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Web3 行业,“海外市场” 是中小团队寻求增量的核心阵地,但多数团队的海外宣发却陷入 “投入高、转化低” 的困境 —— 要么盲目在 Facebook、Google 投放广告,单月花费超 10 万元,却因 “受众不精准”(触达的多是 Web2 用户而非 Web3 从业者),注册转化率不足 0.5%;要么把国内宣发逻辑照搬海外,用中文内容翻译后直接发布,在 Twitter 上发布 “Web3 项目上线啦,快来 mint!” 的生硬文案,互动量不足 10 次;要么过度依赖头部 KOL,花 5 万美元请某 Crypto 大 V 发一条推文,却因 “粉丝泛化”,仅带来 20 个有效用户,ROI(投资回报率)不足 1:0.3。
实际上,Web3 项目海外宣发的核心不是 “砸钱买流量”,而是 “以‘目标市场本地化’为锚点,用‘平台矩阵 + 分层内容 + 轻量 KOL’实现低成本破圈”。是 3 人团队、5-8 万元预算,也能通过 “选对平台、做对内容、找对伙伴”,3 个月内触达 10 万 + 目标用户,有效注册转化率提升至 5% 以上,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第一章 中小团队 Web3 海外宣发的 3 大 “无效陷阱”很多团队把 “海外宣发” 等同于 “‘广告投放’+‘KOL 带货’+‘多平台发稿’”,却忽视海外市场的 “平台特性、用户习惯、文化差异”,导致宣发沦为 “自嗨式操作”,投入与回报严重失衡。
陷阱一:盲目投放广告,“流量贵 + 受众错” 双重浪费最典型的误区是 “认为‘有钱就能买流量’”,不做市场调研就在海外主流广告平台 “广撒网”。某 Web3 借贷项目为快速打开欧美市场,在 Facebook 投放 “开户送 10 USDT” 的广告,单月预算 8 万元,最终带来 3000 次点击,仅 50 人注册,且其中 40 人是 “薅羊毛用户”(领完奖励即注销),有效转化不足 0.4%。
问题根源在于 “平台与受众错配”:Facebook 的核心用户是 Web2 大众群体,对 “Gas 费、质押、借贷” 等 Web3 概念陌生,被广告吸引,也会因 “操作门槛高” 放弃;而真正的 Web3 目标用户(如 Crypto 交易者、DeFi 参与者)更活跃在 Twitter、Discord 等垂直平台,而非泛流量平台。海外广告平台对 Web3 项目的审核严格,若内容未标注 “风险提示”,还可能被下架,导致前期准备的物料全部浪费。
陷阱二:内容 “翻译式本地化”,无文化适配难共鸣不少团队把 “本地化” 理解为 “语言翻译”,将中文文案直接翻译成英文(甚至用机器翻译)后发布,完全忽视目标市场的文化习惯与表达逻辑。某 项目在面向东南亚市场宣发时,将国内常用的 “错过拍大腿!” 翻译成 “Regret it if you miss it!”,生硬的表达让当地用户难以理解;更严重的是,其宣传海报用了 “龙” 的形象(在部分东南亚国家文化中象征 “不吉利”),不仅没带来转化,还引发用户反感,社群新增成员单日流失超 20%。
Web3 海外宣发的 “本地化” 远不止语言转换:欧美用户更关注 “项目合规性、技术透明度”,内容需突出 “审计报告、监管备案”;东南亚用户更在意 “低门槛、高互动”,内容需侧重 “零成本参与、社群福利”;中东用户则重视 “隐私安全”,需强调 “数据加密、匿名交易”。仅靠翻译,无法触达用户的核心诉求。
陷阱三:KOL 合作 “唯流量论”,头部依赖症致成本失控部分团队觉得 “KOL 粉丝越多,效果越好”,不惜高价签约头部 Crypto KOL(如粉丝超 100 万的博主),却忽视 “粉丝精准度” 与 “内容契合度”。某 DeFi 项目花 3 万美元请某头部 KOL 发布 “项目测评” 视频,视频播放量超 50 万,但仅带来 30 个有效用户 —— 原因是该 KOL 的粉丝多是 “Crypto 投机者”,而非项目目标的 “小额理财用户”,且视频内容仅泛泛介绍功能,未深入讲解 “用户如何受益”,自然无法打动受众。
更糟的是,部分头部 KOL 存在 “刷量” 问题,其互动量(转评赞)多为机器人操作,真实转化极低。对中小团队而言,头部 KOL 的 “单条合作成本”(3-10 万美元)远超预算,且难以保证效果,反而不如选择 “粉丝精准、互动率高” 的中小 KOL 性价比更高。
