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模型备案和算法备案并不相同,它们在备案对象、目的、要求、流程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AI产品上线是否需要做算法备案,需根据产品具体的技术特性和应用场景来判断。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大模型备案与算法备案的核心区别
备案对象不同
大模型备案: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产品,尤其是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大型语言模型、深度合成模型(如文心一言、DeepSeek等)。
算法备案:覆盖所有算法推荐服务,包括个性化推送、排序精选、检索过滤、调度决策等(如电商推荐、新闻热搜、外卖订单分配等)。

备案目的不同
大模型备案:确保模型在提供服务前符合国家安全和合规要求,防止误导用户、传播违法信息等风险。
算法备案:规范算法推荐行为,保护用户权益,防止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等不合理应用,维护网络信息传播秩序。
备案要求不同
大模型备案:需提交安全自评估报告、模型服务协议、语料标注规则、拦截关键词列表、评估测试题等材料,并可能通过第三方评估。
算法备案:需填报算法基础属性信息(如数据、模型、策略、风险与防范机制)和详细属性信息,并提供算法安全自评估报告。
备案流程不同
大模型备案:需到属地网信办提交材料,省级网信办审核后上报国家网信办终审,周期约4-6个月。
算法备案:通过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备案系统线上提交材料,国家网信办统一审核公示,周期约2个月。
二、AI产品上线是否需要算法备案?
需备案的情况:
生成合成类:若AI产品能生成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内容(如AI绘画、AI写作),或提供对话服务(如智能客服),需备案。
个性化推荐类:若产品通过算法分析用户行为数据,推送个性化内容(如电商商品推荐、新闻内容推送),需备案。
检索过滤类:若产品提供搜索或过滤功能(如电商平台搜索、内容平台审核),需备案。
排序精选类:若产品涉及热搜榜、热门话题榜等排序展示(如社交媒体热榜),需备案。
调度决策类:若产品通过算法调度资源(如网约车司机分配、外卖订单分配),需备案。
接入第三方模型:使用已通过大模型备案的模型(如文心一言API),自身仍需完成算法备案。
无需备案的情况:
企业内部自用的AI系统(如内部数据分析工具),不面向公众提供服务,无需备案。
纯工具类AI产品(如语音转文字、OCR识别),若不涉及推荐、排序或生成内容,可能无需备案(但需结合具体功能判断)。

三、关键判断标准
功能属性:若产品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如新闻资讯、社交媒体),且使用推荐算法,通常需算法备案。
技术基础:若产品基于大模型技术,且面向公众提供生成式AI服务,需做大模型备案和算法备案。
服务范围:面向公众提供的服务需备案,企业内部自用系统无需备案。
四、合规建议
提前规划:在产品开发初期或内测阶段即可着手备案,避免上线后因未备案被下架或罚款。
材料真实:备案材料需结合实际业务撰写,避免套用模板导致“材料真实性存疑”。
动态管理:若产品功能或算法更新,需及时办理备案变更手续。
关注政策:人工智能监管政策可能调整,建议密切关注最新动态。