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中国国际应急管理展览会
2025年11.8-20日,北京国际会议中心
展会由应急管理部和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共同指导,获得多个国家部委政策支持。作为"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的重要载体,展会纳入国 家 级对外合作项目名录,享有专项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这种高层级背书确保展会资源整合能力和行业影响力无可比拟。
依托中国作为全球大应急装备市场的地位,展会天然具备产业集聚效应。300余家参展企业中,头部企业占比超40%,包括2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吸引亚洲、欧洲、美洲等地区的国际展商组团参展,形成真正的全球应急产业资源交汇点。这种规模效应使参展商能够一次性对接全产业链资源。
展会创新性地设置地震救援、高层灭火等实景演练区,所有展品和技术都将在模拟灾害环境中进行功能性演示。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等实战单位直接参与测试评估,为技术创新提供真实的验证场景。这种"展用结合"的模式大幅提升了技术转化的效率。
展会期间将举办"应急装备需求对接会",由应急管理部相关司局现场发布年度采购计划和技术需求清单。通过"揭榜挂帅"等创新机制,推动企业研发与政府需求对接。这种独特的政企互动模式,使展会成为应急装备从实验室走向实战应用的加速器。
采用"线上+线下"双轨模式,开发专属数字化平台实现参展商与采购商的智能匹配。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为每位参展者提供个性化的商务日程建议。建立展商数字展厅,支持365天不间断展示,大幅延长参展效益周期。这种智能化服务显著提升了参展效率和商业价值转化率。
2005年,届中国国际应急管理展览会在北京悄然启幕,当时仅有8000平方米展览面积和不到百家企业参展。这个诞生于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初创阶段的展会,初聚焦于基础救援装备展示,却已然埋下了行业变革的种子。初创期的展会主要承担着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窗口功能,德国液压破拆工具、日本生命探测仪等产品通过这个平台进入中国市场。
2012年成为展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随着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速,展会正式确立"科技引领、服务实战"的定位,展览面积突破2万平方米,设立国际展区。这一年,三一重工带来的大型救援机械、中航工业展示的航空救援系统,标志着中国应急装备开始从跟随模仿走向自主创新。展会同期举办的"巨灾应对技术研讨会",开创了展示与学术交融的新模式。
2018年应急管理部成立后,展会迎来质的飞跃。升级为行业盛会,展览规模达到3.5万平方米,吸引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商。中国安能集团展示的"空天地一体化"指挥系统、大疆创新的无人机集群解决方案,彰显了中国企业的技术突破。特别展会首创"实景演练区",让装备在模拟地震废墟、化工泄漏等场景中进行功能验证,这一创新模式后被全球多个展会效仿。
2023年展会实现数字化转型,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服务全球观众。"一带一路"应急管理国际合作圆桌会议的举办,标志着展会正式升级为全球应急领域的重要对话平台。华为展示的城市安全智慧大脑、云深处科技的消防机器人等产品,预示着AI与应急管理的深度融合趋势。当年观众突破5万人次,国际采购商占比达到25%。
即将到来的2025年展会,将以4万平方米的规模再创纪录,形成覆盖预警监测、预防防护、救援处置、应急服务的全产业链展示体系。中国自主创新的应急救援AI大模型、太空应急救援技术等成果将亮相,展会已发展成为全球应急管理领域的技术风向标和资源整合枢纽。从初的技术引入平台到如今的全球行业,这个展会见证并推动了中国应急产业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作为中国应急管理领域的旗舰级展会,2025中国国际应急管理展览会在国家战略层面和产业发展维度都具有的重要地位。从国家应急体系建设来看,该展会已成为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实践平台,直接服务于"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的实施。每年由应急管理部发布的《应急装备目录》中,超过60%的新装备通过该展会完成首秀和认证,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应急能力建设的风向标。
在产业生态构建方面,展会发挥着关键枢纽作用。统计显示,近三年展会促成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达280余项,技术交易额累计突破50亿元,其中包括20多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成果转化。这种高效的资源整合能力,使展会成为推动应急产业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的核心引擎。特别是在智慧应急领域,展会已成为人工智能、5G、北斗导航等新技术在应急救援场景中落地应用的试验场。
从国际影响力维度审视,该展会是全球三大应急管理展会之一,也是亚洲地区唯一被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署列入官方合作名录的应急类展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已有35个国家的应急管理部门将该展会作为采购中国装备的主要渠道。这种国际认可度不仅提升了中国应急标准的全球话语权,更为中国方案走向世界搭建了高速通道。
在行业标准制定方面,展会期间发布的《应急装备技术白皮书》和12项行业技术规范,已成为指导产业发展的文件。全国80%以上的应急装备制造企业将这些标准作为产品研发的基准线。这种标准引领效应,使展会实质上承担着行业技术进步指挥棒的功能,持续推动中国应急装备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