第二章 海外宣发核心逻辑:平台矩阵 + 本地化内容 + 分层 KOL中小团队要做好海外宣发,需跳出 “单点发力” 的思维,构建 “平台有侧重、内容有适配、KOL 有分层” 的系统化逻辑,让每一分投入都能精准触达目标用户。
逻辑一:平台矩阵 ——“精准匹配” 而非 “全平台覆盖”
海外 Web3 用户分散在不同平台,但各平台的定位与用户需求差异极大,需根据 “项目阶段” 与 “目标人群” 选择核心平台,避免精力分散。
Twitter(X) | 品牌曝光 + 话题破圈 | 快速触达 Web3 核心人群,提升项目zhiming度 | 项目上线预热、重大功能更新、行业话题互动 | 1. 高频发布短内容(1-2 条 / 天),含话题标签(如 #Web3、#DeFi、#);2. 主动参与行业热点(如跟进 #ETHUpgrade 话题,关联项目价值);3. 转发用户反馈,增强互动 |
Discord | 用户留存 + 深度转化 | 沉淀核心用户,培养社群忠诚度,促进交易 / 参与 | 项目社群运营、AMA(在线问答)、用户任务体系 | 1. 搭建清晰频道(如 #announcements 公告、#support 支持、#general 闲聊);2. 每日发起轻互动(如 “今日话题:你用 DeFi 最在意什么?”);3. 定期举办 AMA(邀请项目方、KOL,用英语 / 目标语言直播) |
快速触达 + 紧急通知 | 即时传递信息,覆盖泛 Web3 用户 | 项目进度同步、活动通知、用户问题快速响应 | 1. 每日推送 1 条核心内容(如项目进展、行业资讯),避免刷屏;2. 设置自动回复,解答常见问题(如 “如何注册”“怎么参与活动”);3. 禁止广告刷屏,维护社群氛围 | |
Medium | 深度内容 + 品牌背书 | 输出专业内容,建立项目公信力 | 项目白皮书解读、技术原理科普、行业观点分享 | 1. 每周发布 1 篇长文(1500-2000 字),用数据支撑观点(如 “为什么中小 DeFi 项目更适合东南亚市场?”);2. 内容排版清晰(分小标题、配图表);3. 关联项目,引导注册 |
例如,某面向欧美市场的 项目,核心平台选择 “Twitter(曝光)+ Discord(留存)+ Medium(背书)”:Twitter 发布 设计花絮与用户案例,Discord 组织 “ 持有者专属 AMA”,Medium 解读 “ 背后的文化价值”,3 个月内社群成员从 0 增至 5000+,有效转化超 300 人。
逻辑二:内容本地化 ——“文化适配” 而非 “语言翻译”本地化内容的核心是 “用目标市场的语言、文化、习惯传递价值”,需从 “内容形式、表达逻辑、价值点” 三个维度适配:
内容形式适配:不同地区用户偏好不同形式 ——
欧美市场:短平快视频(如 TikTok/YouTube Shorts,15-30 秒,展示项目操作流程)、数据可视化图表(如用 Infogram 做 “项目优势对比图”);
东南亚市场:社群互动内容(如 “完成任务领奖励”“社群抽奖”)、本地化案例(如 “印尼用户如何用我们的项目理财”);
中东市场:隐私安全相关长文(如 Medium 文章 “如何保护你的 Web3 资产隐私”)、图文结合的操作指南(避免纯文字枯燥)。
表达逻辑适配:避免 “自说自话”,用 “用户视角” 传递价值 ——
错误表达:“我们的项目支持跨链交易,技术很先进!”(只讲功能,不讲好处);
正确表达(欧美用户):“无需切换多个平台,1 步完成 ETH 与 BSC 跨链交易,帮你节省 50% 的手续费与时间!”(讲用户能获得的具体利益);
正确表达(东南亚用户):“零 Gas 费体验跨链交易,新用户注册还能领 0.1 USDT 奖励,手机就能操作!”(突出低门槛与福利)。
文化禁忌规避: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敏感点 ——
欧美市场:避免 “夸大宣传”(如 “**** 盈利”),需标注风险提示(“Crypto 投资有风险,量力而行”);
中东市场:避免使用 “猪肉、酒精” 相关元素,人物形象需符合当地着装习惯;
东南亚市场:避免 “复杂术语”(如不用 “质押”,用 “存入资产赚收益”),多使用表情符号增加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