穿仓时,risk_reserve_service自动调用 DeFi 协议的borrowStablecoin()接口,拆借稳定币补充准备金,穿仓损失由 “交易所准备金 + DeFi 拆借资金” 共同承担,避免分摊给普通用户。
安全互认机制:
合约安全认证:DeFi 协议合约通过 CertiK、OpenZeppelin 审计后,向交易所推送 “审计报告哈希”,交易所源码在集成 DeFi 功能时,自动校验审计状态,未通过审计的合约禁止集成;
接口权限控制:交易所源码的接口采用 “API 密钥 + 签名验证” 双重认证,DeFi 协议需申请专属 API 密钥,每次调用需用私钥签名,确保接口调用安全;DeFi 协议的接口采用 “白名单机制”,仅允许交易所指定 IP 调用,防止恶意攻击;
操作日志互查:双方的核心操作(如流动性拆借、清算、漏洞修复)生成 “不可篡改日志”,包含 “操作人、时间戳、数据哈希、链上交易哈希”,支持跨平台互查,确保操作透明可追溯,便于审计。
四、Web3 DeFi 协议与交易所源码协同落地实战:“LendFi 协议 + NovaEx 交易所源码” 开发案例以 “DeFi 借贷协议 LendFi 与 NovaEx 交易所源码的协同开发” 为例,拆解从接口开发、功能集成到风险协同的全流程,验证技术架构的可行性。LendFi 的核心功能为 “ETH/USDT 质押借贷”,NovaEx 交易所源码支持 “现货交易、杠杆交易”,协同目标是实现 “流动性互通、定价同步、风险共防”。
1. 阶段一:LendFi 协议侧协同层开发(6 周)流动性互通模块开发:
封装fetchExchangeOrderBook()函数,调用 NovaEx 源码的GetOrderBookForDeFi()接口,获取 ETH/USDT 订单簿数据;实现swapWithExchange()函数,当 LendFi AMM 池滑点超 2% 时,自动从 NovaEx 订单簿撮合交易,测试阶段滑点降低至 1.2%;
开发provideLiquidityToExchange()函数,允许 NovaEx 从 LendFi 池拆借 ETH 补充订单簿,拆借时需质押 NovaEx 平台币 NVT 作为担保,利率 5%/ 年,到期自动归还。
实时定价复用模块开发:
集成 “NovaEx 价格适配器”,调用GetRealTimeTicker()接口,ETH/USDT 价格更新频率 1 秒 / 次,替代原 Chainlink 的 1 小时更新,估值偏差从 8% 降至 1%;
修改calculateCollateralValue()函数,基于 NovaEx 实时价格计算抵押品价值,价格波动超 5% 时触发rebalanceCollateral()函数,提示用户补充抵押品,测试阶段误清算率降至 0。
功能模块复用模块开发:
复用 NovaEx 的 “限价订单逻辑”,开发limitStake()函数,用户设置 “ETH≥2000 USDT 自动质押”,函数监听 NovaEx 价格,触发条件时自动执行,操作步骤从 3 步减少至 1 步;
调用 NovaEx 的GetGasPriceTrend()接口,withdraw()函数自动选择低 Gas 费时段执行,用户 Gas 费成本降低 40%。
2. 阶段二:NovaEx 交易所源码侧适配层开发(4 周)源码级接口开放:
在orderbook_service.go中添加GetOrderBookForDeFi()函数,开放 ETH/USDT 订单簿深度数据,支持 LendFi 按滑点筛选;在price_service.py中开发GetRealTimeTicker()函数,WebSocket 推送频率 100ms / 次;
开放 “限价订单模块”CreateLimitOrder()、“Gas 费优化模块”GetGasPriceTrend()的 SDK,LendFi 集成后无需重复开发。
DeFi 功能集成:
在user_asset_service.go中添加DeFiStake()函数,用户可将 NovaEx 内的 USDT 直接质押至 LendFi,操作步骤从 5 步减少至 2 步,测试阶段用户参与率提升 60%;
在risk_reserve_service.py中开发BorrowFromDeFi()函数,NovaEx 穿仓准备金不足时,自动从 LendFi 拆借 USDT 补充,测试阶段穿仓损失分摊率从 **** 降至 30%。
数据同步与界面开发:
在asset_sync_service.py中开发SyncDeFiAsset()函数,实时同步用户 LendFi 质押数据,在 NovaEx “资产总览页” 展示 “交易所 + DeFi” 总资产,用户满意度提升 85%;
开发 “DeFi 协同界面”,支持 “一键质押、一键套利”,界面风格与 NovaEx 一致,无体验差异。
3. 阶段三:双向风险协同与测试(2 周)风险数据同步配置:
LendFi 向 NovaEx 推送 “用户抵押率预警、清算压力”,NovaEx 接收后降低相关交易对杠杆率(如 ETH 杠杆从 5 倍降至 3 倍);
NovaEx 向 LendFi 推送 “黑灰产地址、价格异常波动”,LendFi 接收后暂停质押操作,拦截向黑灰产地址的转账 12 笔。
协同响应测试:
模拟 “LendFi 某用户抵押率 110%(清算阈值 120%)”,LendFi 向 NovaEx 发送清算请求,NovaEx 调用AssistDeFiLiquidation()函数,平仓该用户在 NovaEx 的 ETH 资产,所得资金用于偿还 LendFi 贷款,清算效率提升 80%;
模拟 “NovaEx 穿仓准备金不足”,risk_reserve_service自动从 LendFi 拆借 50 万美元 USDT 补充,穿仓损失未分摊给用户。
用户体验优化:
邀请 500 名用户测试,反馈 “套利流程复杂”,优化 “一键套利” 功能,用户在协同界面点击 “套利”,自动完成 “NovaEx 买入 ETH→LendFi 卖出 ETH”,步骤从 8 步减少至 1 步;
针对 “风险预警不清晰” 问题,在协同界面添加 “联合风险等级”(绿 / 黄 / 红),红色时弹窗提示 “当前风险高,建议降低仓位”。
4. 阶段四:合规适配与上线运营(持续)合规适配:
欧盟市场:LendFi 完成 MiCA 备案,声明 “非证券类借贷协议”;NovaEx 对接欧盟 KYC 机构,用户参与 DeFi 协同功能前需完成身份验证,符合 GDPR;
香港市场:LendFi 将用户质押数据存储于香港本地节点;NovaEx 提供繁体中文界面,香港用户协同操作超 1 万港元需完成 KYC,符合《个人资料(私隐)条例》;
美国市场:LendFi 禁止向美国用户提供 “杠杆借贷” 功能;NovaEx 向美国用户提示 “DeFi 协同交易风险,不承诺收益”,符合 SEC 要求。
上线运营:
全渠道上线 LendFi 与 NovaEx 的协同功能,同步发起 “质押 USDT 获双收益:NovaEx 手续费分成 + LendFi 代币奖励” 活动,上线首月吸引 1 万名用户参与,LendFi 质押量超 1000 万美元,NovaEx 订单簿深度提升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